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網上看到一句英文,「A home without a dog is a house". 在Google搜索了一下,更通俗的說法是,」A house is not a home without a dog"。

這兩句話說的是一樣的意思, 但表達的方式卻不一樣。前一句說的是, 一個家如果沒有一條狗就只是一座房子。而後一句則說的是,一座房子如果沒有一條狗則不能稱其為家。很顯然,這裡home 和house不一樣。比如說,英文里說,「home, sweet home」 而不說,「house, sweet house」。你要回家,只說,「time to go home」。如果說,「time to go house」, 聽起來就不那麼地道了。
可在我自小生長的環境里,當地的俚語中,「回家去」和「回屋去」或「回房去」在很大程度上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因此在潛意識裡,即便到了美國,這兩個英文字,home 和 house 還是經常在腦子裡被交替互換著使用。我以為,它們之所以有區別,主要是為避免修辭上的重複。可即使把中文裡的「家」和「房子」分別寫出來,推敲一下,現在也能感到意義不大一樣。我腦子裡這種似是而非的混亂的產生,還是來自於不求甚解,淺嘗輒止,很多判斷還是根據過去的經驗和認知。
說到慣性思維和習俗的強大,請允許我在這裡講一個笑話。我上大學前,在家鄉,夏天到江里玩水,當地叫下河洗澡,就是游泳兼搞衛生。那時在我們那裡,是不說文縐縐的「游泳」這個詞的, 我們那裡說「鳧水」。據古書《廣韻》所言,鳧者,水鳥即野鴨是也。「鳧水」就是鴨子浮水。每個炎熱的夏日傍晚,江岸邊有很多人下河洗澡。這是當地大人小孩必須做的功課,強身健體之外又有潔凈身體的功能。至今還記得嘉陵江從雪山流下來的水飽含泥沙,帶有一股冷浸入骨的寒意。泡在裡面,楞是消暑降溫。及至上了大學,上體育課教我們游泳。班上同學有些是旱鴨子,為了學游泳,到圖書館或書店借書買書看,照本宣科,還在床上比劃姿勢,滿有點文官上前線,票友在台上飆戲的味道。我看著不耐煩,說道,鳧水,光在岸上撲騰,有何用?走,我們洗澡去。同學一臉不解地看著我,重複我的話,洗澡去?我一下露餡了,那臉給臊的,趕緊說,就是游運(游泳)。同學哈哈大笑,重複說著洗澡去,洗澡去,游泳池變成了大澡堂!洗澡和游泳的不同,那是低俗和高雅的分野!
書歸正傳,home 有家的意思,而house是指可以住家的房子, 跟一般的房子(building) 還是有區別的。 house是一個家庭賴以遮風擋雨, 休養生息的物理空間,有確定的位置和容積,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存在; 而home不僅可以表示一個物理空間,而且還給這個空間賦予了感情的色彩,就是說有點虛空而非物質的東西加在了裡面,有些抽象的成分,不一定非要跟一個實體掛上鉤。因此借用計算機科學的術語, 不妨把home看著是一個邏輯(logical)空間。不是每個 house可以被叫做home,但是每個home卻可以稱之為一個house, 或者根本不必是一個house。
最近國內比較風靡的電視劇《人世間》里周蓉傷心的時候說了一句話,「父母都走了,我連家都沒了」 - 實際上她有自己的小家,丈夫和女兒,早就自立門戶了。她是中文系的教授,不是她的說辭有語病。這裡她要表達的是,父母的家是讓兒女可以回溯幼小時光,讓人能夠捲縮在父母的慈愛里,任性撒嬌, 可以犯錯並受到懲罰和得到原諒的地方。那是兒女心靈里的家,暗藏在兒女情感深處的一角,而非真正物質的那個家。即便像我們這樣的年紀,還在為更大年紀的老人做兒女的,傳統的思維還在,在思想深處,可能還是有這樣的想法,那就是,有父母的地方,就有家。家像一個感情的紐帶,把父母兒女連接在一起。
年輕時兒女還小,我們喜歡開車漫無目的的到處遊玩,車上裝滿了吃的喝的穿的蓋的。天將晚,幼子要問,什麼時候回家,我總是告訴說,這個 family van(在國內,以前叫商務車,聽起來有點奇怪),就是我們流動的家,這是屬於我們的領地,走到哪裡,這一天家就安在哪裡。在這裡,家的概念被擴大了。
喜歡旅行的人,以四海為家,稱得上萍蹤俠影,浪跡天涯。特別是近半個世紀來,因無大的戰亂,國與國交流頻繁,不同國家的人異地生活已是常態,直把它鄉作故鄉了。達觀的人,遠在他鄉,雖不能常望故鄉明月,夜深人靜的時候,長嘆一聲,也只能說,心安之處,就是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