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歲起就在這條荔灣涌看龍舟。幾十年後,涌窄了四米,因兩邊有截污渠箱各2米;樓房高了,有三十多層;涌邊多了石欄杆;涌的盡頭有個人造瀑布,水是珠江水,基本不流動,變成綠色。石板路旁種有荔枝樹,每棵成本¥2000元。
這裡水道狹窄,不適合賽龍奪錦,只適合巡遊。荔灣涌每年招景,應景的龍舟,敲鑼打鼓,搖旗吶喊。除了龍船飯外,應該每人有個大紅包。
小時候看到的都是芸香紗,黑衫黑褲戴竹笠,周身肌肉古銅色。船上插有雉雞尾,有三根、五根和七根。印象中沒有九根這麼厲害的。
九根雉雞尾的就是仁威廟的龍舟。仁和威是兄弟倆人,打漁時網到一奇石,供奉后顯靈,十里八村均來朝拜,於是建廟。
廟是道教廟,供奉北方真武玄天上帝。
真武帝是龜與蛇的合體,是水神。

真武大帝寶座上方還有羅傘。大概魯班發明開合雨傘之前,就有這種不能開合的羅傘。有的羅傘有好幾層,可能就是分等級,例如閻王爺那頂。
這面鑼似乎畫了符咒。
這些失地農民現在都成了地主,住在二十層高的大廈,忙時打麻將,閑時收收租。
大部分龍船既無神位,又無雉雞尾,最架勢也只有羅傘,肥肥胖胖四隻眼,根本沒有農民樣。
這荔灣涌曾經臭氣熏天,被蓋上蓋變陰溝,上面跑汽車,兩邊店鋪賣古玩。現看到低一層的欄杆就是截污渠箱,污水引到污水廠。
農民的地還開了裝飾材料城,這龍舟就是他們的。
橋洞太小要收旗
水道太窄還要頭做尾
中午時分,扒龍舟的要吃龍船飯了。
岸邊那古建築是梁家祠,以前涌邊最大的房子,現在是最小的就是它,好像曾開過幼兒園。
涌的另一頭有個文筆塔,以前被綠蔭包圍,只露一個葫蘆頂,當時猜不透是什麼。後來做過老乾中心,現在收費給應考學生朝拜,大概有個文曲星。
泮溪酒家門口旁的龍津橋,裝修變成仿古橋。
從橋下看橋,像是農民橋,三個拱洞,越看越覺得不像話。
涌的另一方有個大戲台,隔涌可唱後庭花。
梨園弟子愛紅妝,從小就要槎篤撐。
過橋就是荔灣湖,這邊看到的是市二醫院的宿舍樓。現在叫廣州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
拍攝地點是昔日與孫中山對抗的廣州商團主席陳廉伯之公館,現為荔灣博物館。
扒龍舟的去了吃龍船飯,看客可以坐花艇。
花艇有紅又有綠
中午時分還是人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