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為什麼我總是遇到煩心事?--愛了近十年的他只戀愛不結婚,我還繼續愛下去嗎?(續2)

作者:諮詢師  於 2012-1-18 00:2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情感|通用分類:流水日記

【困擾疑惑】

咨客,女,三十幾歲,未婚,高校教師,碩士學歷。咨客是第三次參與諮詢,在前兩次諮詢中主要是溝通情感方面的困擾,本次諮詢中,咨客認為自己總是遇到一些麻煩事,事業、情感上都不順利,而且遇到這些事情后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前來諮詢。

【案例總結】

咨客對於自己「遇到事情很難放下,容易陷在裡面」的狀態比較了解,但是對於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並不清楚,更不知道該如何改變。本次諮詢中,諮詢師首先從專業角度幫助咨客分析,出現這些心理困擾的原因,正是因為她具有焦慮和抑鬱的狀態,才使得咨客「拿不起、放不下」,遇到問題容易負向。而咨客的依賴性人格特質使得她在遇到問題后容易採取逃避的辦法,而不是用行動去解決問題。這三面的分析充分說明,咨客總是遇到麻煩事並非是客觀原因帶來的,更多的是與自身狀態有關。

雖然目前咨客的問題還屬於心理困擾的階段,但是如果不及時解決,很可能會演變成心理疾病。諮詢師一再強調「只有做得不同,結果才會不同」,調動其通過行動解決自己問題的動力,並與其討論如何做到有目標、有計劃地對待自己的事業和情感。不僅如此,諮詢師還與咨客討論記錄心情日記的方法,幫助咨客能夠觀察到自己的抑鬱、焦慮狀態,並為下一次諮詢中尋找例外,或是更進一步地分析問題、討論解決方案奠定基礎。

【諮詢思路】

一、評估

1.        臨床癥狀:

1)        咨客對於未來的事情總是擔心,對事情拿不起、放不下(強迫思維),均是焦慮的癥狀和表現;

2)        咨客時常把事情往壞處想,心境低落,是抑鬱狀態的表現;

3)        因咨客飲食、睡眠狀態屬正常情況,且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以上兩種癥狀表現,並未達到疾病的診斷標準。

2.        人格特質:咨客在家庭中依賴父母,在情感中依賴男朋友的想法,在工作中依賴於領導給自己的職稱評定,以上三種境況充分說明咨客具有依賴性人格特質,但是因其社會功能正常,並沒有達到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3.        模式分析:咨客在對待事情時喜歡「坐而論道」,期待通過討論而不是實際行動去解決問題,這在三次諮詢中都有明顯的表現,而突破這一點,也是咨客解決自身困惑的關鍵。

二、諮詢

1.        動機面詢:諮詢師通過分析咨客的問題與資源、舉例子等方法多角度調動咨客走出「說得多、做得少」的怪圈,用實際行動解決自身的問題。

2.        確定目標:諮詢師在問詢中發現,咨客在處理事情時往往採用被動的方式,對於自己在事業和情感中想要獲得什麼也沒有清晰的想法,很容易受到其他人和環境的左右,諮詢中,諮詢師鼓勵她做自己生活的「領導者」,仔細思考自己在事業和情感中,有怎樣具體、可測量的目標,為下一步的行動改變奠定基礎。

3.        心情日記:咨客因為其抑鬱狀態,對於自己有哪些時間是高興的狀態難以回憶起來,諮詢師與其討論採用記錄心情日記的方法,用量尺的方法給自己的抑鬱、焦慮狀態評分,並簡要記錄原因,客觀上記錄和觀察咨客的焦慮和抑鬱水平及規律,並為下一次諮詢中尋找例外,或是更進一步地分析問題、討論解決方案奠定基礎。

