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共內戰及以後的「剿匪」作戰中,曾經有大批國軍官兵被共軍俘虜。對於這些被俘者的最後歸宿,官方書籍提到最多的是「優待俘虜」和「革命人道主義」,但事實上,第二次國共內戰開始后,出於「削弱國民黨軍隊,增加我軍之補充」的考慮,共軍實際上實行的是「一切精壯士兵,均加爭取,補充我之部隊」,「原則上應是一個不放」(轉引自江林平:《中共俘虜政策調整與「解放戰士」群體產生》,《黨的文獻》2012年第3期),通過所謂的「訴苦運動」和「為窮人打天下」、「保衛土改勝利果實」之類的宣傳,將幾百萬的國軍被俘士兵「改造」成為「解放戰士」。那麼,他們的長官,那些將官、校官、尉官、士官去哪裡了呢?因為「立場反動」,他們是不可能被信任而成為「解放軍官」的。要知道,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群體,四年國共戰爭,國軍被俘達458.6萬人(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第五卷)•全國解放戰爭時期》,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P403),如果參照當時國軍的官兵比百分之六七之間(大革命時期國民革命軍每師約有255位軍官,約3400名士兵;第二次國共內戰,即所謂「解放戰爭」時期,青年軍每師軍官約750人,正式列兵7600餘人,另有服雜役的徵集兵,即服各種雜役的壯丁4000餘人,見《中國軍事史(第三卷)•兵制》,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P584,595),則國軍各級軍官被俘者多達27-32萬之巨。他們的命運究竟如何?
1945年10月16日,《中央關於戰俘處理辦法的指示》規定:「一切官佐,均加爭取,其願為我軍服務者,令其服務。其不願為我軍服務或堅決頑強反我者,則加看管教育,並令其生產,一律不放回。……以便將來戰爭結束時向國民黨交換我之被捕被俘人員」。但由於中共要把俘虜的吃、穿、住、用承擔下來,管理、教育成本很大,以致勞民傷財,成了「解放區」的累贅。有鑒於此,1946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對此前的俘虜政策作了調整:「一般俘虜旅級以上者,進行教育,特別優待,爭取做宣傳號召工作,基本上不釋放。團營級以上者,送軍區教育訓練,爭取部分為我使用,選擇其中比較進步而又願回去者,可給以任務,個別先行釋放;除極頑固反動或有交換價值者外,一律分期釋放。連排級經短期訓練后,除可留用者外,給以任務即時釋放」。離休前為解放軍某師副政委的張天鑄,瀋陽淪陷時為國軍東北剿總特務團2營6連中士班長,他回憶當時的情景:國軍軍官站一邊,士兵站一邊;聽說軍官都發路費讓回家,士兵要補充當八路(張正隆:《雪白血紅》,香港大地出版社1991年版,P555-556)。
2013年元月11日下午,筆者採訪的一位80多歲的趙老先生回憶,他哥原是國軍某部的少校情報參謀,部隊在四川「起義」后,士兵被吸收進共軍,軍官則複員回家,工作不給安排(引自筆者對趙老先生的採訪筆記)。1949年11月,在廣西搶修鐵路的鐵道兵李昌威看到:「與鐵路平行的公路上,經常可見到一批批的繳械后被遣送回鄉的國民黨敗兵,每一批至少有100-200人,看來都是些下級軍官,因為還有家屬隨同,兩側全是男人,女人走在中間,無隨身什物,穿著也很單薄,有的還披了麻袋,狀極狼狽……原來廣西土匪多,這些遣返人員不敢單獨行動,尤其攜有眷屬,所以只能結伴而行」(李昌威:《搶修湘桂鐵路側記》,見《鄭州文史資料》第20輯,鐵路史料專輯)。這說明在內戰的大部分時間,國軍軍官基本得到了「優待」——中下級軍官基本上被釋放回家。當然也時有「違反紀律」殺俘事件的發生,如前文提到,1947年10月,被共軍圍困了兩年多的河北永年被「解放」時,國軍中排長以上的軍官都被殺掉了,國軍首領許鐵英的三弟三官兒(三黑子)因「作惡多端」,由領導親自出面主持,被「憤怒的群眾」活剮了(李新著:《流逝的歲月——李新回憶錄》,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P266-272)。
然而,隨著共軍勝局已定,共軍對被俘的國軍軍官的政策也悄悄地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國軍游擊隊開始被稱為土匪,軍官被稱為「匪首」、「反革命」,被嚴厲鎮壓,即所謂「首惡嚴辦」。在朝鮮戰爭中投奔美軍的志願軍戰士陳凌雲(音)告訴聯合國軍審訊官,他曾參加過貴州1950年到1951年的反共游擊隊(多因共軍佔領后的橫徵暴斂而引起,卻被誣為為「土匪」、「暴亂」)。失敗后,在他們被抓獲的300多人中,60多名軍官被處死,100名小於14歲的被釋放,而陳和其他人則被編入共軍,被送到朝鮮戰場。1951年1月,李華國所在的部隊遭到同樣的命運,12名游擊隊領袖被槍斃,而士兵也被送到朝鮮。一位曾在四川反抗的解放軍士兵也證實說,前國民黨軍隊營級或以上軍官被抓獲后都被處死。(傑瑞米•布朗:《從反抗共產黨人到反抗美國——中國西南地區的內戰與朝鮮戰爭:1950-1951年》,見於韓鋼主編:《中國當代史研究(一)》,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P201-228)。
而且,對於內戰中那些被「優待」釋放回家的國軍軍官,主要是中下級軍官,也包括一部分高級軍官,不管他們是否已誠心皈依新政權,但在毛眼裡,這可是一股危險的異己勢力——比例雖小,但絕對數量和活動能量驚人,且有可能成為蔣介石反攻大陸和美軍入侵的「第五縱隊」,因此,他一直在尋找有利時機以圖將他們一網打盡。
這個機會終於來了。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在斯大林、毛澤東(毛最著名的「貢獻」是將東北野戰軍中的三個能征慣戰的朝鮮師,約1.4萬人移交給北韓,麥克阿瑟將軍在1950年9月12日向聯合國提交的報告中則聲稱移交的人數達5-6萬人,見沈志華:《朝鮮戰爭揭秘》,P279-280)的支持下發動南侵戰爭,韓戰爆發。美國立即宣布介入,東北亞局勢驟然緊張。老謀深算的毛澤東迅速抓住這個「有利時期」,發起了血腥的「鎮壓反革命(鎮反)」運動。當時,中共政權曾規定,國軍中連長以上、國民政府中保長以上、國民黨區分部書記以上,都是反革命,都是鎮壓的對象。於是當年那些已被「寬大」、「優待」回家的國軍被俘軍官在沒有新的「罪惡」或「反動言行」下,紛紛被逮捕、判刑,甚至處決。
說起來令人難以置信,當年竟也有許多「起義」軍官慘遭殺戮。28軍老戰士,後來成為右派的胡超群老人回憶,鎮反中曾當過國軍排長的楊大被槍斃,罪名是「被我軍俘虜后不思悔改,竟敢企圖用槍殺死我軍幹部」,事實是楊大隻是在一次生活會上說:「班長你對我不公,我真想用槍來打死你」。還有一位浙江壽昌縣(后併入建德縣)的趙榮和縣長,臨死前告訴妻子(曾是胡的戀人、同事),他對不起某某。當年趙去策反過某某,保證他過來後生命安全。但共產黨的政策說變就變,鎮反一開始,那人就被當土匪鎮壓,臨死前大罵趙榮和,說到陰間再與趙算賬(胡超群:《我是怎樣從崇拜到憤恨的》,見《往事微痕》第51期,2010年6月25日,P52,55)。
1949年春,把守安徽段長江防線的國民黨第二十軍軍長楊剛才,經曾任無為縣縣長、蕪湖專員,秘密幫助過中共地下黨人的高鐵君勸說,與中共協定,棄守沿江防線,拱手讓其在繁昌縣等地順利渡江。但渡江后中共即撕毀協定,大肆屠殺業已放下武器的20軍官兵。楊剛才痛悔不已,殺死自己全家人後自殺。高鐵君拿出自己的壽材將楊裝殮。鎮反時,中共以此為由將高逮捕。高在當地中素有「高青天」之譽,數百民眾聯合為他具保。然而,不僅高鐵君被處決,數百名具保者也一併被殺戮。
雲南省長盧漢率部投共后不久,中共即食言,成批地按「反革命」處決其下屬。據原中央日報記者陸鏗回憶,殺戮從1951年3月開始:「那個時候,我們那個監獄,每個星期殺一次人,每次殺三十六個。半夜裡三點鐘,要來喊人的……比方說我的號碼是406。『406!收拾行李!』就這樣,叫自己把行李捲起來,背上,去挨殺……」
中共進軍湘西前,與地方首領陳渠珍談判,由其部下譚自平組織部隊分駐各鄉,維持治安,等候解放軍到來。可是解放軍進駐鳳凰縣城,屁股一坐定就食言,將譚自平逮捕送撫順戰犯監獄(譚不久死在那裡),其他軍官則全部就地處決,包括作家沈從文的弟弟沈岳荃(丁抒:《陽謀》第一章,《執政初期的鎮反與土改》)。
中共建政后,不僅以「戰犯」的名義囚禁、「改造」了杜聿明、宋希濂、廖耀湘、黃維、王耀武、王陵基等國民政府官員以及中高級將領(根據有關資料,新政權從1959年到1975年共分七批特赦了589名「戰犯」,包括偽滿洲國、偽蒙疆政府官員,其中原民國政府軍政官員為553人,佔總數的93.89%),還殺害了大批被俘的國軍中高級將領。根據網路上流傳的相關資料,筆者整理出來了下表:
