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多讀點書,多做點功課,少點嘩眾取寵,不要誤導孩子!

作者:wcat  於 2020-6-11 10:4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4評論

因為耶魯大學華裔學生的公開信,有川粉對孩子們大放厥詞。看似有理,其實是在誤導孩子們。

 

先說中國人稱韓國人為「棒子」吧,簡單搜索一下發現並不簡單,與什麼黨毫無關係。一般有三種說法 https://kknews.cc/history/v84vb8l.html

 

1. 相傳為乾隆皇帝所賜。棒子也就是棒槌,是北京的方言,指愚蠢無知。有一年高麗國王來朝見乾隆,乾隆很高興,在紫禁城宴請他,席間有人端來一盆凈手水,水裡加了點花瓣和鹽。朝鮮國王以為是湯,就端起來喝了幾口,然後大讚好喝,乾隆見了大笑,說高麗國王;「你真是個棒槌啊」。高麗國王不懂,以為皇帝封他什麼大官哪,趕緊謝恩。從此高麗也就叫棒子了。

2. 日本侵佔中國東北時有不少被日本人徵調過來的朝鮮人,但是日本人不給配發武器,這些朝鮮人就把家裡婦女洗衣服用的洗衣棒拿出來當武器,東北同胞遂以其手中的「棒子」為比喻,形象的稱他們為棒子,口口相傳,「棒子」逐漸成了大家罵這些為日本人賣命的韓國人的蔑稱。

3. 棒子原本寫作「幫子」,原指的是明清時期朝鮮貢使團中地位低微的服役者。這些人在中國境內偷摸扒竊、違法亂紀,給中國政府和百姓帶來很大麻煩,再加上明清朝廷優待使團而犧牲沿途官民的部分利益,致使中國百姓將帶來的不便歸咎到朝鮮使團頭上。而明清時期中國老百姓習慣稱朝鮮為「高麗」,所以就產生了「高麗棒子」這一蔑稱。


再說稱印度人為「阿三」,記憶中是由上海租界傳出來的,一查果真如此。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A%A2%E5%A4%B4%E9%98%BF%E4%B8%89

 

紅頭阿三上海話拼音:hhongdhou'akse,發音[ɦòŋ̩dɤ̋.ᴀ̄ʔsᴇ᷆][1]),原為舊時對上海公共租界錫克教巡捕俗稱,當時香港的對應稱呼是摩羅差。其衍生為指向印度印度人的「印度阿三」、「阿三」或「三哥」等詞語仍然是比較流行的網路用語。「紅頭」的來源是因為當時的印度巡捕以錫克教徒為多,通常佩戴紅色頭巾;阿三的起源說法則不一,說法之一是,英國體系警察的稱呼阿Sir的轉音;而另一種說法是,舊時上海的印度巡捕對英國長官經常回答「Yes, I see.」(是的,明白。),而「I see」與上海話的「阿三」諧音。

 

說起中國人稱印度人為「阿三」,知道印度人是如何稱中國人的嗎?https://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MfpOe6T/amp

那麼,你知道印度是怎麼稱呼國人的嗎?說出來大家可能要憤怒了,你絕對想不到這個稱謂竟然是「小雞兒」,印度在100多年來,一直使用這個稱謂來稱呼國人,這種稱謂可是比「阿三」來源還要早,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當年販賣到我們內地的鴉片,就是當時印度由英國人掌控的東印度公司生產的,印度許多土邦邦主聽說鴉片賣到中國很賺錢,就鼓勵臣民種鴉片的原材料罌粟,然後提煉鴉片交給東印度公司運到中國。可以說印度大地的土地主們在這一百年內也沒少賺我們國人的血汗錢,鴉片戰爭爆發后,由於英國早就用東印度公司控制了印度,所以英過軍隊中包含著大量的印度士兵,這些士兵藉助於英軍的先進裝備,在對滿清的戰爭中一次次獲勝,在加上印度士兵普遍比滿清士兵高,印度騎兵的坐騎英國純種馬高大威猛,而反觀清軍這邊蒙古馬早已沒有祖先的威猛,退化的特別矮小,看到英國純種馬還會害怕,所以印度人給滿清軍隊起了個外號,就是撲棱著小翅膀四處奔逃的「小雞仔兒」並且伴隨著一批批的英租界印度士兵的替換在印度國內廣泛傳播。