【案例啟示】

一、自我成長、完善人格,前面的風景會更好。本案例中的咨客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穩定而受人尊敬的工作,可以說是一位優秀的現代知識女性。然而,因為性格因素中的依賴性,長期的焦慮和抑鬱狀態,使其在工作、情感和人際交往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的心理困擾,在處理事業和情感發展中存在明顯的困境。咨客如果採用過去的失敗經驗,堅持「坐而論道」,即使絞盡腦筋也難以解決其問題,唯有突破自己,在諮詢師的幫助下,清醒地認識到自身問題,並能在行為上嘗試改變,才能逐漸走出困境,引領自己看到下一段更美好的風景。

二、做事要有明確、具體的目標和計劃。很少有人沒有自己的願望,但是並非所有人都能「夢想成真」,這裡面很重要的是,少有人能夠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有具體、可測量的目標,以及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而制定的具體計劃,很多人因為不懂得「知難而退」,不僅可能使夢想淪為空想,時間長了,還可能會迷失自我,搞不清自己的需求。對於年輕人而言,較早明確自己在事業、情感中的需求,確立目標,並付諸行動,方能實現愛情、事業雙豐收,人到中年時也不至於「徒傷悲」。

【諮詢過程】

主持人:有人的地方就有困惑,有困惑的地方就有《龍王解惑》,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新亞電視的心理諮詢節目《龍王解惑》,我是主持人王鶴,在我身邊的這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著名心理醫生張道龍。張醫生,您好!我們一起來接聽今天的熱線。

1.        張醫生:你好,我是張醫生,講講你的困擾吧!

2.        咨客:恩,今天我想聊聊我自己。我對事情總是放不下,容易陷在裡面,做事情猶猶豫豫,或是感到後悔,或是感覺丟面子,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如此。對於上次的感情也是一樣,雖然比上次諮詢的時候狀態好一些,但還是感覺被困在裡面,走不出來。

3.        張醫生:我能感受到你說的這種狀態,有兩種現象在你身上是非常明顯的。第一,確實是「拿不起、放不下」,有點強迫思維,你剛才說的難受的心態正是這種原因的結果。當然,這裡並不是說你有強迫症,因為你的工作和生活都做得很好,並沒有受到很大的損害;第二,你剛才講到平時總是擔心沒有面子、別人怎麼看你,人際關係讓你感覺很緊張,這些都是焦慮的癥狀。當然,這裡也不是說你有焦慮症,你知道有焦慮症的人,很可能會較長時間吃不好、睡不好,影響社會功能,你這裡只是有焦慮的癥狀和表現。在前兩次諮詢里,主要是幫助你分析怎麼去處理當時的事情,那今天是幫助你分析你自身的特點,這是諮詢的不同方面。為什麼你總遇到這樣的事情呢?很可能其他人也遇到跟你類似的事情,但是早就進行到下一個階段了,因為你的焦慮和強迫思維很明顯,就總是陷在裡面拔不出來。

4.        咨客:恩,還有一點,我遇到事情,絕大多數都會往壞的方面去想,而且有的時候這種直覺在現實生活中就真的發生了。有的時候,我會強迫自己往好處想,但總是不自主地預想一些可怕的後果。

5.        張醫生:你只是不自主地容易往壞的方面想,但並不是你預想的壞的結果都出現了,對吧?

6.        咨客:恩……好多的後果最後都應驗了。

7.        張醫生:這是兩回事了。第一,焦慮本身是一個很消耗能量的負性的過程,使人處於「朝思夢想」的狀態,時間長了,人就很容易伴有抑鬱狀態,看待問題就比較負向。這跟體育鍛煉、聽音樂等是相反的狀況,這兩件事情使人放鬆、緩解焦慮。第二,你剛才說你直覺到的很多負面的結果都應驗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如果做一個科學的統計,這種事情發生的概率不會超過50%。為什麼從你的感受上好像認為是很多情況都實現了呢?這裡面往往是因為「注意」在發生作用。比如,曾經有個人認為小偷都應該是衣著邋遢的小夥子,實際上是因為每次上車的時候,他總是盯著這部分群體看,那自然就容易把這裡的小偷都「揪出來」,但是有一次,他就被一個穿著漂亮的小姑娘把東西偷走了。所以,對於你而言,很可能是因為抑鬱狀態,使你容易盯著負面的事件去看,這樣當然概率就會高,好像注意3件事,3件都是負向的。實際上,一件隨機事件發生的概率一定是一半對一半,當你看了30件事的時候,一定不會是27件都是負向的。除此之外,有抑鬱狀態的人,往往傾向於給出負面的解釋。比如在美國,人們往往認為開車遇見黑貓是不吉利的象徵,就會出事。但實際上真的跟黑貓有關嗎?往往是因為一遇到黑貓,人們就徹底相信「今天完了」,慌亂中會影響開車,所以出現事故的概率就增加了。但是如果有些人選擇不相信這些,那就沒那麼多的「邪事」會發生。因為你有這樣抑鬱的狀態,就使得你容易注意這些負向的事情。

