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古詩中的典故

作者:德恆  於 2013-5-9 23:5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詩詞書畫|已有21評論

古詩中的典故,可以高度濃縮古詩的內涵,增添古詩的韻味,但它給今人鑒賞古詩帶來一定的困難;而了解古詩文中的一些典故,對了解中國古代文化,透析古代詩人的情感,鑒賞古代詩歌韻味有極大的幫助。以下是筆者在高三語文詩歌鑒賞中搜集、積累、編纂的一些材料,以饗高三教師和學子。
燒豬, 北宋詩人蘇軾和佛印和尚友好。一次他寫了一首《戲答佛印》的詩,其中兩句說:「遠公沽酒飲陶潛,佛印燒豬待子瞻。」後來的文學作品常用這個典故來形容兩人之間的真摯交往。元馬致遠《岳陽樓》第一折:「這的是燒豬佛印待東坡。」
殺聲弦中見,《後漢書·蔡邕傳》記載:東漢蔡邕的鄰人請蔡邕喝酒。蔡邕走到鄰家門口,聽見裡面的琴聲帶有殺聲,立即打回。鄰人問他為什麼,他說明原因。彈琴的人說,他彈琴的時候正好看見螳螂在捕蟬,蟬要飛走,他怕螳螂失去一頓美餐,這就是殺聲表現在琴聲里的原因。這個典故表明某些人對自己身處的劣境有所預見而主動地逃避劫難。元·高明《琵琶記·琴訴荷池》:「呀,怎的只見殺聲在弦中見?敢是螳螂來捕蟬?」
散木,《莊子·人間世》記載:相傳古時一棵很大的櫟樹,枝葉能遮蔭上千條牛;樹榦有百尺圍。看的人很多,但有一個姓石的匠人不去看。他的徒弟問他為什麼這樣好的木材卻不去看一看。他說,這是散木。做船船會沉,做棺材會很快腐爛,用來做具會壞得快,做門戶會吐脂,做屋柱會蛀,做什麼都不行。散木,比喻無用之材。唐溫庭筠《古意》詩:「莫莫復莫莫,絲蘿緣澗壑。散木無斧斤,纖莖得依託。枝低浴鳥歇,根靜懸泉落。不慮見春遲,空傷致身錯。」
三馬食一槽,《晉書·宣帝紀》記載:東漢末,司馬懿和兒子司馬師、司馬昭掌握曹氏軍政大權,排除異己。當時流傳曹操曾夢見三馬同食一槽的故事,三馬,指司馬氏父子三人;槽,與曹諧音,因此曹操很恨司馬氏。這個典故一般用於指陰謀篡權。宋·歐陽修《答謝景山遺古瓦硯歌》:「得之以此失亦此,誰知三馬食一槽!」
三里霧,《後漢書·張楷傳》記載:漢代的張楷能作五里霧。關西人裴優能作三里霧,自以為不如張楷,去向他學習。張卻不肯見他。見唐李商隱《聖女祠》詩:「無質易迷三里霧,不寒長著五銖衣。」
如煙入抱,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六記載: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的女兒小玉,同韓重相愛。吳王不許他們成婚,小玉氣結而死。韓重會道術,在她墓前祭奠,使她的魂魄從墳中出來,她把明珠送給韓重。當她的母親上去抱她的時候,她象輕煙一樣,散開不見了。明湯顯祖《牡丹亭·婚走》:「尚穎猜,怕如煙入抱,似影投懷。」
肉陣,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肉陣》記載:唐玄宗時,楊國忠專權,他冬天挑選身體肥胖的婢妾站在他前面遮風,稱為「肉陣」,也稱「肉屏風」,都是指生活豪奢荒淫。清王曇《蘇台留別》詩:「肉陣屏風散似雲,燭圍尚向封家立。」
肉竹,肉,指聲樂。竹,指管樂。見《世說新語·識鑒》劉孝標註引《孟嘉別傳》記載:東晉桓溫問孟嘉,聽音樂絲不如竹,竹不如肉,這是為什麼?孟嘉說,這是逐漸近於自然。「肉竹」后泛指音樂。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西湖主》:「旱雷聒耳,肉竹嘈雜。」
肉鼓吹,鼓吹,古代的一種合奏樂。宋《類說》卷二七引《外史檮杌》記載:五代后蜀官僚李匡遠,性情殘忍,幾乎每天要逮捕人;一天不殺人,一天不舒服。他聽到有人受刑時的慘叫聲,就說:這是一部肉鼓吹。后以喻受刑的罪犯。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折獄》:「堂上肉鼓吹,喧闐旁午。」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4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4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1 個評論)

