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國文字外論

作者:瀑川  於 2021-12-21 10:1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語言文字|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選自作者文集《爽籟清風》)                                    

 

世界上實用的文字中,只有漢字特立獨行,屬於非拼音文字。至於為什麼漢民族會卓爾不群採用方塊文字,這確是值得關注的問題。標題里的外論意在此文出自外行之手。也可以按諧音理解為歪論。外也好,歪也好,畢竟是鄙人苦心思索的成果。但願此文的趣味性大於學術,不妨拿出來交流。

 

傳統的美

 

從美學的角度,用漢字寫作的文章像一座用同樣大小的方磚砌成的樓房;拼音文字則像使用尺寸不同、形狀各異的石塊堆成的建築。前者方方正正齊齊整整; 而後者則錯落有致渾然一體。用英文寫詩只能論行,如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而漢文卻還可以論字,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按行數還可以寫出絕句和律詩,甚至字數參差的宋詞以及四六 相間的駢儷文。再加上平仄韻律,讀起來抑揚頓挫,如珠落玉盤美不勝收。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這種集華麗與工整為一體的詩文,乃是任何一種拼音文字所望塵莫及。唐初四傑留下不少名句,如「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倘若中土文人拿著這樣的文章到西方設壇擺擂,不管是英格蘭的莎翁,還是俄羅斯的托爾斯泰,抑或法國的巴爾扎克,都會瞠目結舌,不知所措。

 

不僅如此,漢文在發展過程中還注重書法。一個字有真草隸篆及行書體等不同寫法。電視劇《大宅門》里的白老七年紀不大就能寫出一百個形狀各異的「壽」字,以致讓旅居瑞士的斯琴高娃女士驚訝不已。把文字與藝術密切結合在一起,這也非拼音文字可比。顯然漢字的發展體現了古人的智慧與唯美的風範,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方塊文字的特點

 

學習漢字需要辨認和記住成千上萬的方形符號,這些符號各自獨立,各有特定的發音、形狀、和意思。這就需要人們具備圖像識別能力,還要有圖像記憶能力。這些能力對人們日後的發展會有潛在的幫助。比如通過一點之差區分王和玉,大和太,戊、戌、戎、戍, 拔與撥,杯與抔,氐和氏。通過筆畫的細微變化區分田、由、甲、申;了、子、孑、孓;己、已、巳、巴;木、禾、本;冒、胃、胄;刀與刁,考和孝,天與夭, 人與入,卡與卞,鳥與烏,工與土,再與冉,千與干,罔與岡,廠與廣等。病入膏肓的「肓」與「育」也區別隱晦。對這些微小差別的瞬間分辨無疑會培養肉眼識別的速度。讀書快的人識別能力就強。古人有「一目十行」,「走馬觀碑」之說,便是佐證。最需要這種人才的地方似乎是刑警大隊,他們可以協助計算機識別逃犯的面孔和指紋。

由於漢文的每個字都有獨立意義,人們可以用幾個字把一句話說清楚,言簡意賅,這也正是古文的特點。劉禹錫的《陋室銘》只用了八十一個字就把作者的簡陋住宅與鴻儒風度描寫得一清二楚,栩栩如生。當然,古代紙筆不大方便,這也是古文簡明扼要的另一個原因。如今家用計算機的存儲量大得驚人,不管文章還是廢話,可以任你轉抄。幾萬字的段落靠一個CONTROL C V 的簡單動作,就搬進了你的磁碟。

如果一個人造詣很深以致可以用古文思維的話,他的思考速度會大大超過拼音文字的使用者。此外漢語在語法上約束較少,從這個角度來說,學起來比西文要輕快省事。如果在回憶往事時,動詞后變得加上個ed,在歌頌成就時得用個have,在暢想未來時必須要will,就會顯得拖泥帶水瀝瀝拉拉,自然不會有精鍊的古文,也不會有膾炙人口的唐詩宋詞了。

