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異國他鄉謀生,歧視與被歧視是個永恆的敏感話題。我們華人在北美的百年歷史其實也是一部辛酸的被歧視與反歧視歷史。
美國法律嚴禁各種各樣的工作場所歧視,比如年齡,性別,性取向,宗教,種族等等,不一而足。但是歧視與被歧視的界定很微妙。有時真的是真假難辨。
記得剛來美國時鬧過不少笑話。其中一個就是看病。很多年以前,剛來不久后,有一天幼小的女兒突然高燒不退。我心急如焚,於是在公寓附近隨便找到一家兒科診所,直接登門候診。奇怪的是等了二十多分鐘,還是沒有人搭理我們。後來我開始不耐煩了。診所的工作人員就耐心的解釋說這裡看病必須預約,如果很急建議去急診中心。我說病情太急了顧不了那麼多了,在中國時沒有預約這回事。醫生無奈好心的臨時給我安排診斷並開藥。還說以後記得事先預約,如果病情沒有好轉記得回訪。這是第一次因為不了解在北美的看病流程鬧的大笑話。
另外一次就是周末帶女兒去看急診了。記得當時我還沒有買車。還是住同一公寓樓的一對好心的訪問學者夫婦驅車一個小時送我們去急救中心的。我們兩家人一起等待,從上午等到下午,長達四個多鐘頭,多次催問,好不容易才輪到給我女兒看病。當時我們都非常氣憤,覺得深深的被歧視了。後來這對來自北京的教授夫婦回國了。不知道回國后他們是否拿我們這段親身經歷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就不得而知了。其實後來俺才徹底明白那是純粹的誤會。因為只要不是什麼人命關天的急救病症,一般病人在急診中心等待幾個小時是很平常的事。這跟被歧視其實是兩碼事。
當然,我們不該天真的認為無形的歧視就沒有。美國人,尤其是當地正統白人,骨子裡的優越感還是很強的。所以必要時我們必須拿起合法武器,奮力反擊。
筆者就經歷過一次類似的歧視與反歧視。那是次貸危機高峰時期,房價天天上漲。當時筆者也趕風潮買房子,通過當地廣告,聯繫了一家不知名的小型貸款經紀公司。那時候,房地產泡沫正當時,老美當地人,就算只有高中畢業,照樣可以充當房屋貸款經紀人,真是無本萬利,日進斗金。
這家小公司的代表,兩位正宗的當地白人,很快登門拜訪了我們。不記得是對方巧舌利誘, 還是軟硬兼施,反正筆者很快在貸款委託協議書籤了字。可是筆者很快就後悔了。因為儘管筆者信用分數不錯,工作也算穩定,拿到較低利率的正規貸款應該沒有問題。然而對方卻兜售次級貸款,因為那樣他們的手續費和回扣利潤大得多。筆者要退出,對方馬上言語威脅,說別以為美國這裡跟你原先的國家一樣,想退出就退出。當時俺不過是持有工作簽證的外國人,對方就抓住了這一點明目張膽的歧視了。對方一再聲稱要是筆者膽敢單方面退出,對方可以「去告倒你,讓你不得安寧」。當時筆者一度很絕望,難道真的就這樣被強加接受這樣非正統的高浮動利率的房屋貸款不成?
事情的發展和結局卻出乎意料之外。經過一位朋友指點(也是當地白人),才知道在美國消費者保護是絕對的王法。俺一個電話就把這件事告到當地的金融管理機構。該機構對此很重視,並沒有問俺是否是「剛剛進城的打工者」,並因此另眼看待。 結果是事情鬧大了。監管機構發現對方營業資格執照其實早已過期,根本沒有貸款經紀人資格。監管機構的工作人員打電話給筆者,說該公司的所有貸款委託業務立即停止,負責人等待處罰。還要求對方給每個客戶,包括筆者提交書面道歉,保證不再騷擾。後來房子買好了,也拿到了很滿意的貸款。
這使我想起很多年前在中國參加過一個大型的中美合作科研項目。有一次在北京開課題會議。聚餐席間有一位美國能源部華裔博士官員是美方的代表。有好事者就故意問他,在美國中國人受到歧視的事。看得出這位老華人對回答此類問題有些神情尷尬。那時的國人對海外華人有非常微妙的矛盾心理,那就是既艷羨他們相對富足的物質生活,又對他們據說三等公民的地位心存幸災樂禍。記得那位華人博士說了一句我認為特經典的話:「他要歧視你,你也歧視他呀。」
說的太對了,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們就是要不卑不亢,在這塊異國他鄉的土地上紮根。這裡就是我們的家園。我們絕對不必妄自菲薄,作繭自縛。他要是歧視你,你也歧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