1949年後被鎮壓的國軍少將以上將軍一鑒表(見文章附錄)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時期至少有279名國軍少將及其以上級別的高級將領被殺害。需要說明的是,這還僅僅是作者在網上能夠搜集的資料,還不是一份國軍將軍們受害者完整的名單。其中,有72人,戡亂戰爭末期「起義」,投誠,或者被俘后釋放返鄉,並無「反革命」現行行為者,被冤殺,最後又被平反者,占26.4%。
著名歷史學家楊奎松披露,湖南茶陵20余名國民黨中將和少將,除去台灣者外,參加「起義」或投誠的有9人,鎮反運動中多被定為反革命分子,其中4人被槍斃,3人被判刑(其中2人死於勞改中)。貴州國民黨統治末81個縣的縣長,無論是「起義」、投誠還是被捕釋放,雖已多半得到處理,甚至已安排了工作,這時卻因地方湊殺數(即由毛及中共最高層親自下達的殺人數目——筆者注)或圖痛快,全部被當做反革命分子殺掉了事(楊奎松:《毛澤東與「鎮壓反革命」運動》,見陳永發主編:《兩岸分途:冷戰初期的政經發展》,(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95(2006)年出版)。
在被冤殺的國軍高級將領中,不僅有「起義有功」的將領,也有無辜的投誠或被俘釋放的將領,也有早已退役、不問世事的老人;既有參加辛亥、東征、北伐的老將,更有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功勛卓著的民族英雄。如:
鄧玉麟,號炳三,土家族人,1881年出生於湖北省巴東縣。1908年由孫武介紹秘密加入共進會。1911年參加武昌起義,起義成功後任命為鄂軍第七協統領(即旅長)、第四鎮統制(師長)。中華民國成立后被授銜陸軍中將。1916年赴滬參加討袁。1917年參加護法戰爭,被孫中山任命為大元帥府參軍、臨時政府參議。1926年北伐戰爭時,曾任北伐軍左翼軍第一路軍總指揮,參加荊沙、宜昌等役。北伐之後脫離軍界,寓居上海。抗戰爆發后拒絕日人收買,遷居武漢。武漢淪陷后又遷居長陽,1943年回到家鄉巴東居住。曾在多地籌資興辦學校、實業。「解放」前夕拒絕去台灣,留駐家鄉。1950年底在鎮反運動中被捕,次年春以「組織反革命暴動」的罪名被處決。1982年7月湖北省高等法院宣布無罪平反,恢復「辛亥革命人士」的榮譽。
夏之時,字亮工,四川合江人,1887年出生。1920年曾出任川西護法軍總司令。四川護法失敗後退出軍政界,隱居成都辦學,1928年赴滬就醫。1938年為躲避日軍,返回合江,研究佛學及文物古玩,不問世事。1950年鎮反運動中被捕,10月6日以「組織策劃土匪暴亂」罪名被槍決。1987年11月,四川省合江縣法院宣布給其平反,恢復「辛亥革命人士」的榮譽。
何海清,字鏡寰,1875年5月出生,湖南湘潭人。1915年底參加護國戰爭,任蔡鍔的護國軍第一軍第二梯團第四支隊長,在納溪等役中卓有戰功。1923年晉陞陸軍上將。1925年10月脫離軍界,返鄉隱居,興辦學校。抗戰時期,曾在家鄉組織自衛軍,自任大隊長。1950年鎮反運動中被逮捕,於11月8日夜被殘酷處死。1983年10月,中共當局宣布為其平反,確認他為「辛亥革命人員」。
宋鶴庚,字皋南,1883年生,湖南湘鄉人。1917年參加護法戰爭,任第一旅旅長。1923年隨譚延闓入粵投孫中山,被任命為湖南討賊軍湘軍第一軍軍長兼前敵總指揮、建國軍北伐軍中央總指揮等職務。1925年脫離軍界,1931年被國民政府發表為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不久辭職回鄉,閑居上海、長沙、湘鄉。1949年臨近「解放」,宋鶴庚拿出自己私藏的槍枝,授意他的侄子組織湘鄉縣花橋警察隊,投奔中共地下武裝姜亞勛部。1950年被上海公安機關逮捕,押解回湘鄉。1952年1月,被湘鄉縣「人民法庭」以宋「曾充任匪軍師長、軍長、省建設廳長、上將參議等職,一貫危害人民,反抗革命……」判處死刑。八十年代,湘潭市中級「人民法院」審批認定:宋鶴庚解放前夕做過有益於黨的工作,應按「起義」「投誠」人員政策對待,撤銷原判。
劉晴初,名垂霽,1894年8月生於湖南湘潭。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曾參與第一次長沙會戰。1940年因病回鄉休養,籌辦實業、學校。1944年10月,日軍陷湘潭,劉晴初被日寇軟禁,后被游擊隊營救。1949年3月加入中共地下組織的外圍工作,參與策動湘西「和平解放」,並將保存之五萬分之一湖南軍用地圖交於「解放軍」第12兵團。1951年以參議身份赴縣開會被扣押,3月18日以「反革命」罪被殺於岳沖劉家灣。劉晴初的鄉鄰回憶,當時殺人要完成指標,可槍聲響后不到半日,上頭就來了文書,後來得知那文書上寫的是要劉去參加「湘西和平解放」的「議會」。1983年7月湘潭地、縣法院宣布予以平反,恢復「起義人員」名譽。
唐伯寅,字劍椿,號劍湘,湖南湘潭人,1897年出生。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抗戰爆發后率部參加凇滬會戰,所在的師被評為會戰中戰績最優的十個師之一。1938年參加武漢會戰。1939年8月因功升任第十九師師長並於11月晉陞陸軍少將,以後率第十九師先後參加了第一、二次長沙會戰、上高會戰、浙贛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屢立戰功,曾獲四等雲麾勳章。1946年退役回湘。1949年3月受中共地下組織策動,參加了中共華中局社會部領導下的江南地下第四軍,任副軍長。4月又參加了程潛、唐生智等人在湖南發起的和平自救運動,並積極策反湘軍舊部。8月隨程潛、陳明仁參加了長沙「起義」,任第二十一兵團高參。1952年2月21日在鎮反運動中在湘潭被槍決。1983年3月湘潭縣法院宣布予以平反,恢復「起義人員」名譽。
宋士台,生於1894年,早年先後畢業於保定軍校和陸軍大學將校班。抗日戰爭期間,參加指揮了南京保衛戰、崑崙關戰役,其中,奉命指揮了著名的南潯戰役,重創日寇侵略軍,擊斃日軍少將旅團長飯冢國五郎及其部屬官兵500多人,繳獲輕重武器一批。葉挺將軍致電稱:「南潯戰役與平型關戰役和台兒庄大捷鼎立而三」。1945年日本投降后,宋士台解甲從商,1946年國民黨發動內戰,請他再次出山,並委任高官,被他拒絕。1953年被害。1985年平反。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掙脫黨文化的窠臼,我們就會發現,在被害的國軍將領中,那些沒有被新政權平反的有許多人是鐵骨錚錚、大義凜然的志士。如:
李本一(1903--1951),中將,廣西容縣人。抗戰期間先後參加徐州會戰、豫南會戰、隨棗會戰。1942年12月18日,所部(48軍138師)在大別山麓擊落日軍第11軍司令官冢田攻大將等的座機,這是抗戰期間中國軍隊擊斃的軍銜最高的日軍將領。1946年,第7軍(李時任副軍長兼171師師長)連續發動泗縣戰役、兩淮戰役,擊潰數倍於己的陳毅共軍,迫使毛澤東將華東野戰軍實際指揮權由陳毅轉交粟裕。1949年8月中旬,率第7軍協同友軍在青樹坪伏擊共軍,重創四野悍將鍾偉任軍長的49軍並幾乎全殲「四野虎賁師」146師。1949年11月,李本一在博白力戰後被俘。多次被第7軍擊敗的陳毅早就對李本一恨之入骨,得知李被俘訊息后,大喜過望,從林彪四野要走李本一。在陳毅授意下,共軍對李本一軟硬兼施,逼他認罪投降,但是李本一寧死不屈。陳毅惱羞成怒,經毛澤東親自批准,組織「皖北人民法院」於1951年3月5日召開萬人大會對李進行公審。公審后李本一在合肥苗圃廣場西北角亂墳崗城牆邊(今工業大學北區)遇害。此說也得到筆者一位年近九旬的忘年交G老先生(離休幹部,曾參加「解放」廣西和抗美援朝)的證實,他的信息來源於長征中任博古警衛員、1949年任四野某部團長的康念祥之子康小平。
劉岳峙(1877-1950),是中華民國(台灣)現任總統馬英九姑父劉文亞之父。湖南衡山油麻人(今衡東縣三樟鄉新湖村人),同盟會會員。大革命歷任湖南政務廳長、湖南省財政廳長、國民黨省黨部常委和農民部部長等,籌組國民黨反共(所謂「右派」)組織「左社」。他心地善良、樂善好施,為家鄉父老做了不少好事,今衡東縣三樟鄉「油麻完小」即為劉岳峙當年創辦。1949年,在中共得勢席捲全國之際,許多國民黨軍政高官紛紛改換門庭,投奔新朝(所謂「起義」)之際,劉卻說「不成功便成仁」,拒絕在程潛領銜的「和平起義」的名單上簽字,七旬高齡的他還組織自衛隊進行抵抗(令筆者不由想起三國時期的老英雄黃忠)。1950年在湘潭被捕,4月13日被槍決。
又如右派作家鐵流先生著的《我所經歷的新中國》一書中提到的國民政府某地區專員冷寅冬,因發動「暴亂」,被俘后拒不認罪。公審人問他:「你為什麼要反對共產黨,組織發動暴亂?」他說:「共產黨是亂黨,用暴力顛覆了合法的國民政府,所以我要反對他」。又問:「你當偽專員期間貪了多少污?」他說:「我不是偽專員,是中央國民政府正式任命的。我貪不貪污你們管不著,今後你們共產黨比國民黨會更貪污」。60多年後,我讀到冷專員的這一番陳詞,不僅為他的先見之明而折服,更為他的威武不能屈的凜然正氣而深深感染!
