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挽著張愛玲的手看民國

作者:文取心  於 2010-7-10 09:2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詩詞書畫|已有15評論

關鍵詞:

挽著張愛玲的手看民國

 

   讀張愛玲的散文

 

 

認識張愛玲也就是十來年的事,之前只知道魯迅巴金茅盾郭沫若老舍,魯迅早逝,一張虎皮被人扯去拉了大旗。巴金命長,被供養起來活了百歲,位極尊崇,在五十年內卻什麼也沒寫出來。茅盾,照我看來是屬於不會寫字的,他的那部『子夜』,現在看起來極為拙劣,破棉絮一般。還好意思設立了個『茅盾文學獎』,建議大可改名為『破棉絮文學獎』。郭沫若,還是別提的好,他那些馬屁文字把以前或許有的一點好處全抹去了。老舍,本是不可多得的一代戲劇家,『茶館』和『駱駝祥子』直至今日還有些看頭,可惜命運多舛,在未名湖裡了卻殘生,令人扼腕。

 

不知怎的,他們的文字造成了我們這一代讀者對『民國』的偏差,民國在他們筆下一片凄風苦雨,或是吃人血饅頭,或是買賣婚姻,或是你死我活。一段歷時三十八年的歷史,被寫得一無是處,就如一個被敲打得嘡嘡響的空鐵罐,民國的人心人性,風光習俗,天寶物華,都被一筆抹殺。現在看來,不免有文學被政治操縱的嫌疑,雖然魯迅同情底層民眾,也以眼光犀利出名,他還是沒看清所有統治者的本性如出一轍,政權更迭一點也沒有改變事情的本質,壓迫始終存在,人性的伸張更為艱難。左翼文學當年賣儘力氣搖旗吶喊,最終還是被當槍使了,我一直在想,魯迅如果活得久一點,他是不是會緬懷被他唾罵的那個民國時代呢?

 

沒人否認,民國是個亂世,軍閥混戰北伐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可憐三十八年間沒一天太平。亂世中最沒用的也許算是寫文章的筆杆子,既肩不起槍打一隅江山,也挑不起擔發一筆國難財,就是逃難,長衫也肯定跑不過裹腿。在鄉下邊城小客棧里餓了肚子捉空寫出來的文字不免怨氣十足,一有怨氣就失去了清明的眼光,看不見油菜花在田野里開放,空氣清香,寺廟寧靜安詳,看不見女人身上旗袍綢緞的閃光,也看不見十六歲的黃毛丫頭漸漸長成一個秀美的少女,時代的戾氣混雜在字行中,戾氣一多文章就不經耐讀。縱觀民國文學,既無唐代詩歌的輝煌明亮,宋代詞闕的精緻婉約,也無明清小品的玲瓏剔透,一定要排排隊的話,小說還算有幾分可看,一部分是借了白話運動的光,還有一部分是亂世本身就出故事。

 

文人是時代的一面鏡子,如果這枚鏡子被蒙塵,鏡中形象不免被扭曲。文學又如食肆,如果是獨此一家,盛到你碗里是什麼吃什麼,豬頭肉豬尾巴都是美味,殊不知人間還有八大菜系滿漢全席。左翼文學的打打殺殺反映的只是民國面面觀的一部分,民國,正因為不統一,所以各家言路得以開通,不用看人臉色。正因為時局多變無所適從,所以老百姓索性還是按了本性過日子。雖然山河殘破,和風細雨的時刻還是有的,一般人家的日子還是過得細細緻致的,空襲中炮火下的市井民俗還是原汁原味的,人的心態也並沒有因為亂世而偏差和絮亂。左翼也寫民眾生活,但更多是為鬥爭哲學作鋪墊。要他們寫些實在而具體的生活竟然不會了。法國作家加繆說;要了解一個時代,最直接也最準確的方法是觀察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怎麼生活,怎麼戀愛,怎麼死亡。那幾位身著長衫,面孔鐵板的先生們在這方面行文稍顯粗糙。況且,當時單憑他們幾個也操持不了全民的閱讀胃口,天天吃鹽爆鐵蠶豆火氣也太大。人有時還是需要鴛鴦蝴蝶一下,你儂我儂地過家常日子,一個種族大致就是如此延續下去的,再仔細看看文學史也是如此寫成的。大抵男人長於抽象思維,鄙視市井八卦,對政治戰事階級鬥爭更感興趣,而女人,日常生活貼得更近,更感受其中的詩意和情致。寫出文章來臨水照花,蕭紅冰心林徽因蘇青凌叔華陸小曼各領風騷,當然,誰忘得了張愛玲?

