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斷藍橋》軼事 (連載2)
(作者 Duffy
Jing)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
2 美國電影《魂斷藍橋》(電影英文原名「Waterloo Bridge」)
英國故事「魂斷藍橋」,1930年首先是以百老匯舞台劇的形式,在美國紐約首演,轟動一時。1931年發行了美國第一個電影版本,卻反應平平。1940年美國米高梅公司重新拍攝了電影《魂斷藍橋》(電影名為「The Waterloo Bridge」)。並因此走紅全美,享譽世界。故事講的是,一戰時期在英國發生的一個蕩氣迴腸的凄美愛情故事:來自蘇格蘭英俊瀟洒的英國上尉軍官羅伊,在休假途中,和聰明美麗的芭蕾舞演員瑪拉在倫敦橋(即滑鐵盧橋)上的空襲警報聲中偶遇,一見鍾情,遂定終身,瑪拉把自己脖子上戴的護身符送給羅伊作定情之物。雖然只有短短几天時間,羅伊還是堅持要在重返前線前與瑪拉完婚。羅伊是軍官,結婚必須首先經過上司批准。幾經周折,批准下來。兩人又立即趕往教堂。因為已經過了下午三點,牧師說按照法律規定,過了下午三點,牧師的主婚將不能生效,只好約定第二天上午11點再到教堂來。哪知當天晚上,羅伊忽然接到立刻隨軍出發的命令,離火車開動只有半個小時了。此刻,瑪拉正在集合準備去演出。由於羅伊此去也許會犧牲疆場,而瑪拉的劇團也預定要去美國演出。兩個來不及結婚的戀人將天各一方,生死未卜。兩人相約在倫敦橋告別。為了按時赴約,瑪拉不顧違反芭蕾舞團規定而耽誤了演出時間,當她趕到滑鐵盧車站,火車已經開動,兩人只能在「友誼地久天長」的樂曲聲中,揮手告別,預祝平安。待瑪拉趕回到劇場,已經誤了演出,瑪拉因此被劇團開除。窮困潦倒之時,又看到羅伊戰死的通報(實為誤傳),瑪拉頓時崩潰,後來為戰時生計所迫,貧病交加而誤落風塵。再後來,實際上只是被俘的羅伊而誤傳戰死,順利歸來時,兩人又在倫敦橋相遇,舊情複發,兩人發誓再也不能分開。隨後羅伊要帶瑪拉返回蘇格蘭家鄉,舉辦盛大的婚禮。當瑪拉得知羅伊家是個非常講究門第和聲譽的家族。為了她深愛的羅伊,清純的瑪拉不忍隱瞞自己的過去,在婚禮前夕,瑪拉選擇離去,最後在兩人初次相見的倫敦橋上,瑪拉殉情訣別。
1940年版的《魂斷藍橋》,在美國和西方世界引起極大的轟動。主要歸功於電影劇本的成功改編,特別是電影公司啟用了此前紅遍全美的電影《亂世佳人》的女主角費雯麗,她驚人的美貌和卓越的演技為該片大大提高了知名度。其實,導演最初選定的女主角並不是費雯麗,理由竟是嫌費雯麗長得太漂亮了,導演無意用帥哥美女蓋過情節。同時,費雯麗的母親也試圖阻止她,不讓她接受瑪拉這個角色,因為這個角色是個風塵女。費雯麗堅持,說服導演,表示演出時不化妝,素顏上鏡,以減低漂亮程度。充分顯示出她對電影的執著和為藝術的獻身精神。片中的男主角羅伯特•泰勒曾是費雯麗在劇團的同僚,當時還是個學生,他們二人正墮入情網。羅伯特亦被星探選中,擔任男主角羅伊。他的形象和演技同樣成為該電影的亮點。最為電影增色的當屬它的電影插曲《友誼地久天長》,它原本是一曲蘇格蘭民歌「Auld Lang Syne」 ,後來在英國廣為流傳,英譯名為」Old Long Since」,或」Farewell」,別名「Times Gong By」,(中文譯為「友誼地久天長」,也譯作「一路平安」)。它本是由十八世紀蘇格蘭詩人,根據一個老人吟唱的民歌記錄下來,歌詞深情委婉,曲調醇美悠揚。也成為電影廣為流傳的絕配。電影中只作為主題音樂,重現了八次之多,音樂中沒有配歌詞,卻因為該民歌的眾所周知,反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外效果。觀眾從音樂曲調中,就聯想到歌詞,從而深刻領略到它對突出主題,烘托劇情,展現內心的作用。在中國各個年齡段的人群中,即使沒有看過電影《魂斷藍橋》,也一定熟知該電影的插曲「友誼地久天長」,別名 「一路平安」,或者是「驪歌」。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