還有張乃葳(1891~1950)中將。他是陝西戶縣人,清宣統元年(1909)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回國參加武昌起義。1926年秋,作為幕僚襄助何應欽取得南京龍潭之役的勝利,一舉殲滅孫傳芳8萬人。1933年率部「圍剿」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重創賀龍等領導的紅3軍,被何應欽、何成浚譽為「模範之師」。1935年4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37年8月,率部參加淞滬會戰,扼守吳淞,三萬士卒傷亡殆盡,張之左耳亦因此失聰。1943年,為被權貴殺害的留法農業學者、黎坪墾殖區管理局局長安漢大聲疾呼,先後向監察院長於右任及蔣介石「告御狀」,嚴辭抨擊權貴的暴行。同年,以其父親的名義為新成立的戶縣初級中學建圖書樓一座,並同其胞弟合資捐贈圖書3萬冊。1944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戰區軍風紀巡察團主任委員,乘船沿漢江赴第五戰區巡察。臨行時僅帶大洋數枚,舟中三餐,唯包穀稠粥,別無菜肴;偶有壹糖餅,即視為無上珍饈。巡察歸來,著《籌辦黃(河)渭(河)漢江淺輪說明書》,計劃疏浚漢江航道,製造40艘淺水輪船,往返於黃、渭與漢江,以盡陝西棉、煤及工業產品外運之利。無奈國難當頭,國民黨軍政官僚唯爭個人之利,等閑民生之事,其實業興陝的壯圖,只能付諸東流。1947年,蔣介石提升其為國民政府立法委員,但非其所願。胡宗南曾邀其同機赴南京議事,遭其婉拒。1950年3月被成都市軍管會殺害。
可是,中共建立新朝後,對這些忠貞不屈的志士不僅革其命,還污其名,貼上「土匪」、「反動」、「兇殘」之類的標籤。實際上,只要與一些見風使舵的所謂「起義將領」(最典型的莫過於那位早年曾背叛馮玉祥轉投中央軍,抗日中又投日本,抗戰後再投國軍,濟南戰役中又第四次倒戈,竟比三國時著名的呂布的叛賣還多兩次,為共軍攻下濟南立下汗馬功勞的吳化文)一比,人品孰高孰下自不難評判。
長期以來,共產黨都標榜自己「優待俘虜」,即使在大規模鎮壓國軍軍官的同一時期,在朝鮮戰場上,共軍也在「模範」地執行其「俘虜政策」。上文提到的筆者那位忘年交G老先生,就曾在志願軍戰俘營管理聯合國戰俘。他在一本回憶性質的著作中寫道,中共方面曾對聯合國軍戰俘表現了「革命的人道主義」精神,是「世界第一等戰俘營」。筆者絲毫不懷疑這位忘年交回憶的真實性,但怎麼解釋這同一個政權在優待聯合國軍戰俘的同時,卻又殺害成千上萬的在押或已被「寬大」的國軍戰俘呢?
與此相關的,還有另一個粗看起來更令人大惑不解的矛盾:在被殺害的「反革命」中,實際上都是中下層黨政軍人員,上述200多名遇害的將軍,最高的也就是中將,而一些職位比他們更高的軍政高官卻被共產黨「仁慈」地「改造」,最後「特赦」,甚至被黨恩賜為「政協委員」,如杜聿明(曾位居1948年12月25日新華社公布的43個「戰犯」中的34號)、王耀武、黃維、宋希濂、廖耀湘等人。更突出的是擔任中華民國副總統和代總統的李宗仁(第2號)、行政院長的翁文灝(位列第12號戰犯)以及傅作義(31號)、程潛(26號)、衛立煌(28號)和末代皇帝溥義等「戰犯」成了共產黨的座上賓。1956年11月15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講話:說:「那些罪大惡極的土豪劣紳、惡霸、反革命,你說殺不殺呀?要殺……我們殺的是些小『蔣介石』。至於『大蔣介石』,比如宣統皇帝、王耀武、杜聿明那些人,我們—個不殺」(顧育豹:《共和國首次特赦了哪些人》,《貴陽文史》2009年第3期)。這就奇怪了:那些共產黨聲言厲色聲稱要懲辦的「戰犯」,也即是「大蔣介石」們反而不如那些默默無聞的「小蔣介石」們「罪大惡極」,以致後者受到嚴厲鎮壓,而前者卻被「寬大」、「優待」!難道是毛澤東們昏了頭了?
當然不是。對聯合國軍戰俘和「大蔣介石」的「寬大」與對「小蔣介石」們的屠殺,這兩者看似矛盾,其實都體現了黨的需要,前者是宣傳的需要,努力把自己打扮成「仁義之師」、「正義之師」的需要,後者則是鎮壓異己的需要。中共所謂的「寬大」、「優待」政策並不足以說明這伙「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信徒們心慈面軟——看看這夥人在30年代江西肅反時和文革中殺戳、迫害自己同志的瘋狂勁,再看看他們對自己金門戰役和志願軍回歸的戰俘都不肯接納和諒解,統統給予開除黨籍、軍籍、撤職的處分,有誰會相信他們對敵人(即使放下武器了還是敵人)會真心實意地「寬大為懷」?事實上,「優待俘虜」只是他們「瓦解敵軍」的一個手段——當強大的敵人土崩瓦解了之後,自然也就沒必要對國軍軍官演什麼「優待」的戲了,這也正如江山到手后他們很快就將曾高唱入雲的「自由」、「民主」、「聯合政府」之類的許諾棄之如敝履一樣。而對「大小蔣介石」的看似矛盾的對待也是出於同樣的功利計算:「優待」「大蔣介石」可以給這伙冷酷無情的階級鬥爭論者塗抹上「寬大仁慈」的油彩,而「小蔣介石」們不像「大蔣介石」們那樣吸引國內外的眼球,那就可以放手大殺了。毛澤東在八屆二中全會上那篇講話中說:「『小蔣介石』不殺掉,我們這個腳下就天天『地震』,不能解放生產力,不能解放勞動人民。……所以,對反革命一定要殺掉一批,另外還捉起來一批,管制一批」(顧育豹:《共和國首次特赦了哪些人》,《貴陽文史》2009年第3期)。
歷史已經證明,而且還將證明,對於這伙自詡「偉光正」的人來說,行事沒有什麼道德底線,全視自己的利益而定。
在「鎮反」中慘遭鎮壓的還有盟友聯繫的武裝部隊。1949年12月,劉文輝、鄧錫候、潘文華等投共,四川全境宣告「解放」,但配合劉、鄧、潘「起義」的民盟成員朱世正、張志和等領導的地方武裝卻不被民盟(實際是中共)承認,後來又定為「勾結地主、土匪組織的暴亂性質的武裝組織」,在1950年的「鎮反」運動中,這支隊伍有109人被殺害,36人在服刑中死亡,幾百人受株連,其他人及其親屬在以後的三反五反、反右派、文革等政治運動中屢受迫害。主要領導人朱世正則在撫順戰犯管理所蹲了25年大牢。據張志和的後人披露,所謂「民盟總部不承認」的真相是,民盟總部事實上對川康民盟是信任的,而且在川康民盟冤案發生35年後,根本找不到民盟總部不承認川康民盟的文件,相反卻找到了「一律承認,統一整理」的記載。那麼,所謂「民盟總部不予承認」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原來,背著民盟總部作出這一重大結論的是民盟西南特派員楚圖南(金拾珊等:《川康民盟冤案是怎麼造成的》,《炎黃春秋》2012年第3期;童梓平:《一個沉冤幾十年的大案》,《炎黃春秋》2011年第7期),而楚圖南正是中共打入民盟上層的「特洛伊木馬」,我覺得這才是理解這一冤案的關鍵。這背後深層的背景也許是,不允許民盟等「民主黨派」染指軍隊,以免增加他們向中共鬧獨立的資本。嚴厲鎮壓這支部隊的意圖,則在殺雞儆猴,向民盟等組織發出嚴厲的警告。即使民盟上層有些不同意見,也只能啞巴吃黃連,接受這個局面,因為在當時,他們並沒有多少資本向趾高氣揚的勝利者說不,況且他們中的許多人還盼望著能從新貴們那裡分得一杯羹呢!在這種情況下,朱世正們的命運如何,當然沒有多少人去計較了。
與朱世正等相類似的還有抗日將領田西園(一作原)(1900-1951)。田是湖北保康人,國軍中將,曾參加武漢會戰和長沙抗戰等。內戰後期加入民主同盟,受命「策應解放軍作戰」,他組織地下武裝並直接接受了共軍第十二兵團蕭勁光的指揮。其後還成功策動武漢警察總隊「起義」,保障了武漢市的通訊交通、水電供應免遭破壞。但是,他卻在鎮反運動中被當成歷史反革命殺害。
作為被鎮壓的對象,「反革命」不僅僅只是指國軍現退役軍官,還包括國民政府(被誣為「偽政府」)的黨政官員。一位年已八旬的W老(離休幹部)在接受訪問的時候曾告訴筆者,鎮反的時候,民國政府中保長以上,國軍中連長以上,國民黨區分部書記以上都是反革命,都是鎮壓打擊的對象(見筆者採訪W老的筆記,2012,8,1上午,其家中)。為了配合土改,所謂地主惡霸也成為血腥鎮壓的對象。