8.        咨客:恩,我覺得你說得非常對。我回憶了一下,自己好像很少有快樂的時候,總感覺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牽制著我,讓我快樂不起來。在很小的時候,就曾經有過一段時間覺得活著沒有意思,但是因為父母都健在,就想著要死也得等到父母去世以後。前兩年我父親過世之後,我就像是斷了線的風箏,感覺沒有依靠。在遇到什麼事情的時候,又很容易焦慮,比如最近我知道現在住的房子只能住三年,我就總在擔心三年後怎麼辦,而其他人就覺得那三年之後再說吧,反正還早著呢。

9.        張醫生:對啊,這就是你有抑鬱和焦慮狀態的表現,現在的問題是你得做些什麼,讓自己從這種狀態中走出來。從客觀上講,你並不比其他人缺少快樂的條件,剛才你舉的例子就很明顯。你和其他人都面臨著三年之後要搬家的事情,但是別的人就選擇2年零11個月都快樂地過,最後那1個月再為搬家的事情煩惱,而你從現在開始就不快樂,這就說明,不是客觀事件的問題,而是心境不同,對嗎?

10.    咨客:恩……

11.    張醫生:不是客觀條件的問題,職稱、學歷、外貌等,而是心境不同,你自己的狀態不同,充分說明你是有心理困擾的人,雖然還沒有達到疾病的程度,但是如果再往下發展就很可能會變成疾病了,現在就需要做些什麼來扭轉這個狀況。

12.    咨客:恩。

13.    張醫生:現在我來問你一些問題,我們再來討論解決方案。在一年的12個月里,你有沒有某一個月或一段時間是你比較快樂的時候?

14.    咨客:我有快樂的時候,但是像別人那種一下子從心底里爆發出的高興,我好像沒有。

15.    張醫生:不需要那麼高興,一個月你有多少天是一般的高興?

16.    咨客:好像都比較平淡吧,回到家裡可能會稍微高興一點。

17.    張醫生:呵呵,就是說一年365天,你天天都焦慮、抑鬱,是這樣的嗎?沒有一天是好的?

18.    咨客:很少。

19.    張醫生:呵呵,看起來是很少,所以你才需要想半天。那你每天吃幾頓飯呢?

20.    咨客:三頓?

21.    張醫生:睡眠怎麼樣?

22.    咨客:睡眠還行。

23.    張醫生:體重在最近的半年內有明顯地增加或是減少嗎?

24.    咨客:沒有明顯變化,只有2-3斤的浮動。

25.    張醫生:你這個抑鬱的狀態和季節有關係嗎?

26.    咨客:好像沒有,只要是我趴在床上沒睡著,懶懶地趴一會,腦子裡就開始瞎想了。

27.    張醫生:想快樂的事少,都想的是不好的事情,對吧?

28.    咨客:對。

29.    張醫生:會擔心出門堵車,空氣污染,房子不能住那麼久,提不上教授什麼的?

30.    咨客:恩……我對那些現實的事情倒不是很糾結,剛開始為評職稱的事情也難受,因為領導對我的能力還是認可的,但是在職稱上並不是很公平,後來想想也就算了,我就放棄吧,放棄對我而言也是一種解脫。

31.    張醫生:你現在有點把我搞糊塗了,一方面你認為自己總在想不好的事情,但是對那些不好的事情,你又說自己能擺脫。那你想的不好的事情都是什麼呢?

