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晚來天欲雪:古人如何在嚴冬里取暖

作者:青瓷歡  於 2016-1-25 16:5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分享|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評論

晚來天欲雪:古人如何在嚴冬里取暖



  「大寒」節氣的到來,一瞬間消弭了南北方的分歧,無分彼此。

  這時,北方的小夥伴輕輕哼起,「你在南方的艷陽里,大雪紛飛/我在北方的寒夜裡,四季如春」。到這終於明白了,敢情馬頔這首《南山南》是在謳歌暖氣啊。但是馬啪啪可能不知道,為了他能在寒夜裡唱四季如春,古代人民可是同寒魔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鬥爭,才發明出暖氣這個偉大神器。

  粗獷的火炕系列

  火塘是比較原始的取暖方式,也就比圍個火堆稍微好一點,在半坡、姜寨等遺址中就有。直到現在,在中國南方如普米族、納西族、白族、傣族等少數民族中,仍然在使用火塘。

  火牆則比火塘要先進了許多。在秦長樂宮遺址發現的火牆是用兩塊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於牆內,與灶相通。明清更為徹底,乾脆將房屋的牆壁砌成空心,牆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一般設於房外。為使熱力循環通暢,火道的盡頭設有氣孔,煙氣由台基下出氣口排出。

  火炕可以簡單理解為將火牆橫過來平置,尤其流行於北方少數民族。火炕一般有兩個灶,做飯的鍋灶不與炕在同一房間,卧室內炕另有一個專為加熱的灶,這種形制至今仍在東北農村廣泛使用。

  優雅的溫調房

  西漢時期,火塘、火牆、火炕仍然是普通百姓的不二選擇。但或許是因為氣候整體變暖,更為優雅和低碳的「溫調房」得以出現在貴胄人家。

  「溫調房」關鍵材料是花椒,當時人們就已經發現了它不僅食用可以除濕氣,而且搗碎了和泥,塗在牆壁上同樣可以釋放其正能量,形成保溫層。

  皇室的溫調房則稱為「溫調殿」、「溫室殿」、「溫室」、「椒房殿」等。因為漢朝未央宮的椒房殿是皇后的居所,所以後來椒房也就成了后妃和后妃寢宮的代稱。除了供人居住的溫室外,漢代還有溫室大棚,用於種植蔬菜。

  「暖手寶」人人愛

  相比於火坑、溫室等大型的供暖設備,方便小巧的熏爐、手爐、湯婆子等也是居家必備。熏爐就是白居易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中的「紅爐」,又稱「暖爐」,是用陶土或者銅鐵製成的貯火暖具,亦可以用於熏香。

  還有一種球形的被中香爐,被設計成不論如何滾轉,內部的爐口總是保持向上,因此可以睡覺時放在被中。手爐則可以看成是熏爐的微縮版,爐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暖手。湯婆子是足爐的俗稱,用錫或銅製成,內裝熱水。這三種可以直接接觸皮膚、放在被子中的神器,無疑就是今日暖手寶、熱水袋的鼻祖。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fanlaifuqu 2016-1-25 20:21
我們早年在鄉下都用木炭取暖,倒比城市暖和點!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15:2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