在許多地方,令人不解的是,甚至一些卓有名望的老教育家、老中醫也被殺害。如「起義」將領羅廣文的堂兄、四川大學教授羅廣瀛早年留學日本,一生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據說他編寫的「蠶桑」教材直到八十年代還在四川大學使用。「解放」前夕,羅廣瀛痛感國民黨貪污腐化,以兄長身份冒著危險前往羅廣文司令部勸說羅廣文率部「起義」。在鎮反中羅廣瀛被捕,很快被殺害了。廣東台山縣一位老教育家陳覺生,雖曾任舊政府參議會參議長,在共產黨的隊伍進城前,惡霸劣紳們紛紛避往香港時,他自持平素並無劣行,便留下協助「解放軍」,被譽為「民主人士」,但在鎮反中被亂棍打死。中共打進上海前夕,與周恩來素有往來的周善培對中華民國開國元老、曾是大革命時期「西山會議派」領袖謝持(1876-1939,)的獨子、上海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研究員謝德堪說,中共需要他那樣的經濟學家,不必離開大陸。謝德堪便返回原籍四川富順,等待日後為中共政權效力,誰知回家不久就被逮捕槍決,屍骨無存。據謝德堪的兒子謝幼田回憶:「在富順縣的鎮壓反革命運動中,文官保長以上,武官連長以上,全部被處決。我父親被殺那一次,一次被處決三十多人。這種集體大屠殺共有十幾次。小小一個縣城,有一千人左右被殺」。
據筆者訪問過的C老(離休幹部,老報人)說,僅在其家鄉河南省唐河縣源潭鎮,就有李煥之和張興朗兩位老教育家被殺害。李是留法學生,回來后當過淮陽中學校長,唐河縣中校長,張曾任源潭中學校長,兩位都屬於不問政爭的老學究,沒做過什麼壞事(見筆者採訪C老先生筆記,2013,1,7-8上午,其家中)。
新貴們還以「流氓地痞作先鋒」,實行「暴民專政」,煸動起民間最野蠻最血腥的反人類暴行,活埋刀剮、剖腹剜心,吃人肉等。這時,全國各地農村私刑普遍,抓人殺人連最起碼的法律遮羞布也不要。1947年中共在河北搞「土改」時,將黃豆粒扔進土台上的大瓷碗,「民主投票」決定地主的生死,當「票」數超過一半時,就「判處」地主或富農的死刑。有的地方,「勞動人民的意願」更是得到「尊重」,在「群眾會上,把地富和『有問題』的人拉到台上,只要有部分人喊把某人打死,就當場打死」(丁抒:《陽謀》第一章,《執政初期的鎮反與土改》)。河南省泌陽縣某區區委書記李振西說,有冤伸冤,有仇報仇,交給貧下中農,想咋處理咋處理,因此,該區亂棍打死了不少人(見筆者採訪X先生的筆記,2012年12月7,8日於其家中)。1950年底的一天,信陽某縣將500多名在舊政權里做過保甲長以上官職的人的全部抓捕,召開萬人群眾大會。在會上,挨個被提到台上接受群眾判決,如台下有喊打喊殺聲響起,則台上的人即被判定有「民憤」,拉到一旁,這個過程花了整整兩三天時間。最後有300多人被機槍掃射,平了「民憤」。
據《阜平縣誌》記載:該縣土改複查時,「將地主(其中不少是富農、上中農)掃地出門,沒收他們全部財產,讓他們去要飯……並吊打、刑訊逼他們交出『洋錢、元寶』。地主、富農屢屢被綑綁吊打、活埋刀剮,幾天內就打死三百多人」。山東惠民市共打死一百五十餘人,其中有一般的農民,甚至還有被指「右傾」的中共幹部。L老(離休幹部)回憶說,鎮反時河南省確山縣訂了全夜大逮捕的計劃,各縣區開會,國民黨區分部委員以上,三青團區分隊,保長、憲兵、國軍連以上,實行誰(手裡)跑掉一個誰負責的「責任制」,一夜逮捕了700多人,一串串用繩子拴住,然後成立由縣委書記、縣長、武裝部長等人組成的鎮反委員會(俗稱「殺人委員會」),召開公審大會,鎮壓了多少官方沒有公布過數字,但估計有五六百名。L又說,平輿縣抓了幾百人,一天晚上全鎮壓了(2012年10月5日下午,於G老家中)。
另一位C女士轉述與其鄰居的一位老太太的描述。老太太是澠池縣的,父親曾是國軍74師團級軍官,被共產黨槍斃。老太太說,你說那繩子咋那麼長啊,一串一串的,拴的都是人,在路邊的深溝懸崖邊,先打、斗,然後殺掉,踢進溝里。其中一天就槍斃28人。C女士本人家在通許縣,家裡成份是地主。她說,1952或53年,村裡被抓走了四五個人,其中包括她爺爺,全關進監獄里,出來的時候,都是用筐或用木板抬出來的。她爺爺出來時水都不會喝了,不到一星期就撒手人寰了。村裡其他幾個人也都是十天半月就死了(2013年1月24、25日於其家中)。
在1951年雲南省曲靖專區沾益縣的「清匪反霸,減租退押」萬人大會上,因「大惡霸」潘子笏拒不交待「浮財」下落,「民兵」(實際上是地痞流氓)們就把潘的小老婆揪到主席台上鬥爭,把她捆了吊起來逼問,還有一個「民兵」用匕首挑爛她的上衣,威脅不說出浮財下落就割下她的乳房。女的哭著哀求,反覆說不知道,那民兵就真的割掉她的一個乳房,小老婆當時就昏了過去。大會並沒有因發生這一暴行而停止,女人被抬一邊,批鬥繼續進行。當時縣委書記甘文茂和農會主席余福禮都在會場,卻沒有一人上前阻止,這時他們不是讓人對女人進行救治,而是派人打電話把地委書記楊承明搬來。楊到后卻說:「算了,等一會宣布槍斃地主惡霸時,連她也一起槍斃了,這樣議論少一些」。就這樣,原定槍斃的42人臨時改為43人。這個女人只是因為她父母欠潘子笏的錢,被迫嫁給潘做了小老婆,沒想到就這樣稀里糊塗地送了命。更令人髮指的是,還有四五個人被槍殺后還被人挖了心(李蔭祥:《也談那恐怖的一幕》,文見鐵流主編:《往事微痕》總第53期)。
如此大規模的暴行,是最高黨魁毛澤東直接間接煽惑鼓動的結果。毛早在大革命時期就已鼓吹「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這段話在文革中成為紅衛兵各種暴行的「理論依據」)之類這裡就不提了。1950年10月10日,在毛的親自主持下,中共中央通過了《關於鎮壓反革命活動的指示》(簡稱「雙十指示」),從而在全國範圍內正式拉開了鎮壓反革命的序幕。對心存猶豫行動遲緩的幹部,毛訓誡他們:「你們不要浪費了這個時機,鎮壓反革命恐怕只有這一次,以後不會有了。千載難逢,你們要好好運用這個資本,不僅是為了殺幾個反革命,而主要是為了發動群眾」。1951年1月中旬,隨著中共軍隊在韓戰戰場進展順利,毛志得意滿,進一步要求在國內大殺反革命,並開始向地方官員下壓「殺人指標」(因毛在「反右」運動故伎重施,使上百萬知識分子無辜蒙冤二十餘年,這一做法因而臭名昭著)。1951年1月21日,22日,毛要求上海在今後一年內要殺一二千人,在春季要處決三五百人,要求廣東當局在已殺3700人的基礎上,再殺三四千人,「今年可以殺八九千人為目標」。2月,在毛的建議下,中共中央專門召開研究殺人的會議,毛再度指示上海,51年內至少要殺3000人左右,批評南京殺(200)人太少,說應在南京多殺,要求學習北京、天津的「鎮反經驗」。在毛的一再督責下,4月27日,上海一天就逮捕了8359人,30日就殺了285人,5月9日又殺28人,6月15日又殺284人,以後每過幾年天槍斃一批,少則二三十人,多則一百四五十人。到11月初,半年時間已殺了將近2000人了(楊奎松:《毛澤東與「鎮壓反革命」運動》,見陳永發主編:《兩岸分途:冷戰初期的政經發展》,(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95(2006)年出版)。
對治下出現的如此大規模暴行,毛不僅從沒有進行過反思,相反還自鳴得意。1956年發生波蘭、匈牙利事件,他說:「我們殺了70多萬人,東歐就是沒有大張旗鼓地殺人。革命嘛,階級鬥爭不搞徹底怎麼行!」1959年,他又兩次吹噓那場殺人無數的鎮反:「鎮壓反革命,殺一百萬,極有必要。1957年右派進攻,反了右派,反造不起來了」,「反革命殺了一百多萬。匈牙利沒有殺反革命。六億幾千萬人,消滅那個一百多萬,這個東西我看要喊萬歲」。活脫脫一副嗜血惡魔的嘴臉。
