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潛戰(1)
[英]艾爾弗雷德·普賴斯 著
深山蘭註:這是英國的一位作家關於二戰時飛機反潛的技術和戰術的著作。
對於二戰的歷史,許多人都能扯一通的。當然,不同見識的人,可以做出稀奇古怪的各種結論。二戰時,最關鍵的戰役是「大西洋戰役」。就是盟軍對付納粹的潛艇狼群。各種歷史書中,對於大西洋上戰役的各種敘述,就算各種事件的描述很詳細,但一般都迴避了具體的技術細節的描述。部分原因是對此類技術有理解力的人太少了。自然,許多讀者也不感興趣的。離開了這些技術細節,對具體的戰爭描述就成了完全無法理解的大雜燴。
造成這種現象的另一個原因是很少的人曾明白雷達和聲納的具體技術。就是某些人曾讀過相關的書籍,他對二戰時具體的技術較量也很陌生的。
而這部書試圖彌補那些缺陷。當然,它不是一本相關的軍事教科書。它僅僅是注重描述了飛機反潛的技術和戰術,讀者對象自然是一般的人。
反潛,飛機是最有效的武器。所以,作者的注意力基本囊括了二戰時反潛的主要戰術。就是今天,飛機反潛也是最重要的打擊力量。
如果你對技術和戰術完全沒有興趣或者理解力,那麼,請不要閱讀下文,以免只引起你的不愉快,最後還一無所獲的。看見美國的交流電的插座上兩個插腳不可交換,就斷定交流電「分正負極」的一類人,無論如何都不具備理解任何技術的能力。
這部書的譯者前言,典型反映了那些人的狂妄和無知。他們對於別人的著作可以隨便刪改。
本書共11章。每章貼一次。共12次貼完。
譯者前言
《空潛戰》是英國軍事作家艾爾弗雷德·普賴斯寫的,出版於197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美的軍事作家,如著名的海戰史作家莫里森教授等都寫過詳細的海戰史,但是關於飛機反潛的歷史卻很少有人問津。
作者以豐富的史料,詳細地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激烈的大西洋爭奪戰——破壞和保護交通線的鬥爭,介紹了各種反潛飛機,特別是各種機載反潛武器和技術器材的研製和發展。敘述了潛艇和反潛兵力的戰術在鬥爭中的發展,以及技術促戰術、戰術促技術的相互關係。
戰後三十多年來,潛艇特別是核潛艇與反潛武器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蘇聯已擁有一支龐大的導彈核潛艇部隊,作者疾呼英、美必須接受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要重視反潛部隊的建設和反潛兵力的研製,作者還展望了未來二十年的飛機反潛武器和戰術技術。
本書對我軍海軍、空軍廣大指戰員、國防科研人員了解飛機反潛的歷史,從而指導未來海上反潛作戰有一定參考價值,對於愛好軍事科學的讀者來說也是一本頗有趣味的科普讀物。
由於作者立場、觀點所限,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的原因並未觸及,對一些戰犯例如鄧尼茨等也有若干吹捧之詞,對不少戰例尚缺乏全面透徹的分析。我們在翻譯過程中,僅作了一些必要的校正和刪節,請讀者在閱讀時加以分析和鑒別。
序
英國皇家空軍元帥約翰·斯萊塞爵士,曾獲巴斯勳章、優異服務勳章、軍功十字勳章,1943年2 月-1944 年1 月任岸防航空兵總司令。
優秀作品《卑劣手段》一書的作者曾成功地描述了反希特勒戰爭中對德國的轟炸,現在又寫成了一部關於飛機反潛的戰史。這部戰史同他前一本作品一樣,是在深入研究同盟國和德國雙方資料的基礎上寫成的,因此很有實際價值。反潛戰和轟炸機攻擊都深受電子科學的影響。這兩種戰爭不僅是空勤人員與其敵人之間激烈進行的戰爭,同樣也是力圖趕上和保持先進科學技術的雙方科學家之間進行的戰爭。
德國元帥鄧尼茨曾經說過,「飛機攻擊潛艇還不如烏鴉抓鼴鼠」;在大西洋戰役中,這些烏鴉卻要了鼴鼠的命,雖然沒有一個人,至少飛行員中沒有人認為,飛機是在沒有水面護航艦艇和商船上人員發揮勇敢和技能的條件下單獨取勝的。同時,順便說一句,不對德國潛艇水兵們的勇敢表示稱讚也太不公道了,因為他們雖遭慘重損失卻堅持了戰鬥。
