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國與家(8): 三面紅旗

作者:sanmiwu  於 2021-6-9 00:0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luantanqin|通用分類:前塵往事

1958年5月5日至23日,黨的八大二次會議召開,劉少奇在會上正式宣布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伴隨著總路線的實施,大躍進隨即興起,人民公社成立。

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合稱"三面紅旗"。

河南在歷次的運動中總是走在最前列。

1958年8月,吳芝圃取代潘復生,成為中共河南省委第一書記,省長,至1961年7月。

後來聽人說,吳芝圃和潘復生素來政見不同,吳芝圃是靠水利建設打敗的潘復生。

早在1957年,吳芝圃就開始在河南推行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積肥運動。

1957年12月7日,中央轉發了河南省委的《情況演示文稿》,稱全省1,500萬人參加抗旱種麥,掀起以大興水利和大搞積肥為中心的冬季生產運動。

運動成效顯著。

在1958年夏收,河南楂岈山首先放衛星,報小麥畝產3200多斤,毛主席提名,嵖岈山成立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

隨之,西平縣城關公社畝產小麥7320斤。

繼《河南日報》之後,《人民日報》也在頭版刊登河南畝產幾千斤的消息,還發了號外。

安徽繁昌8月22日報出早稻畝產是43075斤9兩,實事求是,差一兩不多報,不肯作假;

物理學家錢學森在《中國青年報》上撰文:「土地所能給人們的糧食產量碰頂了嗎?科學的計算告訴人們:還遠得很!把每年射到一畝地上的太陽光能的30%作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那麼稻麥每年的畝產量就不僅僅是現在的兩千多斤或三千多斤,而是兩千多斤的20多倍!"

果不其然,河北徐水縣糧食畝產從一年前的138斤躍升至120萬斤,增加8695倍,那年縣糧食總產量是12億斤,毛澤東視察時,高興地說:

"你們全縣31萬多人口,怎麼能吃得完那麼多糧食啊?你們糧食多了怎麼辦啊?……要考慮怎麼吃糧食呢!……農業社員們自己多吃嘛!一天吃五頓也行嘛!"

大鍋飯,大吃大喝,人都撐的不行,糧食還是吃不完,全部上繳國家。

然後是大鍊鋼鐵。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舉行擴大會議,提出1958年鋼的產量要比1957年增加一倍、達到1070萬噸。

10年超英,15年趕美。

到了年底,毛主席指出,農業要「以糧為綱」,要求5年、3年甚至1-2年達到12年發展綱要規定的指標。

工業是「以鋼為綱」,將趕超英國的目標縮短為7年、5年以至到後來的「兩年超過英國」。

學校里,老師說,英國其實不用超過,他們早已腐朽,我們蒸蒸日上。

58年,爸爸大半年都在伊東大渠做工。

大哥戴著右派帽子被學校開除學籍。

二哥去上師範,報道的第一天被全體派往新安縣鋼鐵廠勞動。

我那時是小學二年級。

大人們集中搞大躍進,家裡沒人,小學生也要集中。

一年級和幼兒園在本村,專人負責管飯。

二年級以上學生全部在校住宿,學校離家5里地,集中了山張,潘溝,上徐三個自然村的全部學生,有五六百人。

學校的住址是以前的地主大院,土改時被全部沒收,他們另找別處居住。

學校教師幾十個,有公辦,有民辦。

二年級四個班,晚上上自習,兩人一個煤油燈,課桌是一塊木板,木板放在土坯上。

住的是一間小屋,20個孩子,沒有床,打地鋪,地上放張席,上邊鋪上褥子,就可以睡了。

房子小,放不了那麼多席子,所以兩個人擠一個被窩。

我和旭班上年齡最小,睡一塊兒。

八歲的孩子,晚上還尿炕,幾乎天天,不是他就是我。

怕人知道,不敢講,夜夜暖濕被窩。

濕褥子把屁股都濕爛了。

學校有食堂,各級有各級的領飯點,放學拿著碗,排隊領飯。

11月,國家號召大鍊鋼鐵,在校學生全部到黑狼廟三家店參加淘砂鍊鋼鐵。

教師帶隊,各級教師管好本班學生步行到工地。

二年級四個班以村為單位,集中在大隊門口。

徐先知老師講了紀律,檢查了每人背包,碗,筷子等行李。

大家排成兩排,按個頭從高到低,順序報號1,2,3,4,5。

老師到隊尾看了看,對我和旭說,

"你倆太小,不參加,先回去吧,過完年回校。"

老大不情願,也沒辦法,背著包回家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3 12:1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