在這次運動中中共究竟殺了多少人?如上文,毛自己供稱70多萬。中共內務部長薄一波在「鎮反報告」中宣稱:「為了永久的和平,為了人民民主,在過去三年半(1949——1952),我們清算了二百多萬土匪」(實為國軍殘部、保安部隊以及敵後游擊隊)。1999年9月,官方的解放軍出版社推出的《新中國剿匪紀實叢書》,披露五十年代初期共軍在華東、中南、西南、華北、東北、西北地區分別殲「匪」41.6萬、115萬、85萬、2.9萬、7.9萬、6萬人,合計258.4萬。然而,這顯然並非完整的數字,因為西北和西南的統計截止日期分別為1950年的1月和2月,這時候這些地方剛剛「解放」,大規模的「鎮反」還未開始,中南和華東的截止日期分別為1952年6月和8月,兩地的「土改」、「鎮反」、「剿匪反霸」也未完全結束。前《紐約時報》駐北京採訪主任紀思道(Nicholas D. Kristof)和伍潔芳(Sheryl Wudunn)合著的《中國覺醒了》(China Wakes)中則說:「據中共前公安部長羅瑞卿提交的報告估算,從1948年到1955年,有400萬人被處決」。辛灝年的《誰是新中國》中說,1950年的土改,地主被害200多萬以上,1951年的鎮反,又有400多萬「反革命」遇害。柏林自由大學教授郭恆鈺在其《中國現代史》中說「國軍被害者約300萬人,國民黨遺留在大陸的黨員被害者約140萬人」。法國外交官傑奎斯•圭拉麥將軍估計,從1951年2月至1952年5月間,至少有300萬人被中共殺害。據1969年4月7日莫斯科電台廣播:1949年至1952年有280萬人被毛澤東處死,1953年至1957年有350萬人被殺。
鎮壓反革命(包括土改中對「地主惡霸」的鎮壓)是中共建政后第一個重大的舉措。一個甲子后,我們再看這場「運動」,它至少有四個歷史涵義:第一,它將新朝定格在繼暴秦和暴清(製造「揚州三日」,「嘉定三屠」)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三個在大屠殺中建立暴虐統治的政權,而且它比前兩個更為嗜血,更為暴虐。第二,它是毛一系列禍國殃民的「階級鬥爭」的開端,預示著他及他的黨徒帶給中國人民的,決不是什麼民主自由,或者繁榮富強,而是一輪又一輪的鎮壓與折騰。
附:1949年後被鎮壓的國軍少將以上將軍一鑒表
序號 姓名 籍貫 軍銜 出生 年月 要事簡記 遇害 時間 善後
001 萬金鑾 山東德縣 少將 1896 1951,6被俘 1951,8,25
002 習自強 雲南麗江 中將 1894 1949,12被俘 1952,7,6 1984年平反,恢復「起義」身份
003 衛持平 貴州榕江 少將 1908 曾參加抗戰中的長沙會戰。1949,12被俘 1951,2,18
004 馬守援 貴州龍里 中將 1899 1949,12在成都參加起義,加入共軍 1951 1986年平反,恢復「起義」身份
005 方滌瑕 江西九江 少將 1903(或1904) 1949年「起義」(或被俘) 1951 1980年代平反
006 王英 河北邢台 少將 1950被俘 1951
007 王雄 廣東文昌 少將 1902 1950被俘 1951,3,1
008 王三祝 河南滑縣 少將 1926 1949,5,7被俘 1949,5,27
009 王旭夫 四川樂山 少將 1903 1953,5,20被俘 1953
010 王春暉 湖南湘鄉 中將 1900 1949,12,24被俘 1950,4,6
011 王勝泌 湖北大悟 少將 1905 1949,12,26被俘 1952,8
012 王繼祥 浙江諸暨 中將 1904 1946,6,10被俘並獲釋,1950年再度被捕 1950
013 王育成 甘肅伏羌 少將 1912 1949,9,23在寧夏銀川「起義」 1951 1980年代平反,恢復「起義」身份
014 王慧生 貴州貴定 中將 1899 為何應欽夫人外甥。曾先後參加討袁、東征、北伐以及抗戰中的徐州、長沙等會戰以及崑崙關戰役,戰功卓著。1950,9被捕並被公審 1950,9
015 毛定松 貴州松桃 少將 1906 1951被俘 1951
016 毛嘉謀 重慶自貢 少將 1903 1949,12,18投誠 1950
017 鄧士富 廣東梅縣 少將 1900 抗戰中參加徐州會戰和遠征軍印緬作戰。1948,10,19在長春被俘,回原籍 1952 1983,5平反,恢復「起義」投誠人員名譽
018 鄧子超 江西石城 中將 1899 1950年在贛州被捕 1951,1
019 鄧玉麟 湖北巴東 中將 1881 1950年被捕 1951 1982年平反,恢復辛亥革命人士榮譽
020 鄧德亮 西康越西 少將 1927 1950,4被俘 1950,底
021 尹作干 山東日照 少將 1905 抗戰期間參加武漢、南昌、長沙等會戰。1949,11被俘 1954,4,8 1987年平反,恢復「起義」投誠名譽
022 甘芳 雲南鹽豐 中將 1895 1946年退役,1949,12,9被俘 1951,3,9
023 甘競生 廣西蒼梧 少將 1905 1951,2,11被俘 1951,5,18
024 甘清池 廣東信宜 少將 1900 1949,11,5「起義」或被俘 1951,12 1982,8平反,恢復「起義」名譽
025 石毓靈 湖北黃安 中將 1890 1946年退役,1949年被俘 1951,12,26
026 龍矯 湖南花垣 少將 1898 抗戰期間曾參加淞滬會戰。1948,9在濟南戰役中被俘並獲釋。1949,11,15再次被俘 1950,12
027 盧傑 安徽貴池 少將 1906 1951,2,5被俘 1951,3,8
028 盧新銘 福建長汀 少將 1898 1949,10,16被俘 1951,7,30
029 葉干武 廣東梅縣 少將 1900或1901 1949,9「投誠」或被俘 1950 1980年平反,恢復「起義」投誠名譽
030 田子梅 山西淳縣 少將 1904 1950 1950
031 田西原 湖北保康 中將 1900 抗戰勝利后辭職經商,后加入民盟。1949年暗中進行國軍策反,4月所部被共軍改編,任共軍江南地下第3軍軍長 1951,4,27 1986平反,恢復「起義」身份
032 田動雲 四川筠連 少將 1900 1950,11被俘 1950
033 田載龍 湖南石門 中將 1894 1950被俘 1950,11
034 白志沂 山西靈丘 少將 1911 1949,4,24被俘 1949,8,23
035 包善壹 吉林科左後旗 中將 1877 1949,6被捕 1950,3,3
036 湯毅生 廣東五華 中將 1905 1948,6.25被俘 1953,6
037 劉進 湖南攸縣 中將 1906 1949,12被俘 1950,初
038 劉子仁 河南永城 少將 1900 1951,3,7 1960年平反
039 劉月亭 山東鄄城 少將 1900 1947,5,2被俘 1951
040 劉召東 湖南華容 中將 1905 抗戰中參加緬北作戰。1950,1被俘 1951,5,9
041 劉孟廉 陝西華州 中將 1904 1950,6被俘 1950,9
042 劉明夏 湖北京山 少將 1905 1951,春
043 劉邦俊 四川簡陽 中將 1891 1950被俘 1950
044 劉秉哲 江蘇宿遷 中將 1905 1949,6,10被俘 1950,11,7
045 劉岳峙 湖南衡山 1877 1950
046 劉家慶 河南西華 少將 1893 1949年被捕 1953
047 劉展緒 四川內江 少將 1906 1949,12被俘 1951
048 劉培緒 河北沙河 中將 1894 抗戰中曾參加淞滬抗戰。1939年投汪精衛。1941年與軍統聯繫密謀炸死汪精衛。1947年與中共地下黨取得聯繫,次年進行國軍策反工作。1951被捕 1954
049 劉晴初 湖南湘潭 1894 1951 1983,7平反,恢復「起義」身份
050 劉黎輝 湖北荊門 少將 1906 1949,7,15被俘 1949,12,31
051 羊仁安 西康漢源 少將 1878 1950,3,21被俘 1951
052 關仲志 廣東番禺 少將 1909 1949,10,24投誠或被俘 1952 1980年代平反
053 師興周 湖南龍山 少將 1901 1950,11,10被俘 1950
054 呂夢熊 湖南常寧 少將 1890 1946年退役。1949,10被俘 1952
055 朱淮 雲南元謀 少將 1894 1950,1被俘 1950,9
056 朱有凱 湖北江陵 少將 1908 抗戰中曾參加忻口會戰。1949,12,26被俘 1953
057 朱光祖 甘肅平涼 少將 1912 1950,3,29被俘 1950,4,2
058 向陽 湖南龍山 少將 1906 1949,12被俘 1950
059 朵含章 青海門源 少將 1909 1949,9被俘 1951
060 危宿鍾 江西萍鄉 中將 1888 1949,7被俘 1951
061 阮齊 湖北黃陂 中將 1902 1949,12被俘 1951
062 阮勛 河南嵩縣 中將 1897 1950
063 孫黼 四川西充 少將 1899 抗戰期間參加武漢會戰。1949,12被俘 1951 后平反,恢復「起義投誠」身份