32.    咨客:我現在最糾結的事情就是感情和工作,這種糾結時好時壞,有的時候就覺得無非就這樣了,繼續往前走,但有的時候就陷在裡面出不來。

33.    張醫生:恩,我現在聽出來你腦子裡好像是「一鍋粥」的狀態,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是這樣的狀態的?讀研究生之前就這樣嗎?你知道,有的時候,人讀書讀得多了,反而會出現一種讀糊塗的狀況。

34.    咨客:我就覺得我總遇到一些很大的問題,讀書的時候不讓我讀原專業,之後到了現在的單位,想從事老本行,單位不允許,我就想那就兩個專業並駕齊驅吧,但還是沒有取得預想的結果。我就總是遇到這樣大的問題,而且這些事情都是我很看重的,現在又遇到感情上的事情,好像都攪不清楚。

35.    張醫生:呵呵,聽起來是這樣的,好像好多事情沒有搞清楚。如果是一個人性格里有這樣的因素,不是在做什麼事情之前有個可以測量的目標、明確的計劃,而是邊做邊看,讓我干以前的專業也行吧,不幹也行吧,評教授也行吧,不評也行吧,能跟我結婚也行吧,不結婚也就那樣……就容易出現目前這種都攪不清楚的狀態,所以我總覺得你不是不知道你的問題,而是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36.    咨客:我遇到問題的時候,如果是這件事情我爭取有困難,那我就退一步,但是退了以後,這個事情還是不依不饒的,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37.    張醫生:對的,所以你就會覺得好像環境都跟你過不去似的,好像總遇到麻煩事,實際上這裡面很大程度跟你有關,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問題解決了,其他外部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那處於和你類似狀況的人該怎麼做去解決這個問題呢?第一,你需要回去想清楚,在事業上你希望達到一個什麼目標,不是因為難而不去做,也不會因為容易而去做,是因為正確才去做,這個正確指的是你想要的。第二,在情感上你想要什麼,包括要不要結婚,要不要生小孩,男朋友大致要什麼樣,這樣你才能「按圖索驥」。這兩件事都沒有絕對的正確與否的標準,每個人對於事業的目標、戀愛的對象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標準,只要是你想要的就可以。但是有一件事是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的,你剛才說要等到父母雙亡的時候自己再去死,孩子在父母之後死亡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把他們的死亡就當做一種信號,你也就跟著去了,那這不可能是正確的。父母活著最大的願望就是兒女要比他們生活得更好,不是你將來給他們養老送終后,你自己也結束了。

38.    咨客:這是我小的時候,78歲時候的想法。

39.    張醫生:小孩子也很少有這種想法啊,這聽起來不是更可怕嘛,關鍵是我們怎麼能從現在開始往正確方向想問題。現在看起來,你小時候關於父母死去,你也就跟著死去的想法,你已經改正過來了。那關於事業和情感這兩件事上,你現在還不知道正確的想法是什麼呢!在事業上,好像是領導給不給你評職稱左右著你的快樂,而不是你自己究竟想做到什麼程度;情感上,是你男朋友不想跟你結婚,你才覺得問題不對了,而不是你當初在考察他的時候,決定要不要嫁給他;你小的時候,也是覺得父母去世了,自己就可以死去了……這些事,好像都不是你自己有什麼想法,都是靠外界來替你決定,由別人來決定你的人生。你看出這三件事的共同點了嗎?你總是被動地在跟隨大家,而不是自己作為一個領導者要去做些什麼,另外關於你小的時候那個想法又明顯是不正確的。所以,雖然你沒有達到疾病的程度,但是明顯是有困擾的,屬於亞健康的情況,但是在亞健康的群體里,你是屬於偏好的那部分,為什麼呢?第一,在你有這麼多困擾的情況下,你還能取得非常良好的教育水平,在大城市裡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這明顯是好事;第二,不管是依賴父母、依賴男朋友、還是依賴領導,這都是依賴,但是你並不是依賴性人格障礙,只是有這樣的特質,因為沒有他們你還是可以自己做很多決定,只是有別人替你決定,你就覺得更省事了。不管是剛才我們講的「拿不起放不下」的強迫思維,還是現在講的依賴性的人格特質,其共同點都是焦慮,焦慮時間長了又伴發了抑鬱狀態。

