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電視劇《琅琊榜》中的政治隱喻

作者:青瓷歡  於 2015-12-31 17:0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影視|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2評論

 
 

 

 

         表面清明之下,從廟堂到江湖,都有隱而不見的傷口。十三年前的案情成為一道分水嶺,真正的地獄並不僅僅在於梅嶺熊熊烈火的無情屠殺,也在於清洗之後的大梁王朝,更在於自我審查自我束縛的世道人心。這兩句更像順口溜而不是詩歌的句子,倒也十足道出2015年收視率最火電視劇《琅琊榜》的逆襲態勢,電視劇尤其需要俯就觀眾,也就是讓不同人等都能從中找出各自心頭所好,無論是權謀、義氣、情感、偶像、武俠還是同人。

 

      《琅琊榜》價值觀的正確很多人已經看到,不少人強調儒家道義,但是我更認為彰顯了中國已經失傳的武德。中國兵制在春秋戰國時全民尚武,貴族每每以上陣為榮;漢代之後就很成問題,一直存在中央控制和軍隊戰鬥力的矛盾,於是往往依賴外族將領,後來五胡亂華有其端由。漢族後世過重文德,文官集團膨脹,最終也是路徑依賴使然。

 

      武德廢弛,或許使得民族精神萎靡,甚至失之光明,民國已經有有識之士指出,文武兼備的人,有比較坦白光明的人格,兼文武的社會也是坦白光明的社會,這是武德的特徵。有意無意之間,《琅琊榜》中卻再次閃爍武德光芒,權謀只是手段。主角梅長蘇因為中毒,從天縱英才神勇無比的少帥變為手無縛雞之力的謀士,是黑暗形勢下的不得已而為之,最終冒死選擇回到北境戰場,也是作為林殊的一次復活。

 

    在中國傳統中主角更多是類似梅長蘇之類擅長權謀人物而不是林殊之類擅長武學人物,但是《琅琊榜》中即使梅長蘇自己,也更認可林殊的意義。書中對於林殊和梅長蘇多次做了對照霌s鵩娃k「林殊是誰?林殊是他驕傲張揚、爭強好勝,從不肯低頭認輸的知交好友,是那銀袍長槍、呼嘯往來、從不識寒冬雪意為何物的小火人,是喜則雀躍、怒則如虎,從未曾隱藏自己內心任何一絲情感的赤焰少帥……可梅長蘇又是誰呢?他低眉淺笑,語聲淡淡,沒有人能看透他所思所想;他總是擁裘圍爐,閃動著沉沉眸色算計險惡人心;他的臉色永遠蒼白如紙,不見絲毫鮮活氣息,他的手指永遠寒冷如冰,彷彿帶著地獄的幽涼。他就像是一團熊熊烈火被撲滅后餘下的那一抹灰燼,雖然會讓人聯想到曾經存在過的那團火焰,卻再也沒有火焰的灼灼熱量和舞動的姿態。」

 

    這裡的描寫,尤其是最後一句,總讓我想到約·布羅茨基寫另一位苦難見證者與倖存者娜傑日達·曼德施塔姆:「我最後一次見她是在一九七二年五月三十日,地點是她莫斯科住宅里的廚房。當時已是傍晚,櫥櫃在牆壁上留下一道暗影,她就坐在那暗影中抽煙。那道影子十分的暗,只能在其中辨別出煙頭的微光和兩隻閃爍的眼睛。其餘的一切,即一塊大披巾下那瘦小乾枯的軀體、兩隻胳膊、橢圓形的灰色臉龐和蒼白的頭髮,全都被黑暗所吞噬了。她看上去就像是一堆烈焰的餘燼,一塊陰燃的煤,你如果撥一撥它,它就會重新燃燒起來。」

 

     陰燃的煤會再度復燃,地獄來客,最重要不僅在於復仇,更在於對於苦難的反思和人性的彰顯,這才是一個真正生存過的生命的墓碑。生命可以失敗,卻不能任其摧毀,地獄煎熬必得有其成就,挑戰不可完成的復仇與救贖,不恰好是讓地獄煎熬有其意義?正如一位苦難文豪的名言,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難,他墓碑上寫著《聖經》中的一句話,「一粒麥子落在地里如若不死,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會結出許多粒來。」

 

  地獄來客,梅長蘇之後,還有誰呢?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粒子在 2016-1-1 03:30
寫得好
回復 leahzhang 2016-1-1 05:19
林殊暗喻林彪,翻案陰魂不散。最終死於血與火的戰場。以生命為代價清洗了多年的冤案。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3 08:5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