 

漢字的數字化

 

到了全球信息化的時代,人們發現老祖宗留下的文字遺產遇到了一點兒麻煩,那就是數字化。拼音文字的特點是利用一定數量的字母,拼寫出不同的詞,用於記憶和交流。例如英文有26個字母,俄文有33個字母,希臘文有24個字母。從現代計算機的角度來看,字母文字本身就已經「數字化」了。 比如英文字母A可以被看作數字1Z 可以被看作26,(在ASCII碼中,A 的位置是65。)實際上英語字母可以當成27進位的數字系統,每個字母本身就是一個數字,例如,AAA就相當於一個10進位的數757。由於這個特點,字母文字可以直接用於計算機的軟體設計,編碼過程直截了當。

與此相反,漢文更像是「模擬」化的文字,每個字都有著獨立的形狀、特徵、發音和意思。常用的漢字大約有5000個左右,新華字典(1979年版)中收集的字有一萬一千一百個。康熙字典收集的漢字有四萬七千多個。無論是印刷排版還是計算機編碼,對漢字來說都是個繁縟的工作。當然這些困難不會阻止漢文在計算機技術方面的發展,只不過要付出更高的代價。

以新華字典為標準,漢文的11100 個字被局限於446個讀音或稱音節,平均每個音節約有25個字,若用拼音加數字的辦法來編碼,難免冗長。不僅如此,漢語字數對音節的分佈很不均勻。比如森、僧、能、佛、欻、鞥、這(ZHEI)、得(DEI)、扽 、嗲、丟、日、暖、您、誰、給與挼等音,每個音節只設了一個字,大概這樣的音發起來不大順溜,沒人愛用。而僧、佛等字又可能是外來語。對這些字,每音一字,注音編碼直截了當,用不著聯想。我們不妨稱它們為單字音。  

但是有的音節包容著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同音字。比如,JIE 音節有59個字,BI音節有61個字,SHI音有78個字,LI音有86個字,QI音節有90個字,XI音節有92個字,YU音節有103個字,JI音節有119個字,YI音節有131個字。這些音節可稱多字音。這些同音字分佈密集,超出負荷,成了漢字數碼化的一大障礙。這倒有點像現代化的大城市,人口擴張,擁擠不堪,無非因為掙錢容易。

用拼音式中文軟體寫作時,如果遇到的都是單字音,打字時會敏捷流暢;但遇到的是多字音里的罕見字,速度就會大打折扣。儘管如此,遷客騷人還嫌不亂,又強行安插好幾個語氣詞。詩仙李白在一首詩的開頭,一下子就連用了三個,「噫吁嚱」。要直接數字化,這YI音節會有YI1),YI2),直到YI131)。單單YI音節的編碼,就比門捷列夫周期表還長。

 

同音漢字的分辨

 

同音字多也是漢語難學的一個原因,吝嗇的老師在聽寫時只發了一個YI的音,沒有平上去入的外國學生一下子得要閃過131個不同的字,無從下手 。即使連發了兩個音YIFU,他還是有點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老師說的可能是衣服或依附,姨父或是義父,或者乾脆是神槍手王毅夫。你要想知道老師的意思,還得麻煩他老人家再多吐出幾個字來。 

由此看來,漢語不大好學。在病房裡病人有氣無力,以至於有什麼要求時只能吃力地吐出一個字。他要說個「您」或「佛」還好;他要是說個「醫」,那就得看護士小姐有多聰明了。天冷時他可能要衣服,難受時他可能要叫醫生,沒媽的孩子可能在找姨,想吃糖了可能要高粱飴,糖尿病人可能要打胰島素。如果是山東人,他可能想返回沂蒙山。如果是河北人,他可能想去易縣。如果是圍棋八段,他可能要對弈。如果是老學究,他可能要背誦《蜀道難》。 

 

同音字的分佈與起源

 

