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王學治振興國畫三百年

作者:鄭燕  於 2017-7-2 05:5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關鍵詞:王學治, 中國畫, 大師, 潘天壽, 齊白石


王學治振興國畫三百年

中國書畫衰落海外王學治碩果僅存 

     中國書畫日益衰落,書畫界以名利為本,以金錢為本。小圈子利益集團,成為黑的錢權交益,沒有人再在乎藝術的價直,沒再關心藝術的發展。致使低俗的,造假之風盛行神州大地,人們不盡為中國書畫的敗落感到痛心疾首。當代中國書畫的浮躁之風甚烈,粗製濫造,追逐金錢,西風入侵。使得中國畫日趨衰落,寫意之風漸失,大師泛濫,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繪畫幾乎丟失遺盡。尤其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金字塔大寫意已蕩然無存。藝術界有識之士。都盼望中國文藝復興時期到來。


     但使人感到欣慰的是,海外有一書畫大家王學治,此公以提倡中國金石派大寫意書畫,帶領傳統中國書畫藝術,讓洋人側目。國際藝術界稱譽為「東方的達芬奇」。專家認為王學治藝術起300年之雄風,領軍中國畫奪世界藝術之大旗,他的大作有奪人心魄,震撼神魂的感受,是中國書畫新的里程碑大師,是中國人的驕傲。是華夏民族之光。

      中國畫文藝復興的使者王學治的出現,無疑為中國傳統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他的傳統中國藝術風格日益受到國際藝術界的重視和推崇,並與「趙無極,劉國松,譽為"國際藝術三傑"。王學治在中國的泰斗級人物張仃,錢學森,趙朴初,潘天壽,張大千,李苦禪,吳作人,吳玉如等先輩,無一不在不同領域看重和提攜這位後學,為中華民族藝術傳承做出貢獻。當前,在中國乃至世界藝術界已開啟了研究,學習,收藏王學治藝術品潮流。今謹就其藝術風格作一研究。

一、金石融入,書畫同源 

  金石藝術通常一指篆刻,二指金文和碑刻。清中期,阮元、包世臣等提倡「碑學」,其後經過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李苦禪,李可染的發展,「金石畫派」逐漸形成。金石畫派最大的特點是強調畫法如書法,書畫同源,將金石碑文之書法應用於繪畫形質,推崇筆墨的老辣古樸,雄健奇偉。「金石氣」改變了中國寫意畫傳統的審美模式,突破了當時傳統文人繪畫平淡、中和、文雅、逸情的藝術風格,豐富了中國畫的筆墨表現方式,強化了筆墨的表現力度,使中國畫風格更為多元。

  王學治先生可謂集金石書畫承前啟後者,他以「米南宮書法」入畫,自稱「學治畫氣不畫形,金錯刀法貫筆中。」,他從大篆、金文中悟得筆法,畫風蒼勁渾厚,具有雄強濃烈的個人風格,一改當時軟、甜、靜、凈的柔靡畫風,筆墨的格調很高,為中國近現代大寫意花鳥畫把守住傳統的藩籬。

王學治系武林一代宗師,所以他將功力用在筆上得心應手,在加上幾十年來一直在線條上下功夫,所做的畫面造型也以線為主。很多時候,雖然只是簡單的幾根線條,就能包含許多內容,使線條體現筋、骨、肉、氣,達到平、圓、留、重、變的要求。

二、 骨法用筆,氣貫其焉

  王學治老師大力倡導振興「金石派大寫意」,主張博治群書,融貫古今,以取法秦漢的書法用筆作畫,重新倡導 「骨法用筆」,追求沉鬱蒼勁、雄渾自然、不拘成法的藝術風格,注重作品的表現力,推崇「結言端直」的精神境界,令骨法用筆有了具體的指向和表現形式,極大地推進了文人畫的發展。

三、返璞歸真,審美新篇

  王學治的繪畫藝術奇峰突起,他將從金文石刻中激發的靈感,巧妙地運用於自己的作品中,勇於創新、落筆大膽,以誇張、不加掩飾的篆、隸,草筆法入畫,展現富有金石氣的質樸之美,也就是「金古氣」。他曾在一幅畫的題跋中寫道:「以篆、隸之法畫松,古人多有之,余茲更間以米南宮草法,意在潘(天壽)李(苦禪)之間。」並且王氏詩文高古典雅有李杜神韻、擅書法或篆刻,講究書畫的結合,讓人們又看到了博大精深的原汁原味的中國繪畫。他的作品往往帶著蒼茫樸拙的歷史感,又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更加符合近現代審美的需要。可以說,金石畫派大家王學治的藝術接著古中國的地氣,無形中開啟了中國近現代書畫的新篇章 

 

四,創金錯刀描筆法

  王學治老師曾說:「余畫里有漢磚之厚重,金石之古樸、蒼茫,漢畫像石磚中之天趣、飽滿,由篆隸行草滋養之筆道,皆融於吾之繪畫生命之中。」他創立的金錯刀描法筆法,懸腕懸肘走中鋒用筆,以氣貫於筆端,如錐畫沙,以點成線;用筆揮毫時如銼刀,如刻金石緩緩而行;筆力抗鼎,力透紙背,入木三分。豐富了中國繪畫十八描,成為第十九

描。

最後王學治藝術可宗為何?借用古人話,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是十美者,這是對碑派,也是金石畫派大家王學治藝術風格最全面的詮釋。

 

中央文史館供稿(明明)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10:3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