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日誌《不同的民族看世界》的網友評論: "(中國人)只會模仿,不會創新。創新都用在掙黑心錢上。" 我聯想起最近我讀的以下這篇文章。華夏燦爛文化源自春秋戰國時期,基於寬鬆的政治環境,思想開放和人才自由流動。那是人才輩出的年代,百家爭鳴的年代。自從秦統一之後,中國人開始了大規模自相殘殺, 中國從此難有思想家的出現,2000多年中國古代根本沒出現科技方面的大範圍進步。網友說得很對:中國人真的應該反省了!
猶太人包辦諾貝爾獎?
美國是諾貝爾獎常勝軍,但說猶太人可能更真確。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八位得主中竟有六位是猶太裔,化學獎三位全是,醫學獎三位有二,物理獎兩位有一。比率之高,令人驚訝。
根據猶太裔諾貝爾網站統計,從1901年開始至少有193位猶太裔(包括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三血統)獲獎,約佔全部23%。以個別獎項,經濟和科學更是猶太人強項。經濟獎中,猶太裔佔全部近四成(39%),其次醫學佔27%、物理26%、化學22%。而文學有12%、和平獎也有9%。
猶太裔全球約1500萬人(母國以色列佔一半),佔全球人口0.25%,卻在知識創新取得如此成就。早就有各式理論和書籍探討此一現象。有英國學者研究認為,這歸功優秀遺傳基因,他們天生比較聰明。也有芬蘭學者統計發現,以色列人平均智商(IQ)比許多國家要低,天生優秀論根本不成立。
但多數觀察認為,猶太人突出表現原因之一是,他們極重視下一代教育,鼓勵知識傳播和獲得。猶太文化中,喜愛辯論、探究宇宙精神,更有助於思想、科學研究。
猶太人重視教育,不僅體現在知識上,更強調人生觀。在長期居少數劣勢環境中,如何掙扎,培養競爭、謀生能力,重視數字和金錢,不忌諱銅臭味,謀得經濟獨立才是第一要務。
猶太人想賺錢、會賺錢,更懂得花錢。事業有成后,會利用各種基金會、努力捐輸,回饋社會,創造影響力。政治捐輸影響國會議員,科學捐輸影響創造發明,文化捐輸影響社會認知、意識型態氛圍。
當然猶太人對「後進」培養和支助更不遺餘力,形成經濟、學術、金融、法界、文化強大的力量。
這些影響力尤其體現在美國。雖然至今沒有猶太裔總統(1964年高華德競選總統失敗),但擔任過國務卿、財政部長、聯準會主席、國防部長、大法官的猶太人比比皆是。
猶太裔只佔全美人口2%,但律師佔25%。華爾街金融巨人高盛、摩根史坦利、美林,大百貨公司從梅西等幾乎都是猶太裔開的,大型連鎖店Costco、Starbucks、STAPLES、Home Depot及網路大咖Facebook 、Google也是。學術圈,尤其商學和經濟學更是到處可見猶太裔教授。好萊塢更不用說。
猶太人諾獎得主多,突顯他們會讀書,更擅窮究真理。會賺錢,更捨得花錢。運用錢來擴展他們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