我們的古人對446個限定音節不是一視同仁,而是有親有疏。比較喜歡使用韻母IU,愛發YIYUQIJIXI等音節。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客觀原因可能是我們的祖先產生語言的意識超前於口腔的進化。當他們表達某種意思時,由於舌頭和口腔的限制,只能吐單個的音,為了能夠讓對方聽清,幾乎每個音都要由聲母、韻母合成。舌頭較厚和平直使得YIXIYU等音用得較多,捲舌音RL用得較少,發不出俄語的P(大舌顫音),更不會法語的小舌顫音R。至今不少華人都難發法語的R音。聽說每天上午得含口涼水,仰著頭,喝勒勒地練上20分鐘,幾個月才有療效。幸虧我學得是英語,留學美加(加利福尼亞),沒遭那個罪。

 

因為腮幫的肉厚,口腔活動不便,韻母OUAAI等使用的也不多。由於發HSF等音時口腔和兩腮動作複雜,至今漢語里沒有SEE, HIFI等音。此外從「笑」字的設計,似乎也支持這種推測。講、談和說用了言字邊, 吃、吐和嘆用了口字旁,唯獨「笑」用了竹字頭。大概古人笑的臉型出現得較晚。開始會笑的那個人躲在竹林下,別人還以為見了妖精。和西方人比,東方人表情比較嚴肅,比如新聞節目主持人一般不苟言笑,這也許同大漢民族口腔結構與遺傳有關。 這種舌與口腔進化的滯后大概是漢語走上方塊字形,一字一意的生理原因。

按小孩學字的過程,人類應當先有語言,後有文字。當古人最初有了數字的概念時,就會伸著食指,說YI;見了媽媽的妹妹也說YI;有個人用樹葉編個遮身物,別人見了新鮮,也說YI;幾個人聚在一起,打手勢交換想法,也說著YI。後來有位高IQ的智叟站出來說:「你們老是YIYI的,誰知道你們YI的是什麼呀。我給你們畫些符號吧。」為了區分不同的YI,他把伸著食指的YI寫成「一」,把母親的妹妹寫成「姨」,把草裙寫成「衣」,把開會寫成了「議」。再加上後來的語氣詞和外來語,又有了醫、彝、夷等字。最後竟弄出了131個發YI音的字。因為YI音字太多,智叟又發明了平上去四聲,衣疑乙議,愚魚與玉,妻豈起氣,協助分辨。當然為了漢人自己的方便,卻加大了洋人學習中文的難度。

漢語可能是在我們的祖先生理條件不太成熟時發展出來的語言,凸現了我們祖先的智慧、頑強和克服困難的精神。蓋房時,他們用一個「建」來表達,由於沒有舌簧之口,還說不出類似英語一個字母串「construction 」。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建立了一個完備的系統,形成了我們祖祖輩輩延用了幾千年的語言文字,這種文字後來還傳播到朝鮮和日本。如果沒有高山和大漠的阻隔,漢語或許還會往西擴散,那將會形成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語種的分佈格局。當然作為一個門外漢,我就是刮盡枯腸絞盡腦汁,所能得到的也不過是淺見薄識。漢語和文字的發展與起源還得聆聽人類學者和語言學家的金口玉言。 

 

多音字與多聲字

 

除了一音多字,漢文還有一字多音和一字多聲的情況。最典型的就是「和」字。當連接詞時,讀成第二聲的HE;到了寶島台灣又讀作HAN;文人回贈詩詞時又讀成第四聲的HE;和面時讀作第二聲的HUO;配藥時又讀作第四聲的HUO。面對麻將愛好者,字典專門為他們訂了個字「和」(HU)了。如果這為數不多的賭客改改口,索性贏牌時說個「和」(HE)了,13億人豈不少記了一個字,省去不少麻煩。此外還有「調」在「調查」時讀成第四聲的DIAO,在「調解"是又讀作第二聲的TIAO。「勁」在「勁旅」中讀作JING;「姥」在「天姥山」中讀作MU。「會」在說「會計」時又讀為KUAI。無疑這些多聲字對初學者和外國人也是一大難點。幹嗎不幹脆把「勁旅  」讀成「JIN旅」,這種小小的改動對國家的GDP能有多大損失?

