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版教科課程設計必須涉及的內容
1. 課程概述與目標
2. 課程主題與結構
3. 每堂課的結構設計
每堂課需包含以下模塊,確保教學內容有條理、互動性強、靈性深度:
開場(5-10分鐘):
核心教學(20-30分鐘):
互動環節(20-30分鐘):
總結與作業(5-10分鐘):
講師總結課程要點,回應學員分享,連接信仰應用。
布置作業:包括寫作任務、經文反思或創意練習。
4. 聖經經文與靈性基礎
經文選擇原則:
推薦經文清單(可根據主題調整):
約翰福音 1:1(「太初有道」)——文字的神聖性。
詩篇 139:23-24(「鑒察我」)——寫作與自我認識。
哈巴谷書 2:2(「將默示寫在版上」)——記錄神的啟示。
提摩太後書 1:6-7(「挑旺恩賜」)——寫作的呼召。
哥林多后書 3:3(「基督的信」)——生命與文字的見證。
靈性引導:
5. 寫作技巧與實踐
基礎技巧(適合初學者與進階者):
敘述:如何用真誠的語言講述個人故事(第五課)。
意象:用比喻或畫面表達信仰情感(如詩篇式寫作,第四課)。
結構:簡潔表達思想,如三段式見證(背景、轉變、影響)。
反思:通過提問引導寫作,如「我感受到神的時刻是?」
進階技巧(後期課程):
實踐形式:
6. 教學方法與工具
7. 學員參與與互動設計
破冰活動:
小組討論:
寫作練習:
類型:日記、禱告、詩歌、見證、書信、靈感筆記。
示例提示:
寫一封給神的感謝信(第三課)。
用詩篇風格描述神的作為(第四課)。
寫一篇簡短見證,分享給小組(第五課)。
時長:5-15分鐘,兼顧反思與創作。
分享機制:
自願分享:尊重隱私,允許選擇不公開。
小範圍分享:先在小組內分享,再選代表全班反饋。
匿名選項:學員可匿名提交文字,講師代讀。
8. 作業與課後實踐
作業類型:
設計原則:
作業量適中(每周1-2小時),避免負擔。
提供選擇:不同形式或難度,適應寫作水平。
鼓勵積累:如建立「信仰寫作集」,記錄10周成果。
反饋方式:
講師可閱讀部分作業(自願提交),給予鼓勵性評語。
小組分享作業,彼此激勵。
第10課可舉辦「作品分享會」,展示學員成果。
9. 評估與反饋機制
10. 講師準備與支持
講師資質:
熟悉聖經教導,有靈修經驗,具備基礎寫作能力。
具有牧養心志,善於傾聽、鼓勵和引導。
準備內容:
教案:每課詳細計劃,包括經文、問題、示例、時間分配。
案例庫:收集聖經人物(如大衛的詩篇)、歷史人物(如路德日記)的寫作故事。
資源清單:推薦書籍,如《靈修寫作》(Henri Nouwen)、《文字事奉》(Eugene Peterson)。
自我關懷:
講師需操練寫作與靈修,保持靈性敏銳。
與同工團隊交流,分享教學心得,緩解壓力。
培訓建議:
11. 課程材料與資源
講師手冊:
學員手冊:
包含課程簡介、經文、寫作提示、空白頁面。
設計簡潔溫馨,鼓勵學員珍視文字。
補充資源:
12. 文化與語境適應
13. 風險管理與倫理
情緒安全:
界限設置:
支持系統:
組建同工團隊,協助觀察學員狀態,提供關懷。
提供資源:教會靈修小組、輔導熱線。
設計原則總結
以信仰為核心:寫作是靈修操練,引導學員通過文字親近神。
安全與鼓勵:創造接納環境,讓學員自由表達,無懼評判。
靈性與技巧並重:結合聖經教導與寫作方法,平衡深度與實用。
循序漸進:從認識自我到服事他人,再到持續操練,層層推進。
貼近生活:寫作主題與成年基督徒的信仰與生活緊密相關。
示例:第一課教案框架
主題:文字的呼召——寫作與信仰的連接
目標:認識寫作如何成為靈性操練與服事,激發寫作熱情。
經文:約翰福音 1:1(「太初有道,道就是神。」)
結構(60分鐘):
引言(10分鐘):講師分享大衛用詩篇與神對話的故事,引用約翰福音 1:1,說明文字的神聖性。
破冰(10分鐘):問題:「你最近寫下的文字是什麼?(筆記、微信、郵件)」
核心教學(20分鐘):
寫作練習(10分鐘):寫下「神今天對我說的一句話」,或「我希望通過寫作與神更親近的地方」。
小組討論(10分鐘):分享寫作感受,「文字如何幫助你思考信仰?」
總結與作業(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