40.    咨客:恩。

41.    張醫生:那該怎麼解決呢?多思考是必要的,但是我們不能總是「坐而論道」而是要看到你的行動,比如事業上我想明白了,要做副教授,在哪做,怎麼做,剩下的就是去實施;情感上,想找個什麼樣的男朋友,到哪去找,這之後就要去找了,得有類似這樣的行動才行。今天很高興,我們一起來討論了關於你的事情,在這之前好像更多的是男朋友怎麼回事、工作環境怎麼回事,現在看起來,更多的是和你本人有關係,這樣就好辦,因為控制自己比較容易, 而改變別人、改變環境是很難的。

42.    咨客:恩。

43.    張醫生:那這裡給你布置個家庭作業,你回去做一個心情日記,記錄你每天的狀態,0分代表沒有抑鬱、焦慮狀態,10分是最抑鬱、最焦慮的時候,然後每天再記錄上一句話,比如有一天你記錄是5分,在下面標明一下為什麼是5分,發生了什麼。這樣幫助我們在客觀上去評估一下你的焦慮、抑鬱水平,因為現在讓你回憶對你來說很困難嘛。所以下次我們再去討論的時候,希望能看到你在這其中做了什麼,不是光想了什麼,因為行動才會讓結果不同,這樣清楚了嗎?

44.    咨客:恩,現在還有一點我感覺不是很好,就是遇到事情總是在逃避,比如我在單位遇到不順心的事,我第一感覺不是考慮怎麼去解決問題,而是想換個單位。

45.    張醫生:這就是我們剛才討論的,一個人的領導力是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別人的問題,而你是習慣逃避,跟剛才我們討論的模式是一樣的,不是通過做得不同,去解決問題,而是逃避,那問題就還在那裡。你舉的這個例子還是說明你不喜歡用行動去解決問題,而總是討論,喜歡跟你聊天的人會很有意思,因為你總可以無窮無盡地討論。你的這種不斷地討論,跟完全放棄的人還不一樣,說明你還在意要有一個好的職稱,在意找一個什麼人結婚,完全放棄的人連討論都不討論了。你是屬於那種不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但是還在意這些事情的情況,所以你就變得糾結了,還自然不自然地希望通過討論就把問題解決了。有兩類人容易出現這種問題,第一,就是所謂的「文藝女青年」,愛寫作、愛討論;第二,就是學習歷史的人,因為歷史上的事,都沒法解決了,只能沙盤推演,如果秦始皇當時不那麼做呢,如果當時是那樣呢……所以學歷史、學文學的人容易有這個特點,「坐而論道」的特別多。你還記得你誇一個男士的時候,說的是他「語言能力特彆強,分析能力特彆強」,都和語言有關,所以一定要試著走出這個「說得多、做得少」的怪圈。一個人什麼做法都沒有改變,還期待結果改變,那這是「奇迹」,是不容易發生的,所以一定要做得不同才行,這樣清楚了嗎?

46.    咨客:我聽清楚了。我現在的糾結的狀態比之前還是好一些,而且我去見了幾個人,雖然都不行,但還是去見了。

47.    張醫生:好事,這就是行動。下次我們諮詢的時候,可以去討論一些經驗,怎麼能夠提高成功的概率,在做的過程中去總結一些新的規律,看看你要的是什麼,不想要的是什麼。

48.    咨客:好的,非常感謝您。

49.    張醫生:不客氣,那你今天還有其他的問題要討論嗎?

50.    咨客:沒有了,謝謝您!

51.    張醫生:不客氣,再見!

 

心理醫生:張道龍

撰稿、編輯:劉金雨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4-24 15:5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