回復 老也不成熟 2013-5-10 00:01
很好的內容,學了新知識。
回復 徐福男兒 2013-5-10 00:03
懂了典故,讀詩更有味。多謝分享。
回復 白露為霜 2013-5-10 00:20
學習了。
回復 小皮狗 2013-5-10 00:38
好,收藏了。。。謝謝分享!
回復 前兆 2013-5-10 00:43
超級棒!
回復 ymliu 2013-5-10 01:32
是原創還是轉載?
回復 德恆 2013-5-10 01:44
老也不成熟: 很好的內容,學了新知識。
多謝老哥
回復 德恆 2013-5-10 01:44
徐福男兒: 懂了典故,讀詩更有味。多謝分享。
多謝徐哥
回復 德恆 2013-5-10 01:44
白露為霜: 學習了。
多謝白露
回復 德恆 2013-5-10 01:44
小皮狗: 好,收藏了。。。謝謝分享!
多謝皮狗
回復 德恆 2013-5-10 01:45
前兆: 超級棒!
多謝前兆哥
回復 德恆 2013-5-10 01:46
ymliu: 是原創還是轉載?
多謝頂貼    順便說一句,沒功夫原創
回復 ymliu 2013-5-10 01:59
德恆: 多謝頂貼     順便說一句,沒功夫原創
原來是抄來的,辛苦了.
回復 tangremax 2013-5-10 02:39
雖然是他作,還是一個好的題目。
古詩大量使用典故可以說是從駢文開始的。去看看王勃的《滕王閣序》。
古代的文檔是很難傳播和保存的。眾所周知,詩詞都是文人圈子裡的事兒,所以,一般的詩詞不受文人鍾愛,便難以流傳。而有好的典故的詩詞就會被文人爭相傳誦,被認為是佳作。

但過多的典故會使得詩文晦澀難懂,雖然流傳下來了,卻不被後人喜愛。所以,流傳最廣的還是那些用典少而且不艱澀的詩詞。
回復 老也不成熟 2013-5-10 02:46
德恆: 多謝老哥
你加了幾句話,就都活了。好
回復 豬扒戒 2013-5-10 02:49
tangremax: 雖然是他作,還是一個好的題目。
古詩大量使用典故可以說是從駢文開始的。去看看王勃的《滕王閣序》。
古代的文檔是很難傳播和保存的。眾所周知,詩詞都是文人圈 ...
有道理。
回復 德恆 2013-5-10 03:18
tangremax: 雖然是他作,還是一個好的題目。
古詩大量使用典故可以說是從駢文開始的。去看看王勃的《滕王閣序》。
古代的文檔是很難傳播和保存的。眾所周知,詩詞都是文人圈 ...
說得好。好的詩詞都是琅琅上口,簡單易懂。
回復 德恆 2013-5-10 03:18
老也不成熟: 你加了幾句話,就都活了。好
哈哈,是啊。
回復 無為村姑 2013-5-10 03:26
Good!
回復 無為村姑 2013-5-10 03:27
tangremax: 雖然是他作,還是一個好的題目。
古詩大量使用典故可以說是從駢文開始的。去看看王勃的《滕王閣序》。
古代的文檔是很難傳播和保存的。眾所周知,詩詞都是文人圈 ...
I see
12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21:0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