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膠片時代到數碼時代,前期的拍攝手法沒有大的改變,調光圈、調快門、對焦、用光、構圖等理論和技術的變化不大,從膠片攝影過渡到數碼攝影的人對相機的把握可以很平滑地進行過渡。在膠片時代,一個專業攝影師或者稍微嚴肅一點的攝影愛好者都會學暗房技術,這似乎是不需要討論的問題,因為拍攝是譜曲,暗房是演奏。
進入數碼時代數碼攝影以其單次拍攝成本低(不需要買膠捲)、直接出片簡易(有個屏幕就能看)、傳播交流方便(數碼化、網路化)等原因,降低了攝影的門檻,也許有人可能會認為只要拍攝時構圖和用光嚴謹、色溫選擇得當、光圈和快門組合完美、對焦準確,直接出片就可以了。但忽略了以下幾個因素對數碼作品的影響。
銳度:為了消除數碼相機感光件受到高頻干擾產生摩爾紋的目的,數碼相機在感光件CMOS前面加了一個低通濾鏡,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加了低 通濾鏡降低了解析度使得成像模糊大大降低了照片的銳度。當然你也可以改變拍攝位置、角度、調整鏡頭的焦點、焦長來改善摩爾紋的產生,但這就會 影響到構圖與光影的運用。
顏色: 數碼時代色彩管理分成好幾種模式,沒有正確的顏色管理流程,顏色的失真是必然的,舉個簡單的例子,拿著頂級機型、高端鏡頭,拍出了一張 自我感覺良好的照片,無雜色、無色邊、銳利、乾淨……然後把「數碼原片」就傳上論壇了,不說別的損失,單說相機中使用的Adobe RGB色彩空間輸出 後轉為sRGB色彩空間所損失的顏色,就會使片子遜色很多。
色溫:對於色溫的控制,在膠片時代在暗房中是不可能改變的,而在數碼時代你可以通過軟體輕易而舉的就能改變照片風格,如果你放棄後期,也就放棄 了這一便利條件。
認識到以上三點的重要性,如果一個攝影師只關注相機、鏡頭、閃光燈等專業攝影器材,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後期本身就是攝影的一部分,其實在數碼時代,後期的重要性甚至要超過膠片時代,後期的製作仍然是一張好照片出彩的必經之路,在拍攝時期運用技術手法多多保留影像信息,在後期處理期間再根據作者的意圖對這些信息進行表現和再現,膠片時代也好,數碼時代也好,仍然是完全一樣的思路,區域曝光法和使用RAW格式都是為了盡量保留原始信息,拍出來的照片如果不加修飾直接觀看,都一樣很可能不是最佳的效果,可以說,膠片時代暗房技術和數碼時代後期僅僅是手段不同,目的是一樣的。
如果你真的想學攝影,必須學會後期。如果你真的想學好攝影,請先忘記後期。
謝謝觀看!歡迎交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