064 列應佳 廣東增城 少將 1903 1948,5,17投共並接受改編 1952 1980年代平反
065 蕭步鵬 湖南郴州 少將 1906 1951
066 沈開越 浙江寧波 少將 1907 1949,12被俘 1950,7
067 汪援華 湖南永順 少將 1905 抗日期間曾參加淞滬會戰。1949,10,22被俘 1950,12,16
068 宋士台 廣東花縣 少將 1893 抗日期間曾參加南京保衛戰、南潯戰役和崑崙關戰役。1946年退役 1953 1985,8平反
069 宋天才 河南嵩縣 中將 1880 1950,11,20被俘 1951,7,22
070 宋鶴庚 湖南湘鄉 上將 1883 早年曾參加護法戰爭。1925年退出軍界。1931年辭職回鄉。1949年支持侄子組織隊伍投奔中共地下武裝 1952,1 1980年代平反,恢復「起義」投誠名譽
071 李強 江西遂川 中將 1905 1946年退役回鄉,1949年在江西遂川迎接「解放」,後任縣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常委 1952,4,14 后平反,恢復「投誠」身份
072 李曙 浙江永嘉 少將 1905 1952
073 李本一 廣西容縣 中將 1903 1949,12,17被俘 1951,3,5
074 李用章 四川邛崍 少將 1902 抗日期間曾參加豫西鄂北會戰。1947,10,22被俘 1952
075 李成仁 湖南邵陽 少將 1904 1949,12,25被俘 1953
076 李傳霖 山東泰安 少將 1897 1938年曾參加信(陽)羅(山)抗戰。1948,12,6「投誠」或被俘 1952 1980年代平反
077 李經世 湖北崇陽 1901 早年曾參加北伐戰爭。1949年5月中旬漢口處於「真空」時期,以漢口市警察局副局長名義協助局長維護秩序,迎接共軍入城。不久入中南公安幹部學校任教 1954 1983年平反,恢復「起義」身份
078 李學正 河南靈寶 少將 1902 1951,2被俘 1951
079 李放六 四川安岳 少將 1892 1949,12,15四川達縣被俘,後任四川省安岳中學教員。1951被捕 1953,12 1984,1平反,恢復「投誠」身份
080 李祖唐 浙江東陽 少將 1906 1949,9在新疆參加「起義」,後任共軍22兵團9軍參謀長 1951,3,20
081 李建平 湖北應城 少將 1900 1948年受中共指派搜集情報。1949,5在武漢迎接「解放」。 1951,12 1986,4平反,恢復「起義」身份
082 李繼龍 湖北長陽 中將 1898 1949,10被俘,1953年被捕 1955,12,8
083 李夢筆 陝西武功 少將 1902 1949,5,22被俘 1950
084 李輝武 湖北咸寧 少將 1892 1950年被捕 1951,9
085 李瑞熊 廣西樂平 少將 1888 1951,3,17被俘 1951
086 李楚藩 湖南祁陽 少將 1903 1949年12月9日在昆明被盧漢扣押,被迫通電投共 1951,3,25
087 李楚瀛 廣東連縣 中將 1905 1933年曾參加長城抗戰。抗戰中參加武漢、隨棗、豫南、豫中會戰。1949,12,18被俘 1950,11,14
088 楊垕 山西陵川 中將 1894 抗戰後退役,1953,3,30被俘 1953,12
089 楊天民 河南伊川 中將 1891 抗戰中曾參加忻口會戰。1947,11,4被俘 1951,4,27
090 楊中鼎 雲南大姚 少將 1896 1949,12被俘,後任共軍雲南省軍區高參 1952
091 楊永清 湖南芝江 中將 1886 1950,11,20被俘 1950,12,26
092 楊創奇 廣西郁林 少將 1902 1951,2,9被俘 1951,5,10
093 楊健民 安徽宿縣 少將 1900 1949,11月在四川金川「起義」,后返鄉居住 1951 1980年代平反
094 楊清海 吉林長春 中將 1916 1951,8被捕 1951,9,28
095 楊鎮南 湖南懷化 少將 1902 1949,12,5被俘 1950
096 余安民 四川崇慶 中將 1889 1949年秋與中共取得聯繫,任西南民主聯軍10縱司令員。12月在成都被俘。 1950,12
097 餘輝庭 四川榮昌 少將 1902 1948,10,23在鄭州戰役中被俘,獲釋回鄉。1950,2,21再次被俘 1951,1,14
098 谷炳奎 湖南耒陽 少將 1906 1948,11被俘 1951
099 何大熙 湖北長陽 中將 1904 1949,11,11被俘 1951
100 何際元 湖南寧鄉 少將 1908 1949,5「起義」(另一說,該年4月被俘) 1950,9,25(另一說11,16) 1983年平反,恢復「起義」名譽
101 何海清 湖南湘潭 上將 1875 1915年參加護國戰爭。1925年脫離軍界,返鄉興辦學校。抗戰時期在鄉組織自衛軍,自任大隊長。1950年被捕 1950,11,8 1983,10平反,確認為辛亥革命人員
102 張諄 四川萬縣 少將 1910 1950,1,28在成都向共軍「報到」 1954
103 張乃崴 陝西戶縣 中將 1891 1909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參加武昌起義。后曾參加東征和北伐。抗戰中參加淞滬會戰,左耳因此失聰。1947年婉拒胡宗南同機赴南京議事的邀請。為官清廉。 1950
104 張少華 江蘇武進 少將 1908 1949,6,9被俘 1950,3,17
105 張鳳翔 山西繁峙 中將 1915 1949,4,24被俘 1950,2
106 張占魁 河南上蔡 中將 1897 曾在平漢路北段參加抗戰。1949,5被俘 1954
107 張國勛 貴州綏陽 中將 1894 1949,12,11被俘 1951
108 張季良 雲南雲縣 少將 1890 1911年在雲南參加辛亥革命。1916年參加討袁戰爭。1949,12在雲縣參加「起義」 1952 1981年平反
109 張經武 湖北宜城 中將 1909 1933任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北路先遣司令。1953年被俘。 1955
110 張保華 湖北宜城 少將 1906 1949,12月被俘 1953
111 張治公 河南洛陽 1881 1911年參加反清起義。1927年下野。1933年回鄉創辦維侖中學。1944年開「公興渠」。1944年任日偽白河縣長 1951
112 張鐵英 江蘇清浦 少將 1890 1951
113 張鼎銘 湖南芝江 少將 1900 1949年10月被俘 1950,12
114 張卓 貴州台江 中將 1891 1944年參加豫中會戰 1951
115 陸蔭楫 貴州盤縣 中將 1888 1949年11月後曾任貴州省政府委員。1950年被捕 1951
116 陳士 湖南桑植 少將 1901 1950,10被俘 1951,1
117 陳陣 湖南茶陵 少將 1910 1949,12,27被俘 1952,12
118 陳桐 廣東徐聞 少將 1897 1949,12,9被俘 1952,1,24
119 陳陶 湖南耒陽 少將 1906 1948,9辭職。1949年被俘 1952
120 陳子賢 湖南沅陵 少將 1903 1950,6,4被俘 1950
121 陳與參 貴州荔波 少將 ? 1951,1被俘 1951
122 陳光中 湖南邵陽 中將 1897 早年曾參加北伐。抗戰中參加淞滬會戰。1949,12,6被俘 1949,12,25
123 陳純壹 安徽亳縣 少將 1900 1947年辭去軍職經營工商業。1949,11被俘 1951,1,21
124 陳偉光 貴州郎岱 少將 1902 曾參加淞滬和長沙會戰。1949,12,10被俘。後任貴州省郎岱縣支前委員會副主任兼剿匪指揮部副指揮長 1950
125 陳應龍 海南文昌 中將 1897 曾參加東征、北伐。抗戰中參加淞滬、徐州、武漢、桂南、棗宜等會戰,后棄官從商。1948年還鄉創辦文昌中學 1951 1980年代平反,系無罪錯殺
126 陳扶民 山東濟寧 少將 ? 1947,12被俘 ?