 

漢字的創作風格

 

由於漢字是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由許多人創造的,難免風格迥異各有千秋。麻煩的是有些造字者故弄玄虛,產生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字,好像故意引導對方犯錯誤。然後他們在一旁捧腹一笑。比如,常常有人把剛愎自用的「愎」讀「復」,把削足適履的「履」也讀成「復」,把忐忑不安讀成「上下」,把同仇敵愾讀成「敵氣」,把破綻讀成「破定」,把不啻兄弟讀成「不帝」,把匿名信讀作「若名信」,把情竇讀成「情賣」,把辣椒讀成「辣叔」,把吸吮讀成「吸允」,把狺然讀成「言然」,把胼胝讀成「胼底」,把敷衍了事的「衍」讀作「行」,把失怙讀成失「失孤」,把入贅讀成入「入熬」,把餓殍讀成 「餓孚」。

總之這些字創造得很不友好,似乎專門跟學生過不去,給別人製造難堪。文字改革應當把這些字改掉,把文字當成友好方便的工具,讓勞動大眾容易學容易懂。文字不應當是少數學者和名流操縱把玩的古董。在新版《三國演義》劇里,有個演員把鄱陽湖說成番陽湖,我很同情他。一個演員如果把過多的時間用於咬文嚼字,演技發揮就要受影響。倒不如來個將錯就錯,官方出面把鄱陽湖改讀「番陽湖」。常貴田叔侄說過一個相聲《別字先生》。裡邊有莫明其少(妙),造旨 (詣 )很深,莫里衷(哀),京(涼 )快等等。 劉寶瑞先生也說過垂局(局),糖炒票(栗)子等。意圖諷刺那些讀別字的人。 反過來, 我們為什麼不能諷刺一下某些造字的前人,為後人帶來如此的不便,讓他們在譏笑聲中長大。

還有些地名發音怪癖,又很難引起多數人的注意。為了幾十萬人的地區,讓十三億人多學幾個容易念錯的字,有點不實惠。不如跟當地政府商討,留字改音。比如,把涪江讀作「培」江,把莒縣讀作「呂」縣,把澠池讀作「繩」池。這些字對中央台的播音員來說也是地雷,一般情況下踩不著。一旦踩上,就會有人哄然大笑。其實,把一個罕見的字讀錯了又有何妨。為了區區一個縣、鎮 ,讓中央台的播音員讀個別字出醜,遺笑他人,有點得不償失。武則天為她自己起的名 「瞾」 字應予取締。武媚娘沒有資格搞特殊化。如果有一億國人亦步亦趨,為自己的名字做個字, 那還了得。畫家米芾的「芾」字,看上去像草字頭壓個市字,但又不是那個市。查字典時連筆劃都不易數清。

 

還有一組「尚」字頭的字也很奇特,比如堂、常、黨、當等,他們的聲母不同,但都從江陽轍,採用同一個韻母 ANG。難道尚字頭的字同出於一家之手,想來個別出心裁,也未嘗可知。

 

漢字音形意的分立

 

對於一個字或一個詞,不管何種文字,都要有三個特徵,即音、形、意。字母文字決定了音和形密切相連。每個字母或字母組合都有確定的發音甚至口型的配合,只要掌握了西語的字母和發音,見到一個單詞,基本上可以讀出來,即使你還不知道它的意思。反過來,你若聽到一個單詞,大致可以拼寫出組成它的字母。因此學習一個單詞,只需記住兩樣,讀音或拼寫,和詞的含義。這也是西文入門較快的原因,在短期內可以積累較多的辭彙。