這本書寫的是空中反潛作戰的技術和戰術,技術是影響戰術的決定性因素,雖然訓練的重要作用也不可低估。大西洋戰役比較走運,空勤人員的傷亡沒有戰略轟炸作戰那麼嚴重;一個使人厭煩的大問題是無休止而又單調的巡邏,白白浪費了時間卻發現不了潛艇或者沒有機會擊沉潛艇。這本身就包含著作者艾爾弗雷德·普賴斯所正確強調的一點,即擊沉潛艇並不是衡量反潛戰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巡邏的目的是掩護我們自己的商船不被擊沉,保障護航運輸隊「安全而準時地到達」。正是由於飛機在護航運輸隊周圍飛行和在德國潛艇交通線上巡邏,才拯救了同盟國無數的商船。然而,無論飛機、機載武器或機載雷達如何精良,最終總是人的因素在戰爭中起作用,這就是說,只有經過訓練的人才能把發現潛艇變為不僅是深水炸彈在水中的幾聲爆炸,而且確實將潛艇擊沉。
今天,這一切是否都成為歷史了呢?必須承認,由於核潛艇的出現,1939年至1945年間用鮮血、艱難、汗水和辛酸換來的技術和戰術大部、也許全部都過時了。正如普賴斯提醒我們的,實際上在那場戰爭中我們攻擊的不是真正的潛艇,而是一種必須經常浮出水面充電的可下潛的艇。普賴斯指出:「在戰爭末期,由於反潛飛機缺乏對潛艇進行遠程搜索的有效方法,幾乎退回到1939年它被視為無效武器」的那種境地;這種變化是因為德國人在戰爭後期研製了快速通氣管潛艇。另外,「如果德國大量生產XXI 型潛艇的計劃能夠按時完成,並且潛艇能夠大量使用,這些潛艇將在航速上超過護航軍艦而能夠大量擊沉商船」。這是一個合理的推斷,而且是真實的。正在這個關鍵時刻,希特勒的海上戰爭結束了。XXI 型潛艇永遠未能發射出一條憤怒的魚雷,這主要是由於戰略轟炸航空兵的功勞,對這一事實連我們當中那些一貫支持戰略轟炸的人們,也感到是一個小小的安慰。至今我仍能清楚地回憶起,在歐洲勝利日過後不久飛越德國時看到多特蒙德- 埃姆斯運河乾涸了的河床上有許多橙色物體;低飛近看時,我發現原來是生了銹的潛艇預製部件。
我年紀太老了,不想預言未來各大國之間使用核武器的全面戰爭採取的形式——即使這確實是可以想象到的。這不是要一個人回溯到飛行員帶著卡賓槍駕著簡易飛機去冒險的時代。閱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也許從中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必須很好安排輕重緩急,必須在危機到來之前安排好這個順序,否則就會太晚。這點很不容易做到。例如,二次大戰中,儘管飛機用於反潛時航程短、反潛裝備不足,而我們在戰爭初期卻沒有削減轟炸航空兵,沒有把17個或更多的轟炸機中隊轉用於海上護航,這樣作是正確的嗎?我們費了一年或更多的時間改裝美製護航航空母艦,使其達到英國的標準,這樣作也是正確的嗎?這就是說,到1943年春季,我們在北大西洋護航艦群中一艘航空母艦也沒有( 除了1941年在直布羅陀航線上有過短暫光輝業績的「奧達城」號外) 。而到了有航空母艦護航的時候,「大西洋空白區」實際上早已被超遠程的「解放者」式岸基飛機填補了。難道我們不應該在德國潛艇掩體建成之前搶先轟炸,而應等待其水泥洞庫建成坐失良機嗎?當然事後聰明是容易辦到的,而且現在已經「後悔莫及」,然而這是一些很好的事例,我們現在仍然可以從中吸取有益的教訓。
展望未來,我們應該思考些什麼、研究些什麼、規劃些什麼?是提供大量儲備油料和食品一類東西的能力嗎?是使用巨型飛機運輸必須的補給品嗎?是用一場最初的核突擊或一場先發制人的襲擊摧毀敵方的潛艇船塢和基地嗎?我們最希望的也許是發明一種作者所說的「超級感測器……使潛艇完全失去隱蔽性,使其易於被擊毀,從而不能成為戰爭的工具」——這雖然困難,但對現代科學來說,顯然不是做不到的。如果一個國家盲目地抵制加強防務的一切想法,而把金錢全都花費在彩色電視機、洗衣機、不需要的大學教育,乃至發給罷工者的社會福利救濟這樣一些「重要項目」上來( 雖然有人認為一旦我們走上尼尼微和推羅(尼尼微和推羅是古代巴比倫兩個古老的城市,早已毀滅。)的老路,這些現代的生活「必需品」便沒有多少用處) ,那麼這個國家是發明不了這樣武器的。
話雖如此,人們總是能從歷史中學到不少東西的;而這確是一部有價值,也很有意思的書。
Normal
0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Table Normal";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in 5.4pt 0in 5.4pt;
mso-para-margin-top:0in;
mso-para-margin-right:0in;
mso-para-margin-bottom:8.0pt;
mso-para-margin-left:0in;
line-height:107%;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