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龍津西路至荔灣湖公園一帶統稱泮塘,內中又分泮塘首約至五約。泮塘的得名,前人語焉不詳。其實,它是兼有歷史自然地理的原因和古代文化風尚的原因。泮塘一名應脫胎於半塘。這一帶,在唐代時由珠江沖積成陸地。由於地勢低平(海拔約2.5米),河涌縱橫,低洼處往往積水為湖沼,勞動人民利用這樣的自然條件,築基開塘,基上栽培荔枝、龍眼,塘內種植蓮藕、菱角等水生作物。由於一半是池塘,故人們約定俗成稱之為半塘(一半或半都是泛指,言其多也)。又由於沙溪密布,半陸半溪,故又稱為半溪。對「半塘」、「半溪」、「荔基蓮塘」的水鄉風貌,歷代詩人都有吟詠。早在宋代,詩人方信孺就有詩云:「綠陰到處小舟藏,淺水飄紅五里香。」清初,廣東著名學者屈大均所著的《廣東新語》更進一步指出:「廣州郊西……多是池塘,故其地名曰半塘。」清代的《羊城竹枝詞》有詩云:「泮塘夏日荔枝紅,萬樹虯珠映水濃。消受綠天亭一角,亂蟬聲揚藕花風。」
為什麼「半塘」又稱「泮塘」?這就要從古代禮制和科舉制度去解釋了。原來,西周時,天子所開設的大學叫辟雍,其平面呈圓形,而諸侯所設的大學只能成半圓形——即相當於辟雍的一半,所以稱為頖宮或半宮(《禮記·王制》:「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頖宮」,頖通半)。又因為辟雍的形制是四周環水,而頖宮卻僅僅是「弧」的外圍臨水。這樣一來,頖宮的水也只有辟雍之水一半,所以又稱頖宮之水為泮水。在古代,頖、半、泮是相通的。由於上述淵源,後人便稱學宮為泮宮或泮水。即使後來的學宮形制有了變化,改在學宮第二道大門內建有半圓形的水池,但仍沿用「泮水」之名。由於進入學宮要跨過泮水上的石橋,所以,入學宮讀書又稱「入泮」。在科舉制時代,只有考中秀才才有資格「入泮」。人們為了圖吉祥,便把「半塘」改為「泮塘」。這樣一改,既保留當地「一半是水」的地理景觀的含義,又與《詩經·魯頌》中「思樂泮水」之意相合,併兼有祈望本地學子「入泮」成才,祝福當地文運昌盛、百姓安居樂業之意。

何時出現「泮塘」之名?《廣州文史資料》(23輯)中《荔枝灣史話》一文說,泮塘這一地名出現在清代乾隆年間。因泮塘重修的仁威廟有楹聯雲「龍津連泮水」。其實,乾隆乙巳年(1785)的《重修仁威廟碑記》(見《南海縣誌·卷十二·金石》)已有「廣州府城之西四里,而近南海之泮塘,有奉真武之神」,「泮塘地附郭,多陂塘」等句。可見,泮塘這一地名出現更早。泮塘這一地名早在宋代已流傳了。證據是宋代王象之所撰的《輿地紀勝·卷89》該書云:「劉王花塢,乃劉氏華林園,又名西御苑,在郡治6里,名泮塘,有桃、梅、蓮、菱之屬。」根據文中所述的泮塘的位置和特徵分析,文中所指的泮塘即今之泮塘。可見,泮塘一名至少出現於宋代。

實際上,由明、清以至現代,半塘、半溪、泮塘和泮溪這四個地名是并行不悖的。例如,明代黃佐的《廣東通志》稱「半塘」,而《一統志》則稱「泮塘」。在清代的《羊城竹枝詞》中,既有「水曲雲重路幾叉,半塘塘外是儂家」之句,又有「最好生涯住泮塘,年年種藕勝耕桑」之句。可見,半塘與泮塘通用。在官修的地方志亦如此。例如,乾隆年間的《南海縣誌》說:「劉王花塢,在城西六里半塘。」而宣統年間的《續修南海縣誌·卷—·圖》的註記則寫作「泮塘」。至於半溪之名,尚有物證:在泮塘五約直街內的舊土地廟,仍存留同治3年(1864)所立的「泮溪五約」石刻。當地的老居民向筆者解釋說:「半溪五約即泮塘五約」。「半溪」亦作「泮溪」的典型例子是以園林景色和美點佳肴馳名中外的泮溪酒家。
來源:廖汝忠 (荔灣區政協 ) 201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