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極權下的分裂

作者:閑雲野鶴一忽悠  於 2014-8-24 23:3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2評論

在今天,如果還有誰去討論,一黨制究竟有沒有民主,就好比在討論,太陽是否圍繞地球旋轉一樣,對於一個具有基本常識的人來說,基本毫無談論的必要。

然而,這一類的話題,還是出現了。近日,香港一個傳媒網站刊登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中國政改的前途,是一黨民主化。更有意思的是,這個話題,還引起了很多人煞有介事的爭論。這看似荒誕不經,卻揭示了一個深刻的事實:中國的政治生態,在話語層面與實踐層面,存在著嚴重的分裂。與之密切相關的一個明顯現象,就是一個心智正常人的思維方式,完全無法與體制的這種話語模式兼容。

要解釋這種現象,需要從體制的溯源中尋找原因。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列寧式政黨,發展出一套自身特有的話語體系。統治者根據自身需要,對一些關鍵的概念,重新給予定義。在極權的語境中,像自由、民主、法治這樣的詞語,它們的含義,經常被扭曲得面目全非。

歷史上,列寧是這種分裂的始作俑者。在政治鬥爭中,列寧創造出一套建黨理論。列寧聲稱,只有無產階級的先鋒分子,才具有革命的領導權,並以此為依據,發明了民主集中制。這與同時代的德國馬克思主義者,羅莎盧森堡所主張的民主體制,截然不同。本質上,這是一種反民主的專制主義。

1917年十月革命之後,俄國舉行立憲選舉,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僅獲得少數席位。次年1月,列寧調用軍隊,強行驅散議會,並向抗議的民眾開槍射擊,造成五慘案。布爾什維克從此踏上獨裁舞台。同時,列寧打壓溫和的馬克思主義派孟什維克,並成立秘密情報機構契卡(蘇聯克格勃的前身),以反革命的罪名,拘捕鎮壓異己分子。以民主之名,行血腥專制之實;自誕生之日起,極權政治,就帶有深刻的分裂屬性。

極權的話語方式,並不是要聽眾同意,而是要聽眾服從。邏輯上的自相矛盾,對於極權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讓人們完全接受它的意志。受到這種邏輯分裂的影響,處在極權統治之下的人們,也經常形成分裂的人格。他們既可以一邊經受餓死人的飢荒,一邊痛斥外國的腐朽沒落;也能夠一面承受政治的腥風血雨,一面高歌讚揚領袖的英明偉大,以及在其統治之下的美好生活。

即便是今天,這種分裂型人格,也並不少見。曾經一位北京大學的學生,在來訪的美國總統面前,激烈批判美國式的自由。但在數年之後,這位學生與一名美國人結婚,並遠赴美國生活。還有更多的人,在一些場合,痛罵日本抵制日貨,而在另一些場合,卻又四處搜尋日本的動漫AV,大飽眼福。更不用說,那些在公開場合反西方西方的官員,卻將財富與配偶子女,不遠萬里,偷偷送到西方安置。

話語與實踐的分裂,是極權的內在屬性,而分裂型人格,既是極權統治下的特產,也是維持極權的基礎。否則,一個邏輯正常的人,必然會從種種現實之中,得出極不利於極權統治的結論。

而在極權治下,拒絕這種人格分裂的人,猶如那位在童話中,指出皇帝沒穿衣服的小孩,自然會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畢竟,還有大批的人,不但要頌讚皇帝新衣的豪華,而且已經踴躍上前,一併脫光了衣服,為之獻舞。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徐福男兒 2014-8-25 01:10
幫忙粉飾獨裁專制的文人,無恥之尤。
回復 閑雲野鶴一忽悠 2014-8-25 01:16
徐福男兒: 幫忙粉飾獨裁專制的文人,無恥之尤。
它們不配稱做知識文人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1 23:1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