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德乃立身之本 福運之源

作者:成竹在胸  於 2012-10-22 09:5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作者:宇真

自古以來人們把道德修養看的極其重要。儒家認為,人之所以為人者,在於人有道德,德是人的立世之本。《大學》的首條要求人修明其德,而且是先修己德,再是由自己的修德理性推及於人,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至庶民,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儒家的經世濟民學說和修身傳統,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寶貴財富,這種道德觀和價值觀是開創、維繫和平、祥善社會的精神支柱和基本保障。

在儒家看來,德是人的行為標準,屬於精神理念範疇的東西。孔子提出了以德配天,要遵循仁、義、禮、智、信及克己復禮等道德原則行事。孟子更加具體的指出做人應有的四種德行:惻隱之心, 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此四端正是仁、義、理、智四德的基礎,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人皆具有的善德淵源,也是人性的價值所在。歷史上的賢德之士都是修身自省的典範。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都是古代聖人,他們都是經過嚴格修身而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同時他們的道德踐行又建樹了博施於民而濟眾的功業。使民風淳厚,是人心向善的結果。

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有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要想做一個道德高 尚的人,每天都要省察自己的一言一行和起心動念是否符合天理,如果不嚴格要求自己,不修正自身的品德,就會放縱個人的慾望,就會因迷失自己而墮落。因此, 先賢們認為學習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回人們迷失的善良本性。每個人都有善惡兩種因素,抑惡揚善就要嚴以律己,絕不能隨波逐流。通過教化或自律,善性是完全可 以回歸的。因此,君子的責任就在於幫助、喚醒人們找回良知本性,使他們回到正道上來。立德修身的要求是做人要誠實守信、正直善良、謙虛忍讓,因此,要倡導 多讀聖賢書,修去個人私慾和一切不正的因素。修持身心,方能兼濟天下,經國治世,造福於民。

其實,德是一種非常微觀的物質存在的東西,嚴格地說,我們所說的道德修養,不僅是指一種修為準則,而是指在這種修為當中所積累的這種特殊的超常的物質。真正修鍊有素的人,終可以有一天能看到德這種物質的存在真相。

德既然是一種物質存在,他有什麼用處呢?過去老人們常說:積德,積德的。德不但是一種被譽為立身之本的行為準則,精神範疇的東西,而且是真正的物質存在,是人們獲得幸福命運的資質和源泉。

以前曾聽患病的老人說:自己哪輩子殺了老牛了,今天才遭這個罪。 佛教中也強調報應的因果關係: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就是說人做了好事或者壞事不會做完就此了之,而是要承當善惡報應的。即古 語所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或早或遲,昭然不爽。在史書中,記載的善惡報應的真實例子可以說是數不勝數。例如王華堅拒邪淫積陰德,金榜題名做狀元的實 例,林積拾金不昧還珠救人,天賜福報位列三公的事迹等善報福果感人肺腑;再如殷紂王殘害百姓屠戮大臣失德丟江山損性命、龐涓背信棄義陰毒害人在馬陵道被亂箭穿身而死的下場更令人怵目驚心。好的經驗值得借鑒,值得大力弘揚;血的教訓發人深省,必須引以為戒。這也是人們重視學習歷史典故的必要所在。

既然德是立身之本,我們該當勤修之,做一個真正道德高尚的好人。既然德還是福運之源,我們理該重德行善廣積之。如此則平安幸福有望,錦繡前程可創。再推而廣之,人人都重德行善,則國泰民安、百業繁榮的和諧社會必能真正實現在即。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1 08:0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