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東北非出現的大範圍動蕩,對中國公民和法人在當地的權益造成了不小的威脅和損害,從而引起一些學者甚至官員對中國外交歷來堅持和堅守的 「不干涉內政」原則產生疑問,甚至有觀點認為不干涉內政原則束縛住中國的手腳,不利於中國海外利益維護。
中國到底應不應該放棄不干涉內政原則,採取必要的行動對當地國進行干涉,以保護中國的海外利益?筆者認為,不干涉內政原則不能破,干涉的口子不能開。
「不干涉」保障和平發展
首先,不干涉內政原則是中國外交思想和理念的最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中國在國際社會走和平發展、互利共生道路的保障。在所有大國中,中國幾乎是唯一一個將這項國際法基本原則踐行最堅決、最充分的國家。這為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和國際社會贏得了巨大的聲望,已經成為中國國家形象的一個重要符號。而且,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和平屬性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它在制度上具有資本主義國家制度所沒有的內部自我約束原則和機制,確保中國不會走對外擴張道路。這些原則和機制之一,就是堅持堅守不干涉內政原則。正是由於我們堅持堅守這條原則,我們與國際社會其他成員才維持了較好的合作關係,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才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接受和理解;相反,一旦我們丟掉這個原則,就會給中國與相關國家關係帶來非常大的危害。
其次,放棄不干涉內政原則會使中國承擔無限的、不必要的國際責任,對國家的能力建設不利。最近幾年,西方國家要求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的呼聲在上升。中國確實應該根據自己的能力盡適當的國際責任。但是,我們要警惕以所謂的國際責任為名,採取貌似合法的集體方式,行對外干涉內政之實的行為,防止被人利用。如果我們放鬆或者放棄了對不干涉內政原則的堅持和堅守,那就等於為單邊干涉或者集體干涉開了綠燈。而且,中國的國家能力也不允許將資源過多投入到對外干涉中,即使國家能力強大了,也不能這樣做。
此外,在實踐上,干涉他國內政的口子一開,將後患無窮。干涉他國內政的行為等於自己否定自己的和平發展道路,損害中國在國際社會的道義制高點,並為中國威脅論提供極好的口實。而且,干涉的口子一開,必將帶來頻繁的後續示範效應:以後一旦海外利益受到侵害,都把干涉當地國內政作為備選甚至優選方案,既可能造成公權的浪費,也會給國家帶來巨大的外交負擔。
創造性地理解「不干涉」
我們應該看到,過去中國海外利益較少,所以比較容易堅持並執行不干涉內政原則。隨著中國「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中國的海外利益在急劇擴大,中國與世界的關係處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許多問題中國已經不可能置身事外了。這些事實確實從客觀上考驗著我們能不能堅持住不干涉內政原則;國際社會在這個問題上也在盯著中國,更不排除個別國家利用中國海外利益做文章的可能。
實際上,維護海外利益是個系統性工程:項目前期的調研和風險評估、以與當地國風險共擔的方式開展項目,項目進程中的政治風險研判和預警,利益受到侵害時充分使用當地國救濟和多邊國際組織救濟原則等,這些都是利益維護的重要環節。中國「走出去」的時間不久,在這方面迫切需要加強研究。
不干涉內政原則不能動搖,但是實踐中,可以創造性地去理解,並進而發展它。例如,怎麼處理好維權與干涉、了解別國內政和干涉別國內政、預防性阻止和直接武裝干涉、授權干涉行為的恰當中止與防止干涉行為的擴大、解決國際公害問題與內政的獨立性等問題之間的關係,就是擺在國際社會面前的現實和理論問題。加利在擔任聯合國秘書長的時期,一度將「政府崩潰造成內亂、人道主義災難、當地國邀請」作為國際社會實施干涉的三大正當理由,引起不小的爭議。在全球治理中,中國不能迴避這些問題,需要未雨綢繆,拿出這些問題的解釋和方案來。(蘇長和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外交事務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