漢文字的音、形、意有點像美利堅合眾國的政體,三權分立,相互間基本獨立,不能由此及彼。比如我寫了一個「彭」字,它只是個姓氏,你悟不出它為什麼被讀PENG,你也猜不出,它為什麼會寫成這個樣子。音、形、意之間沒有聯繫,你要想學會一個字,就要死記硬背三樣東西。於是掌握漢文字的速度就會比英語慢了33.3%的時間。再加上某些筆畫繁多、不常使用的字,比如贏、羸、彝、懿、彘 、 僰等,學習的時間會更長。若要與時俱進,迎頭趕上,中國的文字改革早晚會被提上日程。

 

因形而生的漢字

 

漢字的發展起源於象形文字。至今不少漢字還保留了這個特徵。從形入手的的文字有人、丁、日、月、田、蚤、水、火、門、馬、目、鼎等,不一而足。先說這日字吧,把方框抻園了,就是太陽,中間的一點是韓國人早在五千年前發現的太陽黑子,可惜他們忘了申遺,煩勞哪位好事者提醒一下。把月字的兩豎拉成兩道弧形,兩端彌合,就是個上弦月牙。中間有兩個人,一個是三里屯的調酒師,美籍華人MR剛吳,另一個是90后當紅大尺度影星,豐乳肥臀的嫦娥小姐。二人相見恨晚,喝了過量兌了茅台的人頭馬XO,一下子飄出三十八萬公里,羽化成仙,登上月球。

聽說中美雙邊正在接洽,應當由東方還是聯航派出專機,把二位酒仙接回地球。探月科學家司空遠先生認為不妥。第一波音777油箱太小,飛不了那麼遠的距離;第二即使到了月球,由於跑道太短,也不能安全著陸。於是他撥通手機,建議他倆多備些礦泉水和食物,稍安勿躁,等2025年的登月工程就緒。

 

因意而生的漢字

 

從意入手的字有臭、家、寶、富、閂、明、的、岔、活、忐忑、品、分、忍 、孕 、孬等,不勝枚舉。這忐忑二字也怪,放著好好的「上下」不用,非得讀作「坦特」,故弄玄虛。日月帶來明亮。屋頂下有口豬,那就是家。把山分開兩塊,那就是岔。舌頭上沾點水就能活。在一個西瓜上切了八刀,就分成了16 塊。胸口上壓了把刀,您就先忍忍。 至於「的」字,大概是因為古人練習射箭時,把一個白勺掛在樹上當靶子,故而後人以白勺為的(DI)。這「貧」字設計得也很有意思,大家把寶貝一分,就都窮了。從語言學的角度證明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英明正確。「我」字製作得也很巧妙,禾字邊加個戈字,有點像阿爾巴尼亞歌曲《一手拿鎬,一手拿槍》。但是和你、他同類代詞相比,「我」又缺個立人部首,有系統性不足之嫌。從意造成的字給記憶帶來了方便,把形和意連到一起,比「三權分立」進了一步,但還是不易數字化。

 

從音而生的漢字

 

從音著手的字情況比較複雜, 需要分別討論。首先要談的是一批部首定意,字基定音的或稱完全從音的字。典型的有三個字系,即系、系與系。方系的字有房、放、防、防、仿、芳、紡等;侖系的字有論、輪、倫、掄、綸、淪等;奴系的字有怒、努、弩、弩、駑、胬、孥等。這些字的發音完全由字基方、侖和奴來確定,而偏旁則用來決定字的含義,比如輪為車旁,應指輪*;掄是提手,應指動作;綸有絲旁,應是絲織品。只要記住這三個字基和幾個字旁部首,幾十個字很快就會被學生掌握,迎刃而解。這些字或許出自同一學派,思路明了條理清晰。這些字應當成為漢字改革的典範。這類的字還有據、劇、距、炬、鋸;艘、搜、颼、餿系列;及遠、近、遐、邇等。後邊這四個字也很友善。

