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央視「名嘴」柴女士及其團隊在中國「兩會」前夕放了一顆重磅「核彈」,一個有關中國「霧霾」的專題片。猶如一聲春雷,石破天驚,一時間觀者如潮,網路暴滿,前所未有。評論鋪天蓋地,可說是毀譽參半,也讓柴女士陷入輿論的大漩渦中。
毫不奇怪,對柴靜製作這部「自費」片子的「動機」也肯定成了眾評論家探討的話題。先不論「文藝青年」柴女士拍這部片子究竟是「居心何在」,關注「環保」議
題,希望喚起社會大眾對「霧霾」的嚴重性的高度重視應該說是其情可嘉,應該擊節讚賞,給予更多的讚揚和最高的評價。也許這真是柴靜製作這部專題片最原始的
動機。
可是,細想一番,這個「動機」是不是太簡單了?如果單是為了「良好的願望」,為何要選擇「兩會」這樣一個敏感的時期來放這隻「璀璨的煙花」,這不會是為了
「慶祝」兩會的「勝利召開」吧?於是,另一個「動機」就浮現了,那就是借兩會的「東風」造勢,以此來影響政府的決策。這大概也無可厚非,有哪個記者不希望
自己的「建議」可以被認可?可是,這樣一來,柴女士就無可避免地陷入了用「輿論」「綁架政府決策」之嫌了的泥潭了。更糟糕的是海內外「敵對分子」無一例外
地齊唱「讚歌」,你就可以看出柴靜的麻煩了。也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還真不好說柴靜究竟是不懂「政治」,還是太懂「政治」了。
「霧霾」原本是個關係到所有人健康的高度敏感的社會問題。而「霧霾」的產生就「物理」根源,相信不需要柴靜這樣的「科盲」廢那麼多的鏡頭來「溯源」。但
「霧霾」發展到如此嚴重的地步,其深刻的社會,經濟原因和管理上的缺失就不是柴靜們所能給予全面和公正的回答了。柴靜恰恰在這點上失去了媒體人所應該有的
客觀公正,不顧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上的巨大差距,企圖照搬所謂「成功經驗」,「越俎代庖」地提出自己一攬子的的「解決方案」。這
樣,無論你的「動機」如何,你都無法堵住大眾的悠悠之嘴而自圓其說。
中國的新聞記者特別喜歡「煽情」,為了「渲染」主題,往往或「添鹽加醋」或「塗脂抹粉」加些與主題關係不大的內容來「造勢」。柴靜也不能「免俗」,在「霧
霾」這樣的片子里,本著「霧霾肯定會危害健康」這樣的認知,以自己的孩子為「藥引子」,以中醫的傳統思維為「工具」對「霧霾如何危害健康」來了個中醫似的
「診斷」:因為「霧霾」對健康有害,所以,不需統計數據,無需醫學證明,只要是近年來什麼疾病發病率「異常」,(當然是往「壞」的方面異常),便統統和
「霧霾」掛鉤。你能證明與「霧霾」無關嗎?便是這種思維最「合理」的「思辨」。只要「動機」好,甭管是花還是草,只要「動機」對,管它是錯還是對,這是此
片最大的敗筆!
「煽情」是中國媒體最可恥的「專長」。以「煽情」的手法來報道最大的危害就是使報道「失焦」,沖淡所應該突出的主題,「煽起」的往往是「民粹」或「仇
恨」,甚至帶來社會的動蕩。以剛過去的上海新年「踩踏」事件為例。這本是一個「突發」事件,在每個人心中都應有這樣的基本認識:這是「事故」,沒有人,無
論是政府官員還是老百姓,會希望這樣的悲劇發生。在這個基礎上,找出事故發生的原因,在查清原因的基礎上,該問責的問責,該負法律責任的就追究責任,對現
有管理類似的群眾集會的方式和方法對照事故原因改進,防止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媒體要做的就是監督這樣一個過程。可是,中國的媒體人以集體的「煽情」來渲
染「悲劇色彩」,把一個偶發事故當成了「有計劃」的事件,極盡所能地「煽情」。你看到的不是探討如何避免這樣的事故再次發生,而是失去了親人如何痛苦,是
一個原本美麗的花朵頃刻凋謝,再配上痛苦的親人,美麗的倩影的畫面,要達到的目地就是突出原本不該死,而是被「害死」這樣的「主題」,試問這樣就「公
平」,「公正」了?你見過「民主國家」的媒體這樣報道過「事故」嗎?比如,此後不久,發生在華盛頓地鐵的交通事故,還有近年來多次發生的美國火車交通事
故,你什麼看到這樣的「煽情」場面?
還是回到柴靜的片子的「動機」問題。無論她的「動機」如何,全片的「煽情」至少讓這個原本非常重要的主題失了焦,讓人有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聯想。
現在,你大概可以估摸出這個視頻在國內被「封殺」的原因了吧?
還用俺說嗎?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