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介紹:陳徒手的兩本書 丁東

作者:dld  於 2014-8-25 01:1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1評論

關鍵詞:false

 陳徒手的兩本書    丁東2013-06

最近,陳徒手的新書《故國人民有所思》由三聯書店出版,距離他前一本書《人有病,天知否》的問世,一晃已經過去十三年了。

陳徒手的本名陳國華。他為人謙遜,行事低調,從不以著名學者自居。他的本職工作是《北京青年報》副刊編輯。有一次我去華東師大參加學術討論會,他以本名參會,一些年輕學者不知道他就是陳徒手,看到他提交的論文如此出色,以為又冒出一個新秀。後來才知道他就是《人有病天知否》的作者,馬上對他肅然起敬。

我認識他時,《人有病天知否》還沒出版。當時我住在三不老衚衕一號宿舍院 。1999年是詩人郭小川誕辰80周年,要在故鄉河北豐寧召開郭小川學術討論會。詩人的兒子郭小林、女兒郭小惠邀我參加,並說陳徒手也要赴會,我十分高興。當時我剛讀過他的文章,對他的治學路徑十分贊同,很想與他相識。誰知他因報社發稿走不開,失之交臂,頗感遺憾。會後小林、小惠兄妹專門請陳徒手到我家小聚。他一來就說,這兒我太熟了,結婚 以前在這個院子里住了兩年。原來,1982年他從廈門大學中文系畢業后,分配到致公黨中央工作,單位給他分配的單身宿舍就是這 個院里的一間小平房。後來他的妻子分了房,這間小平房就成了他的書庫。裡面存著上千本書,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美學、心理、歷史、政治、宗教、美術、 音樂等社會、人文方面的學術著作。看到這些書,我便能感受到他80年代買書之勤,涉獵之廣。陳徒手告訴我,他在致公黨機關工作了幾年,因為鍾情文學,調到中國作家協會創聯部供職。80年代末,親眼目睹了一代著名作家在政治風暴中的無奈與無措,給他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於是,他開始研究作品背後的真實作家。他搜集檔案、日記、檢查、交待、采 訪當事人,採訪與作家有直接交往的人,陸續撰寫了有關趙樹理、沈從文、老舍、浩然、汪曾祺、俞平伯、丁玲、郭小川在政治風濤中命運的文章,集成《人有病,天知否》一書,開闢了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新天地。他筆下的這些作家,以前已經有無數人研究過。為什麼在他筆下,還能讓人感覺耳目一新?原來他選擇了與前人不同的研究方法。前人研究作家,都是從作品入手。作家公開發表的作品人人有機會看,人人可以議論,誰比誰高明多少?所以,不少學者嘔心瀝血寫出作家專論, 也引不起幾個讀者的共鳴。而陳徒手繞過作品研究,他的視角從文本轉向人本,力圖還原作家如何在政治運動的風浪里沉浮,漩渦里掙扎。他們的悲歡離合、升沉榮 辱,都打著時代的烙印。他在複雜的歷史背景里,描繪出這些作家有血有肉的本來面貌。所以這本書出版后,多次印刷,時常被人們提起。

我認識陳徒手以後,和他成為朋友,經常在一些公共活動中見面。他多次約我為他主持的版面撰稿。他的小平房,也曾借我存放書籍,解決了我有書無處存放的燃眉之急。我的太太為《信睿》主持口述史欄目,他還提供了對劉慶棠生前的訪談,為之增色。

我知道,陳徒手出名后一直沒有懈怠。在編輯報紙之餘,不是採訪歷史當事人,就是到檔案館查資料。他查閱檔案下了驚人的功夫。浩繁的卷宗,一一細讀,他稱之為打通關。他圍繞好幾個專題,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但除了零星發表幾篇論文,一直沒有出版新書。直到近年,由於一家雜誌請他開闢專欄,才促成了他第二本書《故國人民有所思——1949年後知識分子思想改造側影》的問世。這本書,他研究的對象從作家變成了學者,其中的馬寅初、陳垣、湯用彤、俞平伯、王瑤、傅鷹、周培源、賀麟、馮友蘭、馮 定、蔡旭,不是大學校長,就是著名教授。雖然研究對象變了,但他的研究方法一如既往。他不是著眼於這些教授的學術成果,而是著眼於他們在政治壓力下的心靈 扭曲與命運沉浮。他不是從已經出版的文獻出發,進行分析、解讀、歸納、提煉,而是通過鉤沉檔案中不曾進入公共領域的稀見史料,展示尚未傳播的獨家細節,勾 勒出這些學者的鮮活側影。如果說,一般人研究學術史多是盤點存量信息,而陳徒手則向社會提供了增量信息。《故國人民有所思》將和《人有病天知否》一樣,成 為今後學術同行繞不過去的一本書。不論是研究中國當代學術史,還是研究中國知識分子問題,都可能從中受益。                           

我讀了這本書,最感興趣的是《馮定:大批判困局中的棋子》。此文涉及到的北大社教中黨委、哲學系總支和中宣部工作團之間的複雜關係,是一段很重要的歷史。被 毛澤東稱之為「全國第一張馬列主義主義大字報」的產生,其前因就在北大社教的糾葛之中。而這張大字報的公開廣播,又成為文革從學術批判升級為大規模群眾運 動的導火線,全國的學校由此開始,長時間「停課鬧革命」,震驚了全世界。此文對於北大社教的細緻復盤,對於了解文革的起源,其價值不言而喻。

我知道,陳徒手的存貨遠遠不止於此。他是1961年生人,在77級 大學生中是最年輕的,但也過了知天命之年。他的學術成就雖然超過了許多專業學者,但他的社會角色卻不是專業學者。他只能在完成報紙編輯工作之餘,進行學術 研究。這使他內心十分糾結。我衷心希望他能投入更多的精力,消化自己多年積累的史料,完成新的研究成果,儘快公諸於世。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徐福男兒 2014-8-25 04:17
坐得冷板凳,能做真學問,向這樣的學者致敬。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10:1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