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940年代美蘇爭奪新疆:美領事支持土匪鬧獨立

作者:我為人父  於 2014-5-27 14:4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評論

關鍵詞:新疆

20世紀40年代,新疆在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中,成為美國和蘇聯爭權逐利的重要場所。由於國際國內政局的變化及各自國家利益的需求,美蘇兩國在擴張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徵。目前學術界多著重於探討和研究解放前美國和蘇聯對新疆的侵略活動,以及蘇聯與新疆省政府的關係變化,但對20世紀40年代美蘇在新疆權益的爭奪及其特徵的論述較為薄弱。基於此,本文對20世紀40年代美國和蘇聯在新疆權益的爭奪及其特徵的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
  相互妥協(1940~1945年)
  民國時期,新疆軍閥割據,內戰頻繁,實際處於中央政府的控制之外。蘇聯由於複雜的政治、軍事與國家利益等因素,長期注目於中國的新疆。其戰略目標是確保蘇聯的影響,促成一個親蘇的新疆地方政權。20世紀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初,蘇聯通過對盛世才的全面支持和援助,成功地將新疆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大肆攫取在新疆的特殊權益。經濟方面,蘇聯取得了在全疆的自由貿易權,設在新疆的蘇新貿易公司擁有很大的權利,甚至連新疆土特產的價格也由其決定。1940年11月盛世才與蘇聯秘密簽署的「租借新疆錫礦密」,有效期長達50年。根據協定,蘇聯有在新疆探尋、考察與開採錫礦及副產品的特權;蘇聯公司「新錫」需要的土地,新疆政府必須立即劃撥;新疆政府不得干涉「新錫」業務等,「錫礦協議」的簽定使蘇聯在新疆的特權達到了極致。政治方面,新疆「各機關所聘請之蘇俄人員自一人至五、六人不等」,「各機關所聘請之顧問、專家約有400餘人」;在日常行政事務中,「一般事務之處理,在不違背蘇俄條件下由世才推行,重要事件則商駐蘇俄駐迪化總領事或徵求其同意。」蘇聯領事、蘇共黨員和蘇聯顧問幾乎掌控新疆各行政部門。軍事方面,蘇聯在離迪化僅有20km的頭屯河和哈密均駐紮有大批軍隊。但是蘇德戰爭爆發后,盛世才見其初戰失利,轉而投靠美國支持的國民黨政府。國民政府藉此機會大舉進入新疆,「調派甘肅境內政府軍由蘭州進駐安西玉門牽制哈密蘇軍、委派新疆外交特派員將外交權收歸中央、肅清新疆共產黨,將蘇軍撤出新疆勢力」,驅逐蘇聯在新疆的勢力。
  面對盛世才的背叛,蔣介石的驅逐,蘇聯沒有採取過度的回應,主要原因是,二戰期間,蘇聯意識到「避免日本襲擊西伯利亞,中國的友善態度至關重要。因此一切消除可能產生摩擦和誤解的友好行為是必須的。」1943年4月,蘇聯駐迪化總領事普希金通告新疆政府:蘇聯將撤出所有在新疆地質考察的人員,並將所有機器運回蘇聯。4月15日,蘇方又撤走了駐紮在哈密的蘇聯軍隊。至此,蘇聯勢力全面退出了新疆。
  蘇聯撤出新疆的同時,美國勢力逐漸介入新疆。1943年4月,美國在沒有一個僑民的新疆迪化設立了領事館。美國在新疆建立領事館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密切關注德日戰爭進展,預防軸心國在中亞潛在結合的危險;另一方面則是洞悉蘇聯在遠東的戰略意圖,謀求美國在中亞利益需求。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加入了反法西斯陣營,美蘇成為盟友。但雙方對重建戰後世界秩序有著明顯的不同。美國希望確保對戰後世界的控制,使美國成為戰後的「世界領袖」。為了能順利實現其戰略目標,美國政府一方面極力說服斯大林,希望蘇聯在國際上扮演一個建設者的角色;但另一方面由於兩國之間不同的社會制度及國家利益,美國又不得不時刻關注蘇聯的戰略態勢。
