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自行車的歷史 末代皇帝溥儀深夜騎車外游

作者:我為人父  於 2014-7-21 11:4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關鍵詞:末代皇帝, 自行車, 歷史



 

清末北京街頭穿長袍騎自行車的人。

 

末代皇后婉容在紫禁城騎自行車。

  自行車,拉丁文Bicyoletta,是「快」和「步行人」的意思。目前許多國家的自行車收藏很興旺,相繼建立了自行車博物館,但在有「自行車王國」之稱的中國,只有台灣有自行車博物館,大陸的收藏還只限於自發的個人行為。這種為中國人廣泛使用的交通工具並非中國人的發明,而是舶來品。不過,這項舶來品卻深受中國人的喜愛,連貴為萬乘之尊的大清皇帝也愛上了騎自行車。

  自行車的最初模型是1691年法國人西弗拉克發明的擁有一前一後兩個輪子的車,只能靠輪子滾動,沒有駕駛裝置。1817年,德國人卡爾·馮·德雷斯發明了可加碼的自行車。1861年,人們在自行車的前輪裝上了腳踏板和曲柄,但沒有齒輪和鏈條,腳踏板每轉一圈,車輪也只能轉一圈,所以要想車子跑得快,前輪必須儘可能做大。1885年,英國人斯塔利發明了腳踏車鏈條,使自行車變得既快又安全。1888年,鄧祿普公司又給自行車裝上了充氣輪胎。這樣,自行車才算完善起來。

  最早傳入中國的自行車是前輪大、後輪小的高輪自行車,大約在光緒初年傳入。而同治五年(1866)赴歐洲的中國考察團在巴黎街頭最早見到了它們,人們最初稱這種車為「腳踏車」或「單車」,張德彝在其《歐美遊記》中始稱之為自行車。後來李鴻章訪美時遇到一個騎高輪自行車的女孩,甚感新奇,還特意邀請她到紐約的旅館敘談。

  由於難駕馭,起初騎自行車的人很少,鏈式傳動自行車的引入改變了這種情況。首先擁有這種新型自行車的是在中國沿海做生意的西方商人,第一個擁有自行車的華人則是宋氏三姐妹的父親宋耀如。他很喜歡騎車,1900年其長女宋靄齡過10歲生日時,他還把自行車作為禮物送給她。

  19世紀末,3名20歲左右的西方青年騎著剛發明的新款自行車,從英國出發進行環球旅行,歷時532天,行程14322英里來到上海,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後來中國人開始嘗試騎自行車的樂趣,到了20世紀20年代,城裡年輕人買自行車已經是很容易的事了。

  被重重封建城牆包圍起來的末代皇帝溥儀,直到1922年結婚時才擁有一輛自行車。那是堂兄溥佳送給他的結婚禮物。溥儀從未騎過自行車,看到車后十分高興,便不顧朝臣的勸阻開始練習起來,練了幾天便學會了,從此常帶著隨從在宮中騎車取樂。為了騎車方便,他甚至叫人把宮門門檻統統鋸掉。宮中還曾以100元月薪,聘請飛車小李三當溥儀的自行車教習。1925年溥儀走出紫禁城躲進日本使館后,還常常在深夜帶著隨從「騎自行車外游」。

  溥儀一生都很喜歡騎自行車,直到晚年時還常常騎車,而且騎得很快。據說這位末代皇帝不但騎車著迷,買車也上癮,甚至命內務府不惜從鹽業銀行貸款購買各國的名牌車。據清宮檔案記載,溥儀留在宮裡騎著玩的自行車就有20餘輛,包括英國的「三槍」牌、德國的「藍」牌、法國的「雁」牌等。

  1930年前後,華商聘請了日本技師,組裝出「紅馬」和「白馬」牌兩種最早的國產自行車,但不少自行車的部件仍要靠進口。新中國成立后,自行車在中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發展,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自行車王國」。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3:5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