127 陳宏謨 四川內江 中將 1906 1949,12,23被俘
,後任共軍西南軍區高參 1952
128 陳春霖 四川資陽 中將 1901 1949,12,24被俘 1951,11,9 1983,9平反,恢復「起義」名譽
129 陳俊三 江蘇睢寧 少將 1892 1949年向共軍投誠 1952 1980年代平反
130 陳策勛 湖南桑植 少將 1900 1950,4,26被俘 1950
131 陳舜統 廣東瓊東 少將 1904 1950,5被俘 1950?
132 鄭清泉 四川大竹 少將 1899 曾參加南潯會戰。1949,12被俘 1951
133 武庭麟 河南伊川 中將 1892 曾參加忻口、豫中、豫西鄂西會戰。1947,11,4被俘 1952
134 范埏生 四川富順 少將 1907 曾參加淞滬會戰。1949,12,23被俘 1951,3
135 林芝雲 湖南湘潭 少將 1901 1949,8「起義」或被俘,后返鄉定居 1952 1984年平反
136 林伯民 廣東梅縣 中將 1866 1945年抗戰勝利後退役返鄉,曾多次掩護中共地下黨員。 1952 1986,6平反,系錯殺
137 林秀山 廣西鹿寨 少將 1899 1951,2,26被俘 1951,3,25
138 歐陽珍 江西都昌 中將 1892 1950
139 羅賢達 湖南長沙 中將 1905 1940年參加棗宜會戰。1949,4,29被俘 1950,11
140 羅國熙 四川瀘縣 少將 1907 1949,12,29被俘 1951
141 金亦吾 湖北京山 中將 1904 1949,10被俘 1951,1,13
142 岳伯芬 山東歷城 少將 1910 抗戰爆發后在歷城組織自衛團抗戰。1938年7月接受八路軍改編,9月脫離,轉投國軍。1948年被俘 1950,8,20
143 周址 廣東開平 中將 1890 1947年秋退役后經商。1949年後任中共廣東省政府顧問,不久回鄉定居 1953,3,8 1985,1平反,無罪錯殺
144 周磐 湖南邵陽 中將 1893 早年曾參加北伐。1950年被俘 1952
145 周伯英 湖南東安 少將 1909 1949年參加湖南「起義」,后返鄉居住 1952 1980年代平反
146 周瑞麟 四川仁壽 少將 1884 1950年被俘 1950
147 周靜吾 湖北當陽 少將 1898 1950,3,28被俘 1950,6,20
148 周燮卿 四川江津 少將 曾參加淞滬會戰。1950,7,29被俘 1950,9
149 孟祥祉 山西靈丘 少將 1903 1949,5,1 1950,4,27
150 項麗源 湖北監利 少將 1912 1949年底在成都隨部「起義」 1952 1980年代平反
151 項榮還 貴州安順 少將 1910 曾參加淞滬會戰。1949,12,7被俘 1950
152 趙世玲 山西山陰 中將 1905 1941,5參加晉南會戰。1949,4,24被俘 1949,10
153 趙俊圖 湖南醴陵 少將 1911 1949,8「起義」 1952 1980年代平反
154 趙鴻厚 河南懷慶 少將 1904 1949,8「起義」 1952 1980年代平反
155 胡棟成 廣西修仁 中將 1901 1944年參加桂柳會戰 1950,1
156 柏輝章 貴州遵義 中將 1901 抗戰中參加淞滬、武漢、南昌、第一次長沙等會戰。1949,11,24被俘 1952
157 鍾祖培 廣西恭城 中將 1890 曾參加北伐 1951,2,27
158 侯之擔 貴州桐梓 少將 1894 1950,9,28被俘 1950,12
159 欒樂山 遼寧開原 少將 1910 1949,1被俘 1951,8,22
160 羅聯輝 廣東新豐 少將 1906 1947,8被俘,獲釋 1952
161 高倬之 山西天鎮 中將 1903 曾參加忻口會戰、綏南抗戰。1949,4,24被俘 1952,12
162 高理亭 綏遠莎縣 少將 1951
163 唐伯寅 湖南湘潭 少將 1897 曾參加淞滬、武漢會戰。1946年退役。1949,3參加中共江南地下第4軍,後任共軍第21兵團高參 1952 1983,3平反,恢復「起義」名譽
164 唐孟恪 湖南東安 少將 1903 1948,9,24在濟南戰役中被俘,獲釋。1949,10再被俘 1952
165 唐憲堯 四川梁山 少將 1899 1946退役,1949,12,15「起義」 1951 1980年代平反
166 聶國鼐 湖北雲夢 少將 1904 曾長期在鄂南抗戰。1950,12被俘 1951
167 袁濟安 湖北沔陽 中將 1893 1949,10月脫離軍職,11月被俘 1951
168 莫蛟 廣西橫縣 少將 1909 抗戰中曾參加長衡、桂柳會戰。1949,12被俘 1950,12,20
169 莫御 湖南東安 少將 1901 1949,11被俘 1952
170 夏炯 四川溫江 中將 1897 抗戰中曾參加淞滬、南昌、第1、2、3次長沙、鄂西、常德會戰。1950,8,20被俘 1949,11,20
171 夏之時 四川合江 1887 1920年任川西護法軍總司令,失敗後退出軍政界。1950被捕 1950,10,6 1987,11平反,確認為辛亥革命人士
172 徐餘生 四川廣安 少將 1906 1949,12被俘 1951
173 徐經濟 陝西臨潼 中將 1897 1949,12,30投誠 1951 1983年平反,恢復「起義」投誠名譽
174 徐振中 山東益都 少將 1912 1948,9,23被俘 1949,8,2
175 徐繼泰 江蘇灌雲 少將 1907 1949,5,5被俘 1950,1,29
176 曹森 河南唐河 少將 1906 1949年參加雲南「起義」,后返鄉居住 1952 1980年代平反
177 梁順德 廣東梅縣 少將 1909 1949,12「起義」,後任共軍東北高級炮兵學校教員 1951 1984,7「平反」,恢復「起義」投誠名譽
178 梁彩林 廣東鶴山 少將 1898 1946,7被俘 1952
179 黃質勝 廣西靈山 中將 1882 曾參加東征、北伐、南昌暴動、抗日,1950年被捕 1951
180 溫懷光 1953
181 曾憲成 四川成都 少將 1911 1949,12,27在四川新都「起義」,1952年自願回鄉定居 1952,10 1980年代平反
182 彭永年 廣西揭西 少將 1899 1949年5月隨吳奇偉「起義」 1951 1980年代平反
183 覃守壹 湖北長陽 少將 1910 1949,11,11「起義」,后返鄉定居 1952 1980年代平反
184 焦達梯 湖南瀏陽 少將 1903 曾參加「1•28」淞滬抗戰。1949,5策動舊部「起義」,並任共軍江南地下第四軍第十師師長。7月率部在瀏陽迎共軍入城 1952 1981年平反,恢復「起義」身份
185 謝靈石 四川簡陽 少將 1902 1949年參加新疆「起義」,后返鄉定居 1952 1980年代平反
186 韓起功 青海循化 中將 1901 1949,9,20投誠 1951
187 喻英奇 湖南保靖 少將 1907 抗日中曾參加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1949,11,30被俘 1950
188 廖卓如 江西修水 中將 1894 1947年底退役還鄉 1951
189 潘峰名 江西樂安 1899 抗日中先後參加徐州會戰、魯南會戰等。1949參加「起義」 1950 1981平反,恢復「起義」身份
190 糜藕池 貴州畢節 中將 1897 1949年率部「起義」 1951,7 1980年代平反
191 黃祖塤 浙江浦江 中將 1900 曾參加忻口、晉南會戰。1950年被俘 1951,9
192 黃鎮中 江西寧都 中將 1898 1929年曾加入紅軍,1930年復歸國民政府。1949,9,23被俘 1950,1,26
193 曹勖 湖北京山 中將 1901 曾參加武漢會戰。1949,12,26在成都「起義」,後任共軍第二高級步兵學校教員 1951 1981年平反,恢復「起義」身份
194 蕭樹經 貴州都勻 少將 1903 1950,7
195 曹玉珩 河南唐河 少將 1906 1944年參加桂柳會戰。1948,6向共軍投誠,后返鄉居住 1952 1980年代平反
196 戚南譜 安徽全椒 少將 1898 1949,4被俘,獲釋,11,21再被俘 1951
197 盛逢堯 江西武寧 少將 1897 1949年被俘 1951,10被俘