  1943年3月,中蒙邊境發生軍事衝突。蔣介石聞訊后迅速增兵新疆,擺開不惜一戰的架勢。同時將此事通告美駐迪化領事,希望得到美國反蘇的干預。美國對此事件十分關注,認為「新疆邊界衝突關係到我們與蘇聯和現任中國政府全面的關係,」「必須關注蘇聯在亞洲的計劃和政策,因為這勢必會影響我們在這一地區的計劃」。同時認為,「美國目前在亞洲與蘇聯的關係,與我們和蘇聯在歐洲所展開的整體戰略及其戰後安排的重要性相比,前者只能居其次。」正是基於以上因素的考慮,4月11日,羅斯福致信蔣介石:「應採取措施以防止目前局勢進一步惡化,應保持自我約束和善意,避免表現出任何有損於盟國戰爭的行為和態度,不要因外蒙和新疆邊界衝突而損害我們擊敗日本的偉大目標。」為此,美國採取了以下步驟:不以任何方式介入中蘇的矛盾衝突中,極力鼓勵中共抗日,避免蘇聯在遠東事務的發言權,利用美國對國民黨的影響力,推動國民黨實行政治改革。最終美國既避免「在亞洲置於蘇聯的對立面,」同時又阻止「蘇聯毫無爭議地控制一部分或全部中國」。
  激烈爭奪(1946~1949年)
  二戰結束后,對蘇聯來說,壓倒一切的優先考慮是國家安全。斯大林強調:「俄國的安全必須依靠一系列的衛星國來保障。」因此,恢復對新疆的影響力,確保蘇聯對新疆的全面控制,是蘇聯戰後國家安全的重要目標。面對美國勢力的介入,「蘇聯的政策將會不斷地直接用於根除此地區西方的影響力和西方的活動」。為此,蘇聯先通過對三區政府的控制,實現其對新疆的影響力。1944年11月,蘇聯直接策劃和支持了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地區的農牧民起義。1945年7月,三區起義軍又發動了全線進攻。朱紹良急電重慶:事態嚴重,前途不測,只有一死殉國。張治中立即電告蔣介石,建議請駐蘇大使傅秉常直接向蘇聯政府提出和平解決新疆問題,並請蘇聯方面出面調停。談判期間,蘇聯一直掌握著談判的進程。張治中經常與蘇聯領事館保持聯繫。凡有新的提案,也首先徵詢蘇聯的意見。在與三區代表的第三次談判中,三區代表提出了「撤消政治警察,事變后調來的政府軍隊撤出新疆、新疆警察由回民充任」的新要求。對此主張張治中堅決反對,雙方僵持不下,后經蘇方出面調解,三區代表才作出讓步,和談得以順利進行。
  與此同時,蘇聯時刻尋找時機,準備恢復對整個新疆的掌控。1947年8月15日,蘇駐迪化副領事烏里.馬索夫召集蘇籍人士談話時說:「勿以目前迪化市現狀而灰心,不久我們蘇聯即可佔領全新疆。」
  1949年5月,國民黨敗局已定。按照中共原定計劃,準備1950年春佔領新疆。但蘇聯擔心,美國此時在新疆的種種反蘇滲透活動一旦形成規模,不僅會在中亞建立一個反蘇的前沿陣地,更為嚴重的是美國會不斷地影響和支持蘇聯境內穆斯林民族反俄分離勢力,嚴重阻礙蘇聯推行的社會主義進程,因此建議中國共產黨早日解放新疆。毛澤東於7月23日給彭德懷發去電報說,蘇聯「急盼早佔新疆,彼可給以種種援助,包括幾十架飛機助戰,」建議彭德懷「冬季即佔領迪化,不必等到明春。」在蘇聯的幫助下,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建國后,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補充協定」里明確提出,在蘇聯遠東地區和各中亞共和國領土上以及在中國的滿洲和新疆境內不得向外國人租讓,並不允許有第三國的資本或公民參與經營活動。對此項要求,中方沒有反對。
  由此可知,蘇聯建議並幫助中共早日佔領新疆,主要目的是根除新疆的第三國勢力,並以此作為全面恢復甦聯在新疆影響力的外交籌碼。
  美國在二戰結束后,憑藉著超強的綜合國力,也為自己設計了一幅稱霸世界的藍圖。對於企圖重新掌控新疆的蘇聯,美國與之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首先,美國借北塔山事件掀起反蘇風潮。1947年6月發生的北塔山事件是外蒙軍隊入侵新疆奇台邊境北塔山引發的一場邊境武裝衝突。美駐迪化領事派人前往北塔山了解事件的詳情,調查結果「無證據表明蘇聯人真正與外蒙的行動有直接聯繫」。但其後的一段時間裡,副領事馬克南不僅親自指揮增加兵力、修建道路,企圖擴大戰爭,還組織美國新聞記者赴北塔山考察,大肆渲染「蘇聯侵略北塔山」,使得北塔山事件成為當時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領事館在確知蘇聯與此事件無直接關係的情況下,仍然支持國民黨誇大蘇聯的威脅,其目的即藉此機會反蘇反共。
