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音樂隨筆(57): 京劇改革和史依弘的《聖母院》

作者:tangremax  於 2018-6-24 09:3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地溝油文學|通用分類:原創文學


  京劇改革和史依弘的《聖母院》

      

    紐約堂叔


除了革命樣板戲,京劇從來沒有普及過。

首先,由於語言的關係,歷史上京劇基本屬於北方地區的劇種,主要流行在京津魯冀地區;南方主要在上海,這是因為上海不但是國際大都市,而且上海人的平均人文修養和消費能力都是全國最高的。京劇的票價不菲。從前看一場京劇可能是普通市民一個月的工資。海外只有日本是京劇消費大國,這是因為中日同文同種,而日本本國的戲劇文化很不發達。所以才有史依弘在日本連演19場,場場唱滿座的盛況。

歐洲歌劇的平民化,也走了至少一兩百年時間。至今,歌劇在歐美各國的藝術市場上掙扎著求生存,除了政府補貼財團捐助之外,他們嘗試著不斷推出新劇目和新人,這就是為什麼那些著名歌唱家總是幾年後就從紐約大都會的舞台消失,因為觀眾總是求新求時尚。

京劇的不景氣,主要是原因是陳舊,從內容到形式。200年都過去了,都什麼時代了,惟京劇能夠以不變應萬變嗎?回答是No!

幾十年前出現的京劇革命樣板戲是京劇變革的一次相當成功的試驗,其主要成果是劇目的現代化、生活化和通俗化,其次是跟隨而來的表演程式的變更。缺點是內容的泛政治化。後者嚴重影響了京劇的海外傳播。據說在台灣也只有《紅燈記》和《沙家浜》這樣的抗日戲勉強可以上演。

梅蘭芳非常清楚京劇現實問題,也就是京劇的大眾化問題。他曾經提出過著名的「移步不改形」的京劇變革理念,並且也身體力行之。他曾經非常倚重他的得意弟子、梅派第一代傳人言慧珠。據說是希望言能夠嘗試嫁接《巴黎聖母院》的京劇版。

梅先生的夢想終於在他的第三代傳人史依弘身上實現了。



近十幾年來,史依弘力禪精竭慮,力排眾議,陸續出演了具有重大改革內容的劇目如新編交響京劇《大唐貴妃》、《楊門女將》、《白蛇傳》和《聖母院》等,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下面我將具體地解析《聖母院》。

雖然有爭議,說什麼時空錯亂,不中不洋,但這齣戲確實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

《聖母院》改編自雨果的名著《巴黎聖母院》,以中國古代某時期為背景,演繹了一場美麗善良流浪女郎的愛恨情仇故事。因此劇情跌宕,有一定的懸念。因為有太多的細節,本文只分析某幾個方面,主要是唱腔方面的變革。


 1,聲腔方面,小生改為真聲唱念。如著名小生金喜全扮演的將軍天昊。我開始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后反覆地聽,確證是男高音音色的真聲演唱和原聲念白,但並沒有覺得古怪或難聽,雖然此時他的歌唱音色帶有一點老生的味道。

2,念白部分口語化,甚至話劇化。

3,大量使用優美的,亞戲曲化的高撥子和南梆子以及大大加重了反二黃調式,強化歌唱的抒情性和情節的悲蒼性,以烘托情緒,塑造人物的性格形象,推動劇情的發展。

4,唱詞顛覆傳統上極多見的7字或10字的結構,出現了從2個字到11個字的「散結構」,減少了休止換氣,因此在歌唱的流暢性和連貫性上更其接近西洋歌唱的技術要求;另外,在用腔(拖腔)的速度和長度方面也有一些改變。

5,小試了類似三重唱的復調音樂。

6,繼續譜寫了戲歌(或稱為「京歌」,如末尾《我的名字叫流浪》)。

7,在角色的配置上,旦生凈都有相當的戲分,這樣男女高音和男中音都有足夠的發揮空間。

除了第一場史依弘妖冶的西域舞和她演唱的的類似《卡門》中的哈巴內拉舞曲,其中最好看好聽的是第三場中史依弘大段的愛情自白《繁星點點,夜色如此美好》,以及丑奴扮演者著名花臉董洪松用接近男中音的音色演唱的幾段詠嘆調。我這裡說的詠嘆調,是指,他們的整體演唱和表演程式已經出現去戲曲化的傾向。結尾處甚至來了一段雙人舞。這些表演都無不令我想起《蝴蝶夫人》中巧巧桑的詠嘆調《美好的一天》,《茶花女》中《阿芒的詠嘆調》和《圖蘭朵》中韃韃王子的詠嘆調《今夜無眠》,以及現代舞劇《梁祝》中的雙人舞《化蝶》;至此,京劇浪漫主義的瑰麗色彩獲得了一次充分的展現。

整場演出的編導在有限度地顛覆京劇傳統程式化上的意圖是顯而易見的,而其目的無非是求好聽又好看。用心的朋友不妨慢慢品嘗。


評論 (0 個評論)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14:0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