另一種是部分從音的字,這又分成兩種。一種是借用字旁或字基的聲母,一種是借用韻母。 借用聲母的字有破、頗、婆、披。這些字借用了「皮」字聲母P;至於謀和煤則借用了「某」字的聲母M。借用韻母的有魂字,借用了雲字的UN。挫借用了坐的UO。狢借用了各得E。濟借了齊的I。矯借了喬的AO。客借了各得E,貓接了苗的AO。 這類字也為數不少,對於記憶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還有幾個特別的從音字,他們是借了一部分的聲母和另一部分的韻母拼 成的。比如「就」字,利用了「京」字的J和「尤」字的U;「暈」字借用了「曰」的Y和「軍」的UN;「甭」字借用了「不」的B和「用」的NG;「舒」借了「舍」 的SH和「予」的U。這類字不知是有意栽花花才長還是無心插柳柳自活。

當然相當多的漢字既非從音,又非從形,也非從意。比如,上面說的彭字、元、大、光、文、用、永、丑、薛、貴、使、拾、於、事等,很難想到它們的音、形、意間有什麼聯繫。也很難想到製作這些字的歷史原因。似乎只有專攻文字起源的專家們才能解釋。

 

漢字的偏旁

 

有些漢字製作草率,有急於應付之嫌。漢字里有不少萬能部首(wild card),

諸如佳旁、頁旁、和且旁等,以及簡化字里的「又」字。似乎只要找不著合適的部件時,就拿它們當O型血充數。帶佳字的字有淮、唯、准、誰、堆、雄、雌、難、隼、集、進、稚、椎、焦等。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可這些字之間無論就發音還是含義都沒有多大聯繫。

至於簡化字,找不著合適的部件時就搭上個「又」字。這類字有觀、雞、艱、難、歡、勸、對、漢、僅、權 、聖、嘆、鳳等。你也說不出為什麼用「又」字的理由。其實勸不如用口字旁,雞 不如用幾字旁,歡不如用豎心,僅不如用巾。這些字的製造過程中凸現了漢文符號的貧乏以及不夠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

再有含青的幾個字,青、情、請的讀音接近青字,但是菁、倩與靖的發音離青字就遠一些了。另如「聽」應當用耳,「笑」應當用口。這兩個字的設計也不夠配套系統。我很難想出「這」字和腳有何關係,「這」字和「那」字應當協同產生,宛若左、右。狗字不如把句字換成勾字。小孩學了勾字后,可以直接讀成狗,而不至於讀為「寵物句」。

漢文里有許多偏旁立意清新,有助記憶,比如提手表示手的動作,草字頭、木字旁、馬字邊能給出類別。 漢字共有212個偏旁,存在著意思模糊使用浪費的現象,有待去粗取精實行兼并。例如與腳有關的偏旁就有三個,足字旁,小走枝(近)和大走枝(趕)。這三個偏旁可以合三為一。穴字頭可以合併到寶蓋。這種兼并已在簡化字中牛刀小試,把原來「貓」字的字旁換成了犬猶兒。但「豹」字的偏旁卻仍保留,兼并得不夠徹底。另如龜字頭和彰字的三撇部首也可被精簡掉。 稍加努力,重新組合,把212個部首降到150個不無可能。

 

文字改革的建議

 

文字改革的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選定大約150個部首和446個音節符號,並把它們分別數字化。按照完全從音的方系、侖系的原則重新組字。每個字都由兩個數來確定。兩個字母確定偏旁,另外由拼音確定字基,即音節符號