  同時,美國還與蘇聯爭奪在新疆的特權地位。
  1949年,中蘇之間關於蘇聯在新疆開採礦產資源的權利及中蘇貿易進行商談。美國認為中蘇之間的條約「提供了最惠國權利,給蘇聯的礦產開採優惠是獨家的。長此以往,這或許會表明,中國將無法就這一地區礦產資源方面給予美國條約所標明的待遇。這或許是意義上的侵權條約。」因此,美國對正在談判的國民政府施加壓力,反對這個有損美國在新疆特權協議的達成。最終,中蘇之間關於在新疆開採礦產資源特許權及中蘇貿易的談判不了了之。
  1949年美國支持下的國民政府在中國的統治已是搖搖欲墜。但美國希望通過中國可能出現的「區域性政權」來對抗中共和蘇聯,遏制蘇聯勢力東擴。5月,美國領事館召開會議,制定反對新疆解放的具體行動步驟。美國領事包懋勛到三台,指示烏斯滿與艾沙-穆罕默德、伊敏、堯樂博斯、麥斯武德、賈尼木汗等聯繫。他說:「我希望你們之間要團結,不要鬧意見,好好使用美國給你們的援助,以此反對共產黨、反對三區」在美國的支持下,匪首烏斯滿積極在迪化、昌吉、吉木薩爾、奇台、木壘等地組織武裝,煽動叛亂。8月初,美領事館在迪化東郊水磨溝開會制定獨立「建國」行動預案,準備利用極端民族主義集團分裂新疆,將新疆作為反蘇反共的前沿陣地。8月15日,包懋勛回國,馬克南主持領事工作。此時蘇聯主動出面聯絡,省府軍政界主和派陶峙岳、包爾汗聯合,並與中共和三區取得聯繫,新疆軍政主和派佔據主導地位。馬克南立即通知烏斯滿,讓其集合所屬騎兵部隊,突襲迪化,將陶峙岳等起義力量一網打盡,造成混亂局面,然後由麥斯武德出面收拾殘局,掌握政權。同時發動哈密武裝暴動,由堯樂博斯回哈密煽動駐軍搶劫當地中央銀行金庫,縱火焚城,阻止解放軍進疆。伊敏則去南疆發動莎車、和田武裝暴動。然而此時解放軍已兵臨新疆,馬克南分裂新疆的陰謀破產。
  新疆和平解放后,美國仍不甘心在新疆的失敗。1940年代美蘇爭奪新疆在與烏斯滿分別時說:「從西藏去巴基斯坦有個地方叫太吉努爾,你可以帶所有的哈族到那裡去,在那裡可以得到美國的援助。」
  結束語
  由此可知,20世紀40年代初期,蘇聯通過對盛世才的支持和援助,成功地實現了對新疆的全面控制。但蘇德戰爭爆發后,蘇聯迫於險惡的國內國際環境,被迫撤回在新疆的勢力。美國以駐迪化領事館的建立為契機,將其勢力介入新疆。考慮到蘇聯是歐洲反法西斯的主力,同時,戰後世界秩序的重建也需要蘇聯的合作,美國在處理中蘇的矛盾衝突中,採取了有節制地制約蘇聯的政策,實現了既阻止蘇聯一部分或全部控制中國,又避免在亞洲置於蘇聯的對立面的目標。
  二戰結束后,蘇聯企圖全面恢復對新疆的影響力。主要通過對三區政府的支持來制約、根除美國及美國支持下的國民政府在新疆的勢力。隨著冷戰的開啟,美國借北塔山事件掀起反蘇反共浪潮,與蘇聯就新疆特權展開激烈爭奪,阻止有損美國在新疆特權利益的中蘇商貿、礦產資源開採權條約的簽定。全國解放前夕,為維持美國在新疆的影響力,甚至親自策劃參與了分裂新疆的活動,企圖將新疆作為美國反蘇反共的前沿陣地。蘇聯此刻則支持中共早日解放新疆,作為日後索取擁有新疆特權地位的籌碼。
  總而言之,二戰期間,出於反法西斯及戰後世界秩序重建這個大局,美蘇在新疆的擴張表現出相互妥協的特徵。二戰結束后,特別是冷戰開始以後,美國和蘇聯在新疆的擴張活動則表現為激烈的爭奪。隨著國民黨政權的覆滅,美國勢力被迫撤出,而蘇聯對新疆的控制和影響直到新中國成立多年以後才陸續消除。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sokoy 2015-3-5 14:05
四分五裂的中國複合某大國的利益。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5:4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