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爺爺奶奶的照顧,三米爸爸身上的擔子小了很多,日子可以勉強過得下去,孩子們也不用輟學。
爺爺把家裡的牛養的膘肥體壯的,每天打掃牛圏,用刷子給牛刷毛,他去地里割青草,回來用鍘刀切成一小段一小段,混著乾草給牛吃。
過春節,爺爺給牛圏貼對聯,在牛的犄角上貼福字,在牛車上貼"日行千里",三米在牛槽上貼"身體健康"。
干農活,爺爺是好手,犁地,耙地,播種,紅薯育苗,插秧,樣樣精通,體力上絲毫不遜於年輕人,爸爸和叔叔跟爺爺一塊兒幹活,首先累趴下的是他們。
農忙時奶奶在家裡做飯,做好了,讓三米送去。
鄉里主管文教的領導熟悉三米一家的情況 ,交代校長,不要給三米爸爸安排太多課。
學校給三米爸爸只安排了一門課---畢業班數學,每天上完課,其餘時間自己支配,不用請假。
三米爸爸心存感激,他下決心把工作做好,備課,修改作業,個別輔導,一刻不敢放鬆。
來年的中招考試中,三米爸爸所教的畢業班數學考試成績名列全縣第一。
爸爸的辛苦得到了回報,他受到了縣裡表彰。
二米那年六年級,三米是五年級,瘋著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爸爸的眼睛無處不在。
數學課不用擔心,有三米叔叔坐陣,成績年年第一。
地理要學的,三米爸爸買了地球儀,晚上屋子中間吊個燈泡當太陽,在家裡就可以演示春夏秋冬四季變換,三米也是在那時候知道地球是圓的,不但自己會轉,它還繞著太陽轉,它漂浮在太空中卻不會掉下去,地球另一邊的美國人從早到晚頭朝下他們不會頭暈。
歷史課是三米叔叔的,故事多多,是一門越學越帶勁,越學越驕傲的事情,四大發明,祖沖之,李時針,孫思邈,還有那些馳騁疆場的將軍們。
三米的家鄉地勢險要,歷史悠久,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三米叔叔說,就在三米站立的地方,魏文帝當年曾狩獵於此。
三米問叔叔,
"幾百年後有人記得我站在這裡嗎?"
叔叔說,
"做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就像秦始皇,歷史學家會記住你; 做一個歷史學家你可以把自己記錄下來。"
三米小時候讀《孟姜女》,知道秦始皇是個殘暴的人,他一個小孩子家肯定做不了,他便想做歷史學家,把他認識的每一個人都像英雄一樣寫進歷史書里。
麻煩的是他能記住歷史事件,卻不能記住它們發生的年代,迄今為止三米唯一記得的是1644年的清軍入關。
叔叔說,1644諧音"一溜柿柿",就像是畫像上順治皇帝胸前掛的那串念珠。
英語課爸爸不會,三米的英語老師也只是培訓過幾個月,背單詞用小卡片----紙盒子剪的,一面寫英語,一面是漢字,一大把,裝在口袋裡,上學路上掏出來看看。
毛筆字還在寫,已經不再那麼重要了,高考不考書法。
語文是要的,三米最弱的一項,特別是作文,他永遠都不得要領。
叔叔說寫作不是件容易事,要多讀書。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寫作如臨帖,書上說"豬的全身都是寶",三米寫作文時就寫"牛的全身都是寶","紅薯的全身都是寶"。
多讀還要多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三米搞不懂寫作文和出去跑步有什麼關係。
還要有生活體驗,比如李白就寫不出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也寫不出柳永的"與解羅裳,盈盈背立銀扛,卻道你先睡",柳永也寫不出李清照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一切的一切的一切還不夠,你還要會觀察,還要會思考,不然寫出來的文章會像是記流水賬,沒有深度。
這些對三米來說全都是不可完成的任務。
爸爸的想法是,從背唐詩開始。
鄉下的小學有早操,就是跑步,15分鐘,完了是早自習,大概是七點到八點。
早自習是讀書,朗讀,大聲地讀,閉上眼睛搖頭晃腦地讀,一個教室三十幾個孩子,朗朗的讀書聲能傳到幾十米以外。
早自習結束放學回家到上午開課有一個小時時間。
早飯媽媽已經準備好了,還有一個東西也是準備好了的——就是唐詩。
唐朝是中國文化的鼎盛時期,"全唐詩"有詩四萬八千九百首,什麼都可以讀完,唐詩讀不完。
沒有小黑板,爸爸把詩寫在家裡的門板上,雙扇門,左邊貼著毛主席,右邊貼著華主席,下邊是粉筆寫的詩,左右各一首,一首是新的,一首是頭一天留下的。
先是爸爸的講解,然後是讀,然後是背。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爸爸說,這是一首描寫愛情的詩,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巴蜀寫給在長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
三米的腦海里浮現出的是一幅畫面:
綿綿的秋雨淅淅瀝瀝,房檐上落下的水連成一條條水線掛在窗外,雨水流到地上,濺起一個個小水花,屋子裡暖暖的,一個瘦小的男孩坐在窗戶一邊的椅子上翻看小人書,孩子的對面坐著一個年輕的女人,一針一針縫著過冬的棉衣,那是三米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