首先建立446個音節符號。這些符號的第一批候選人來自現有的漢字,選擇標準是筆畫簡單,不超出十畫。比如,LUN音結選侖,FANG音結選方,JIN音結選巾,SHI選士,JI 音結選幾,LI音結選力等等;如果找不到簡單字形,則選用某個特徵字的一部分,比如,SI音結選私的右半部,CUO選錯的右半部,CHAO選朝的左半部,JUN選均的右半部,ZE選擇的右半部。若在該音節里很難抽出部分筆畫作為符號,則考慮第三種情況,選用音近的英語字母或漢語聲母表的符號,如阿可由A變成,把上邊的尖角壓平,像同字的的邊框,下邊加上一橫。鐵可以用TE表示,為了更像漢字,把E往左移動,讓它的一豎與T的一豎重合。給音用GI,把G壓成方形。替音用T表示,恩音可以用漢語韻母表的符號代替;如果還不夠,只好製作新的符號,比如把天字的上邊兩橫搬到下邊可以當做DI音的符號。

除了446個音節符號,還要重新選定偏旁符號。大部分偏旁可以保留,再根據需要製作少量新的偏旁,因為有不少現有漢字沒有明顯的偏旁,比如、舉、在、酋、克、丐等,需要配備上適時的偏旁。改進后的字中幾乎所有的字都要掛上偏旁,用偏旁協助編碼和詞義的識別。

掌握了446 個基韻母,再配上100多個偏旁,就可以學會幾乎所有的改進漢字。比起26個字母,446個符號無疑還是太多,但與日文的假名數比較,也不過幾倍而已。何況,比起辨認五千甚至一萬個複雜符號來說,這已經是個進化。 

對漢語的現有偏旁採取四種手術。第一,廢除沒有實際意義而形同擺設的部首,比如佳、頁、且、欠、赤等;第二,廢除字數過少的部首,如屯、父、業、用、臣、矛、辰、鹵、青等部首;第三,把需要保留但筆畫較多的部首簡化,比如耳部可以把中間的兩橫去掉,不多於五畫;第四,增設些新的部首,比如力旁可表示運動和體育,工旁可以表示職業、工作、職場和職稱等。此外可以考慮新的偏旁用於化學物質、娛樂活動等。把貪污腐化和打家劫舍的行為都加上歹字旁。把那幾個歧視女性的字眼,如奸、佞,姦等也改成歹字旁。特別是這個姦字,男人明明犯了罪,還得叫三個女人來扛,欺人未免太甚。這個字的設計暴露了儒學道德的不足之處,男人橫行霸道,女人低聲下氣。

 

用鍵盤輸入單字是需要幾個字母,楊字可以打成MUYANGMU表示木字旁,YANG表示音節符號; 扽可以打成TSDEN TS表示提手,DEN表示音節;錢可以輸入JNQIAN JN表示金字旁,QIAN 是音節符號。偏旁用兩個字母就夠了。

在選好446個音節和大約150個偏旁符號后,下一步的工作是利用計算機製作新的字模(Font),然後設計編譯軟體,製作一個編輯器。這兩項工作雖然難度不大,但卻需要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投入。這種方法解決不了同旁同音的字,如楊和樣;意、憶,怡、悒;英、營、瑩、鶯、滎、塋、螢、鎣、萾、藀、熒、縈等。在這些個別情況下,可以採用聯想的辦法,把候選字列成一行,由用戶確定。  

文字不過是個符號和人際交流的工具,應以記憶方便為主,簡單易學。由於這個原因,才使得阿拉伯數字廣泛使用在經濟學、物理學、數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如果有人用羅馬數字來表示一個國家的GDP 精確數值,那就像讀天書一樣,麻煩大了。同樣的道理,中國的文字應當簡化,這將是客觀形勢的需要。在信息化的年代,學科越分越細,層次越挖越深,人們要想在有生之年學到足夠的知識,需要投入長期的努力。如果把大部分時間用於掌握文字,即語言符號,再加上書法韻律,那麼學習其他科目的時間就會減少。兵馬未到,糧草先行。漢字改革早晚會提上日程。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12:4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