 

是不是印度人對中國人的歧視?日本和韓國對外國人的歧視不太了解,今天正好看見多維的一篇文章,轉貼在下面。所以亞洲人的歧視還是存在的,這不僅僅在中國人當中存在,在別的亞裔中同樣存在,耶魯大學的學生並沒有搞錯。


長年缺席的種族話語:日韓何以響應美國示威

5月25日美國發生警察跪壓黑人至死事件,由此引爆了1968年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遇刺后最大規模示威。這股示威潮不僅蔓延全美各城,也向世界各地延燒,如今英、法、德、西班牙等地,紛紛湧現反種族歧視的抗議人群,並爆發了數量不等的警民衝突。這股憤怒背後既有種族與階級的結構問題,也暗含長期隔離的空虛,以及疫后失業的焦慮。

然而在東亞的日韓兩國,當人們走上街頭、舉起「 Black Lives Matter」的標語時,結果反是引發外界狐疑。原因一來是在大眾印象中,日韓長年都是單一民族的國家;二來是即便這兩國皆有外來有色人口與移民,也鮮少聽聞媒體報導歧視與種族衝突的相關新聞。

然而,在這般司空見慣的視角后,其實暗藏兩國社會特有的排外情緒;且正因兩國的媒體、社會多年對此鮮有討論,才導致街頭意外成了檢討平台。

隱形的日式種族階級

日本文化遺產豐富、交通便利,人力服務更是周到不已,故能吸引不少觀光客與短期居留人口。但對於長期移居日本的外國人而言,此處與其說是個有禮社會,不如說是階級森嚴、人際之間井然有序的規矩之地。

在日本社會,隱形的種族階級長年橫亘,頂層首先是日本長者,接著依男人、女人與小孩遞減,進而排序至歐美白種人,再是亞洲人,最後才輪到其他國家的人種,例如黑人與阿拉伯人等。

上述階級常以字裡行間的方式,在生活的各角落浮現。例如針對外國人,日語中有兩種表述形式,一是「 外人」(Gaijin),暗含「 非我族類」的歧視與排斥感;另一形式為「 外國人」(Gaikokujin),雖較為正式與禮貌,但絕大多數日本人都使用前一種。

此外在二戰剛結束時,日本流行「 三國人」(Sangokujin)的語彙,將台灣、韓國、朝鮮人與「 高犯罪率」劃上等號。此一種族歧視用語在經濟起飛的年代便少再使用,但經濟泡沫后又捲土重來。2000年,時任東京都知事的石原慎太郎甚至在演講中公開使用此詞,主張來自外國的非法移民將是日本的重大威脅。

而在制度上,當今日本法律並未明訂禁止種族與國籍歧視,故不僅政治人物偶有排外發言,就連日本房東拒租外國人、政府機構婉拒外國求職者的案例也是層出不窮;甚至在教育場域中,日本人校方也可以學校無力教導、教師負擔過重等理由拒收外籍生,導致如今約有2萬名在日外籍學生無法受教育,其中絕大多數是日裔巴西人的後代。上述現象皆在無形中提高了外國人長居日本的生活門坎。

此外日本的排外情結甚至波及在血統與國籍上「 不夠純粹」的日本人。例如在日本出生成長、以日文為母語的跨國混血兒,即便身上一半流有日本血統,也只說日語,仍會被當作「 日漂」,也就是所謂在日漂泊者;201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日本社會立刻浮現「 英國搶了村上春樹寶座」的情緒,絕大多數日本媒體對石黑的描述都是「 出身長崎的日裔英國人」,而非「 出身日本的作家」。

