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坐下來寫點東西了,「門外漢,門外看」也停筆了多年。最近的「枸杞」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本就不喜歡湊熱鬧的我,還是忍不住想說兩句。
看到央視的曝光「枸杞含硫」視頻,想問一句,如果正常顏色的枸杞能好賣,要是當地龍頭產業生產過程當地政府有關部門能有效監督或者指導,會有此事泛濫成災?
其實,有關毒食品的問題,在帶國內來的團時,與團友們也偶然提及。而往往還是回歸到「顧客就是上帝」這句話上來。
對於這句話,我有跟大家不一樣的看法。
在我的記憶中,這句話的出現大概是改革開放后的八十年代末。在這之前是媒體對商品包裝的詬病。那個時候,進口的商品包裝對於國產商品來說,絕對是降維打擊。
當時為了推動「市場經濟」模式,引用了國外「顧客就是上帝」這句話,以消費者為導向,為的是增加大家的消費慾望,刺激經濟發展。這在當時的社會大環境里無可厚非,甚至對當時的市場經濟可能也起到了相當的作用。
但是,在經過了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后的中國,物質豐富程度和顧客購買力以及商品包裝設計等等已經今非昔比。
其實,有毒食品絕對不是今天才冒出來的話題,很多年前就有了。開心果、花生、魚肚(花膠)漂白,西瓜打糖水、草莓放激素催長劑等等問題,之前也時有見報。
首先來說說商家和廠家
你說商家是「黑心」,是「罪魁禍首」,也對,也不對。我只能說,他們倒在了「經濟利益」的溫床里,沒有守住「道德底線」。沒錯,事是他們做的,為了討好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或興趣。他們就算不親自出手也是背後元兇,指使或者暗示廠家去干。
你說是「生產廠家」的問題,也對,也不對。他們聽從了商家的暗示或指引,依然是在利益或者是生存空間前,沒有守住「不能害人」的底線,或者說必須遵守的行業標準來行事。
但是,大家有沒有再深究一下,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顧客這位上帝的喜好」絕對是正確的嗎?
我來舉幾個親眼所見的例子。
國內來的團友,看到哥倫比亞漂亮有些巨大的草莓,興奮不已。趕緊買點嘗嘗。結果嘗完后說:「哎呀,怎麼這麼硬?怎麼這麼酸?」
我說:「水果本來就具有果酸,所以酸是正常的。草莓種植在波哥大郊外的山坡上。波哥大在2650的海拔,植物的生長期有點慢、有點長,所以會結實一點。就如好的木材,其樹木的長勢也會很慢。我國東北的大米好吃,不也是因為一年一造,生長期長一點,吸收土壤里的養分多一些嗎?」
回答說:「我不管,我只要軟糯、甜甜的,好吃。」
這種現象很普遍。你認為知道了道理的她,會改變選擇嗎?
委內瑞拉出產不少魚肚,也就是俗稱的「花膠」。曾經從一個餐館的廚師那了解到,他那個做魚肚生意的老闆賣回去中國或者香港的魚肚大多數用漂白水浸泡過才曬,因為這樣會「更白更好看」,也會賣得更好價格和更多的數量。而他自己吃的,就是那些黃黃的「沒有那麼好看」,沒有「加工」過的。他說,這是國內和香港大多數買家的要求。
當然,他們願意這麼做,也是因為另一個原因,就是蒼蠅不會來下蛋,曬乾過程不用那麼費神照顧,不容易壞。他自己不吃是因為他知道對身體不好,但買方願意接受,甚至是「需要更白凈」的要求和指引。
這些事情在大量的媒體曝光后,依然有不明就裡的消費者繼續消費這類產品,才是這類做法依然存在的原因,就如上面那位吃草莓的。
記得2001年出國前,也曾到農貿市場買過散裝的咸乾花生。醜醜的黃黃的賣得便宜,白白胖胖的賣的貴。小時候經常回鄉下度暑假的我,雖然不會種田,五穀也不分得清楚,但花生還是幫舅舅收過的,也知道花生該是什麼樣的。據了解,白白的基本上都是氯氣或者漂白水的功勞。
但是,商家卻說,白白胖胖的更好賣,價格當然也是更高。而最糟糕的是,你想買一些沒有被漂白的「胖胖」的花生卻沒有。因為都被挑揀去漂白了。
順著「胖胖的都被拿去漂白」這個話題,摻個略微偏題的例子。
出國之前在廣州有過一個裝修設計室,當時給一些高級住宅做裝修設計和工程。不鏽鋼的防盜門給設計的是1毫米厚度的用材,結果到不鏽鋼市場去找,就是找不到合格的。廠家、商家為了價格競爭,都把0.8的稱作1毫米,甚至還有0.7的。要找真正1毫米的材料,沒有。這就是國內行業之間競爭的結果,也是顧客沒有基本知識,只求低價的一個默認行為。作為一個想保持質量和承諾的用家感覺很是無奈。
像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綜上所述,如果大部分的消費者都對事物本身的認知度不足,或是養成了自己的愚昧的偏好而不改,又或者惡性競爭而導致的一些潛規則等等,這些上帝——顧客是否會誤導廠家和生產者呢?如果漂白過的白白胖胖既好賣又好賺,原本顏色黃黃的花生無人問津,面對此情此景,商家和廠家又能如何選擇呢?
其實,從廠家或生產者來說,這樣的操作方法(以花生為例)工序更多,更費時廢料,還增加成本。但卻是一臉無奈,還得當背鍋俠。
由此看來,是否可以說,這個「上帝顧客」誤導了廠家和生產者呢?當大多數消費者喜歡或者願意為此買單時,究竟誰是始作俑者?
我覺得,這個時候至少應該有兩個部門可以有所作為:一是大眾的媒體。當然,這是默認有良知的、有社會責任的、不是只顧眼球和娛樂大眾以及利益為先的媒體。真正對民眾起到教育和科普的,有靈魂的媒體,通過這些媒體進行科普教育。而這些,在西方國家的主流媒體(或者說收視率最高的那些媒體)很少見。
二是質量監督部門。質量監督部門不應該只是接受送樣來檢測的商品,應該走出去抽查市面上流通的各種商品是否符合生產標準,尤其是那些吃到嘴裡面的食品和其整條供應鏈。要全面檢查是不切實際的,那樣的話人員配置要增加不少。但至少可以隨時隨地去抽查各行各業的商品吧?
我覺得國內這個部門一直在白花人民給他們的人工和待遇,卻沒有真正履行其該有的職責的部門。甚至可以說,他們對自己的生命都不負責。難道他們就是神仙脫離凡間的生活?又或是他們的生活物資有特供?
還有那些負責賣廣告的媒體,你們難道就像國外的媒體一樣,只顧利潤而對產品質量毫不關心,毫不負責?國家立法是否也得跟上?對於危害群眾健康的,是否應該加大懲處力度?像我爸說過的,要罰到他們傾家蕩產,永世不得翻身。看誰還敢亂來?當然,也包括那些包庇或受賄的檢測人員。
我覺得除了政府管理部門、質量監督部門、國家教育部門和所有媒體,作為「上帝」——廣大消費者的我們,是否也該反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