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睡之後,好客的Isobel就帶著我們開始了與牛津小城的初次相見。外面下著小雨,Pat親切地讓我穿上掛在門口衣櫃里她的黑色風雨衣。我注意到這只是一件實用的、可以擋風遮雨的普通風衣,並不是Burberry之類的名牌。 我們出門來到了Cherwell街上,Isobel體貼地撐著雨傘,好讓我能隨時拍照。
小城的街道都是窄窄的,車道也只有愛城三分之二寬的樣子。街上的行人車輛並不多,但絕沒有荒涼偏僻的感覺。街邊排列有序的便利店、郵局、書店、銀行、 教堂、飯店、酒吧和裡面一邊吃一邊聊的人們,讓你感覺到這個城市的活力。狹窄的街面上不時有紅色的雙層巴士駛過,為安靜的小城增添了一抹都市的色彩。它讓我想起了香港,街道一樣的窄,巴士一樣的高,只是香港要繁雜擁擠很多,找不到牛津這種既靜謐又熱鬧的感覺。
我們從市郊往牛津大學校區行走,途中經過一條河。從河面透過蔥綠的樹葉看下去,河面上停著各種顏色的小船。這些船比我們常常看到的窄且長。Isobel告訴我們,這是大學生們很喜歡的一種休閑方式,叫punting。天氣好時,三五好友結伴,在平靜的河上撐舟,聽划水的聲音,看兩岸樹木退後,是很愜意的享受。她還說,等天氣放晴轉暖,我們也可以來玩兒。
我們很快就到了大學校區。之前的街景被一座座尖頂、肅穆的建築取代。Isobel說,看牛津大學最主要是看它的教堂建築。每一個學院都有一座教堂。牛津大學最初是一所培養神職人員的大學。人們只有通過研習宗教才能有受教育的機會。這讓我驚嘆宗教在西方歷史文化領域裡的核心地位,在政治領域又何嘗不是呢。我隨即想到了自己知識的欠缺。雖然從事英語文學研究二十多年,我對宗教又到底知多少呢。我暗暗決定回去后開始細讀《聖經》。旅行讓人感知知識海洋的昊翰淵博和個人的渺小。怪不得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因為旅行和讀書一樣,都是是豐富自我的重要途徑呀。(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