而此次日本的街頭示威,除有對美國反種族歧視的響應外,也與近日爆發的警方針對庫爾德人執法事件有關。5月22日,一名日本警察在東京盤查庫爾德人時,因對方拒絕讓其搜查車內,遂遭警方壓制在地,接著被踢擊腿部與勒頸。事發經過遭路人攝影後放上社群媒體,引發不少在日外國人心有戚戚的憤怒,畢竟不論膚色,外國人遭日本警察盤查、不當執法的頻率普遍高於本國人。

然而,儘管心懷不滿,這仍非日本社會關注的主流議題,因此只聚集了幾百來人,成員也多是在日外國人與本土青年。種族話語的長年闕如,導致相關憤怒必須攀爬全球示威框架而生,到頭來卻也不過是曇花一現的街頭激情,難撼整體文化與制度結構。

「身土不二」的韓式種族主義

而在日本一旁的韓國,也存在類似的社會憤怒與困境。

韓國的認同特殊之處在於,其近代史主體有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拒斥日本入侵的基礎上,即以抗日的熱血澆灌共同體的根苗,由此開啟大韓民族的話語建構。二戰結束后,韓國的民族國家進程逐漸深化,在發展本土產業與建構國族的過程中,政府與財閥帶頭標舉「身土不二」的概念,成為近代韓國的排外基礎。

所謂「身土不二」,最早出自古代醫書《東醫寶鑒》,意指身體健康與土地無法兩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然而此一用語在受到商業與政治力收編后,逐漸成為民族與愛國情緒的表意語彙,衍伸出「身體與國土必須一統」的含意,換句話說,那些流動於韓國的外國人、進口商品,既是「來自異國之身」,自也就難與出自韓國本土的人與商品相提並論。

在商業場域上,多數韓國人偏愛國貨與國產食品,三星、現代與LG因此得以在國內市場站腳跟,進而遠征海外;比起相對便宜的美澳進口牛肉,昂貴的韓牛更受國人青睞,即便是傳自外界的炸雞,韓國人也偏愛在本土炸雞店購買;生鮮超市中,也是進口蔬果必須讓位本土農產品。長年以來,韓國商店貨物受韓企壟斷,沃爾瑪、家樂福等世界型連鎖店在韓國舉步維艱。

而在人際交往上,韓國社會也涌動著排外的暗流。1949年國共交替的慌亂下,不少中國人逃往韓國避難,卻在當地遭遇嚴重歧視,不僅求職困難,也被阻絕於社交圈外。因此不少人只能待至兩岸政局平穩后,再尋回返機會,雖說用的身分已是「韓國華僑」,子女也多以韓語為第一母語,但在當地居民眼中,這些人永遠貼著「中國難民」的標籤。

此外,即便朝鮮與韓國皆宣稱要實現民族一統,但脫北者在韓國遭遇的歧視,其實並不亞於外國人。長年分隔導致雙方口音、用語出現諸多差異,許多脫北者因而在韓國社會格格不入,甚至發生獨居餓死多天無人聞問的事件。

直至今日,外來人口仍難以融入韓國社會,國家長年標舉單一民族的結果,便是導致了其他種族的失語。例如面對此次全美騷亂,韓國媒體多將報導聚焦在美國韓裔、韓企的損失上,而無多加探討引發暴動的根本原因。為此上街的人群雖有為黑人爭權的意識,卻也只是社會的邊緣一小角。

日韓的排外氛圍與種族歧視,有其特殊的社會文化背景,且長期缺乏本土反省。此次受美國議題觸動,引發街頭示威,雖難改長遠結構,卻不失為噤聲多年的驚天一鳴。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人間的盒子 2020-6-11 11:26
都是按自己想要的去理解,怎麼說都有怎麼說的理。
回復 wcat 2020-6-11 20:34
人間的盒子: 都是按自己想要的去理解,怎麼說都有怎麼說的理。
川粉一般都不會思考
回復 人間的盒子 2020-6-12 06:50
wcat: 川粉一般都不會思考
他們胡亂說被揭穿臉都不紅的。
回復 wcat 2020-6-12 10:14
人間的盒子: 他們胡亂說被揭穿臉都不紅的。
川普哪一天不撒謊?那一天太陽肯定是從西邊出來的。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1 21:2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