相關文案:
主話題:(二十三)、進匡說
解析:《論語》第十一篇:先進之——
(二十三)、進匡說——子(讀書人)畏(畏懼;佩服)於(在於,對於)匡(糾正;救;幫助;粗略計算,估計;料;地名乃誤讀),顏淵(人名)后(事物之背面;反向理解;認知誤區)。子曰:「吾(我們)以(認為;依,用,拿)女(女性,女人)為(行為;作為)死(不顧生命,拚死;尋死)矣(了)。」(顏淵)曰:「子在(在子:在——參加,屬於;指身為讀書人,有覺悟有修養之人),回(掉轉;回溯;反觀反省;指自省自律)何(為什麼)敢(勇氣,膽量;任性,莽撞,蠻幹;肆意)死(作死,找死)?」
即讀書人畏懼、佩服、崇尚、推行匡正和匡算,自我矯正與改變以及理性估量、料想、籌謀與韜略,一直是文之道其修身之最基本原則,乃儒學之經典要義。
顏淵非正式學生,對於人之自匡一說不甚理解,他認為自省自律就是自我懲罰、自我虐待甚至是自我了斷;這是一種認知方面之誤區,乃對於事物背面之理解、反向歪曲之領會。
先生對顏淵講:我們就用女人來說事吧,常見女人想不開時尋死覓活那樣,頓足捶胸、撕衣服、頭撞牆,河邊、井沿、樓頂、橋上,喝葯、上吊、割腕、放把火,人家不說活不起了,那叫以死抗爭、以死明志;意思是活著贏不了,趕緊去投胎下輩子從頭再來大戰三百回合;這輩子管不了自己而來生便能自作主,作人做不明白而作鬼就能把握、掌控、主宰自我之靈魂;這不是開玩笑嗎?婦孺任性、偏激、狹隘、乖戾之慾望驅使,完全在誘惑和刺激當中,乃體內感性之魔鬼作祟,這哪裡是自作主之理性、天道、精神風範?哪裡有神佛道主及公義法理之影子?儒學文之道一貫反對、摒棄、壓制由慾望驅使之奴才學說。
顏淵說:老師說得對,學生受教了;身為讀書人,應該自我反省和自我約束,提升理性認知,尋求、確立、實現、完善自我本我本心,從小事和習慣抓起,從自我矯正到自我鬥爭再到自我獨立,哪能去任性作死呢?
修身者,自匡也!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