198 崔世昌 河北高陽 中將 1900 1949,12,25「起義」 1953,12,7 1986,5平反,恢復「起義」身份
199 鄂友三 綏遠薩拉齊 少將 1910 曾在綏遠參加抗戰。1949年「起義」,後任共軍騎兵第4師師長。1950,11被捕 1951
200 曾繼遠 四川華陽 少將 1949,12率部投誠 1950 1958年平反
201 彭勱 湖南長沙 少將 1910 1942年參加滇西抗戰。1944年參加滇緬抗戰。1949,12,19被俘 1952 1992,5平反
202 彭曠高 湖北天門 中將 1902 曾參加淞滬、常德會戰。1949,12月「起義」,後任共軍西南軍區高參 1951 1982年平反
203 彭林生 湖南祁東 少將 1897 曾參加淞滬會戰。抗戰勝利後退役回鄉。1949,6年中共取得聯繫,任共軍湖南遊擊第一縱隊司令員,後任共軍零陵軍區高參。 1951 1985年平反
204 李鴻濤 四川巴縣 少將 1894 抗戰爆發后出川抗戰。1949,12,5參加萬縣「起義」,後任川東行署民政廳長。 1959 平反
205 楊修戎 青海化隆 少將 1912 1949,9,8投誠 1951
206 張雅軒 甘肅慶陽 少將 1903 1950年在西安被俘 1950,12
207 單心輿 湖南平江 少將 1896 1949年退休回鄉 1951 1987年平反
208 單俊卿 安徽固鎮 少將 1902 1951
209 段樹華 山西陵川 中將 1888 曾參加忻口會戰。1952年被捕 1953
210 郭馨波 河南太康 少將 1900 1957,4,12
211 侯鎮邦 雲南宣威 少將 1890 1951
212 倪弼 江蘇江都 中將 1894 曾參加北伐。1946年退役。1949,5,28在上海迎接「解放」,後任鎮江中學教師,政協委員 1958,7,31 1992,1平反
213 庹貢庭 四川酉陽 少將 1898 1950,3投誠 1951,5
214 黃冕 廣西橫縣 少將 1882 1951,9
215 黃天玄 湖北蘄春 少將 1896 1938年參加武漢會戰。1949,12,27「起義」 1951,12,1 1983,3平反,恢復「起義」名譽
216 黃慶雲 四川大足 少將 1884 1951,1,15
217 謝世欽 貴州雷山 少將 1912 曾參加鄂西、常德、湘西會戰。1950,10,10被俘 1950,10,17
218 謝東山 廣西橫縣 少將 1884 1951,5,4
219 謝崇階 四川雷波 中將 1904 1949年底在四川樂山「起義」 1951,9,10 1984年平反,恢復「起義」身份
220 蔣在珍 貴州桐梓 中將 1896 曾在河南參加抗戰。1949,11,24「起義」 1952
221 蔣作鈞 湖北應城 少將 1903 1951,4被俘 1951,8,15
222 韓子佩 陝西府谷 少將 1907 1949,6,18投降 1950,1,17
223 韓進祿 青海隆化 少將 1906 1950年投誠 1951,10
224 韓步洲 山西繁峙 少將 ? 1949,4,24太原戰役中被俘 1954
225 粟廷勛 廣西靈川 中將 1891 1949,12被俘 1950
226 魯堅 湖北枝江 少將 1910 1949,12,4投誠 1951,8 1981,7平反,恢復「起義」身份
227 蒙自仁 廣西萊賓 少將 1884 1949,12被俘,釋放后復於1950,2,7被俘 1950,6,20
228 路可貞 山東長清 少將 1904 1947,12,26被俘 1951
229 禇懷裡 河南南召 少將 1897 1949,12,26「起義」 1951,3 1980年平反,恢復「起義」身份
230 廖澤 四川江津 中將 1890 1951年被捕 1952
231 廖士翹 江西修水 中將 1892 曾參加北伐。1938年參加武漢會戰。1947年退役回鄉,創辦翹材中學,1949,5帶領學生迎接共軍 1951
232 廖開孝 四川重慶 少將 1898 1949,11,27參加「起義」 1950,3
233 廖劍父 湖南華容 少將 1908 1949,11「起義」 1951
234 譚化民 湖南茶陵 少將 1905 1948,8在山東被俘。1949,11,25在湖南郴州向共軍軍管會登記 1951
235 譚呈祥 青海化隆 少將 1906 1949,9,8投誠,11月參與組織「叛亂」,1950年再次投誠 1951,5,25
236 蔡洪範 河南虞城 少將 1901 1933參加察哈爾抗日同盟軍。1939年投靠日偽。1949,6「起義」 1951 1983年平反
237 裴元俊 四川成都 少將 1914 1949,12,21「起義」 1951 后平反
238 潘琦 江西廣昌 少將 1910 1948,12,15被俘,1949,8獲釋回鄉。1950年參與組織反共武裝 1951
239 潘壯飛 湖南黔陽 少將 1898 1937年曾參加南京保衛戰。1949,10,14投誠 1950 1980年平反,恢復投誠名譽
240 潘國屏 江西樂安 少將 1899 1945,12退役。1949,10,23投誠 1950 1981年平反,恢復「起義」名譽
241 樊明淵 山西定襄或繁峙 少將 1913 曾參加忻口會戰。1949,4,24太原戰役中被俘 1949
242 顏仁毅 湖南衡陽 中將 1892 1949,12,7被俘,1950,2被遣返回鄉 1952,3
243 戴炳南 山東即墨 中將 1905 曾參加娘子關抗戰和徐州會戰。1949,4,24被俘 1949,7,8
244 何紹南 江蘇武進 中將 1893 1954
245 莫樹國 湖南東安 少將 1901 1949年夏被俘,獲釋回鄉定居 1952
246 尚其悅 ? ? ? 1950,5,30
247 周亞 浙江雲和 少將 1907 1951
248 黃芳俊 ? ? ? 1952
249 徐樹南 江西九江 少將 1901 1949,6,25被俘 1950
250 陳運武 湖南鳳凰 少將 1902 1952
251 賴芬榮 ? ? ? 曾參加淞滬抗戰 1951
252 鄧獻坤 廣東韶關 少將 1908 曾參加淞滬抗戰。1948年退役還鄉 1952
253 徐廷瑞 河北蠡縣 少將 1896 1952
254 霍遠鵬 湖南酃縣 少將 1908 1950
255 袁峙山 湖南常寧 少將 1907 1947年被俘,獲釋。1949年被俘,獲釋回鄉定居 1951
256 陸汝群 廣西容縣 ? ? 曾參加東征北伐 1951
257 向光明 湖北巴東 ? 1909 1952
258 廖德誠 ? ? ? 1951
259 譚正綱 湖南茶陵 少將 1900 1950年被俘,獲釋回鄉定居 1952(或病逝?)
260 梁仲西 廣西容縣 少將 1905 1951
261 陳鵬翥 ? 少將 ? 1951
262 陳哲 ? ? ? 1951
263 陳定平 海南瓊山 1890 1951,12,25
264 陳少鵬 廣東興寧 ? ? 1950
265 莫致寬 廣西蒼梧 中將 1898 1952
266 符樹總 ? ? ? 1952
267 馬廷賢 甘肅臨夏 少將 1896 中共建政后曾被捕,又獲釋。1958年再次被捕 1962
268 龔汝松 ? ? ? 1951
269 戴雲林 浙江江山 少將 ? 戴笠胞弟 1950,8
270 戴可雄 廣東海豐 少將 1900 1949,7率部投誠 1952 1980年代平反
271 孫天放 安徽懷遠 少將 1903 曾參加東征北伐。1947年因病辭職回鄉定居 1951 1980年代平反
272 沈荃 湖南鳳凰 少將 1906 沈從文胞弟 1951 1983年平反,恢復起義投誠人員名譽
273 詹寶光 廣東連縣 中將 1903 1953 1980年代平反
274 孫星南 河南確山 少將 隨張軫「起義」(另一說,隨趙自立131軍在四川南充「起義」) 1950
275 耿明軒 河南確山 少將 1952
276 王友梅 河南泌陽 少將 1887 1948年與劉積學組建民革河南支會,參與推動張軫「起義」。因早年剿共被害 1950 1980年代平反,恢復「起義人員」身份
277 柏天民 雲南峨山 中將 1901 1951,3,3
278 唐宇縱 雲南會澤 中將 1890 抗日中曾參加浙贛會戰和常德會戰。1949年12月通電擁護盧漢「起義」 1951
279 羅春波 中將 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