 

就算那個逼窄的民國時代,文人作家也多如過江之鯽,小報雜誌連篇累贅地提供小市民們精神糧食,有一本雜誌竟然提出『禮拜六可以不軋姘頭,但不能不看雜誌』。可是大浪淘沙,短短几十年一過,耳熟能詳的還有幾個?就算數得出一二,但又有誰能像張愛玲那樣為我們奏一曲戰亂時期的急弦繁管,繪一幅民國時期的長卷『清明上河圖』?

 

張愛玲筆下除了男女糾纏,風流生死,時代變遷之外,還有大量市井生活,居家度日,針頭線腦,連那個年代的氣味都不放過,你看她怎麼寫上海的早晨;

 

寒天清早,人行道上常有人蹲著生小火爐,煽出滾滾的白煙。我喜歡在那個煙里走過。煤炭汽車行門前也有同樣的香而暖嗆人的煙霧。多數人不喜歡燃燒的氣味——燒焦的炭與火柴,牛奶,布質——但直截地稱它為『煤臭』,『布毛臭』總未免武斷一點。

 

還有;別人不喜歡的有許多氣味我都喜歡,霧的輕微的黴氣,雨打濕的灰塵,蔥蒜,廉價的香水。像汽油,有人聞見了要頭暈,我卻特意要坐在汽車夫旁邊,或是走到汽車後面,等它開動的時候,『布布布』地放。每年用汽油擦洗衣服,滿房都是那清剛明亮的氣息;我母親從來不要我幫忙,因為我故意把手腳放慢了,盡著汽油大量揮發。

 

牛奶燒糊了,火柴燒黑了,那焦香我聞了就覺得餓。油漆的氣味,因為是嶄嶄新,所以是積極奮發的,彷彿在新房子里過新年,清冷,乾淨,興旺。火腿與鹹肉花生油擱得日子久了,變了味,有一種『油哈』氣,那個我也喜歡,使油更油得厲害,爛熟,豐盈,如古時候的『米爛陳倉』。香港打仗的時候我們吃的菜都是椰子油燒的,由強烈的肥皂味,起初吃不慣要嘔,後來發覺肥皂也有一種寒香。戰爭期間沒有牙膏,用洗衣服的粗肥皂擦牙齒我也不在意。

 

好一段妙文,讀者從看不見摸不著的氣味後面看見了一個活靈活現民國時的上海,因為地方小,大部分人家舍灶頭而用煤爐子,煤球和炭是主要的燃料來源。汽油發動機還沒有普及,在街上行駛的還有燒煤炭的汽車。而作為一個已成雛形的大城市,西風東漸,市民已經養成喝牛奶的習慣,但市面上賣的牛奶消毒沒過關,加上上海人的胃弱,牛奶必須煮開了才能喝。煙紙店裡大概有小瓶的汽油出售的,用來加打火機的油或被女人用來洗衣服上難去除的污跡。肥皂的質量則不怎麼樣,摻入了各種雜牌油脂,要用慣了才感到有些香味,而且還是『寒香』。那段關於火腿鹹肉的描敘如感同身受,說的是雖在戰爭年代,老百姓還藏有一些應急的食品,不會腐壞的火腿鹹肉大概家家都收藏一些,吊在房檐下或樓梯轉角處,但上海天氣潮濕,水汽進入肉類的表層,把內含的油脂逼了出來,形成一種既不是香,也不到臭的『油哈氣』。這是不能抱怨的,非常時期有口飯吃,還有腌制肉食點綴餐桌,真正可算是『米爛陳倉』了,應該感謝老天了。

 

這種細膩的筆調是長衫先生們沒有的,或是不屑為之的,他們太專註於鬥爭和論戰,心浮氣躁了日子當然過得粗率,像隔縫中施展不開手腳。下筆匆匆,因此也少了些從容之氣,當時還不覺得,過些時日就顯現出來。

 

張愛玲是怎樣對待隔縫中的日子的呢,她說;我懂得怎麼看『七月巧雲』,聽蘇格蘭兵吹bagpipe,享受微風中的藤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出手摘樹巔的綠葉。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愉。

太棒了!從容和喜氣一樣,你要有淡定的心態把它發掘出來的,就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也有一種天真爛漫。國破山河碎,當然弱女子們也是要同仇敵氣的,但一天到晚繃緊了神經是沒法活下去的。生活是種藝術,並不僅僅限在畫畫寫書唱歌跳舞,更顯現在一張笨拙但喜氣洋洋的大紅剪紙貼在陋室里,在破鍋殘碗之間擺上一盆碧綠的水仙,吃著菜根五穀而覺得滿口清香的,聽著一段憂鬱纏綿的京戲而物我兩忘,滿眼見到都是圖畫的,不管過什麼樣的日子都能隨口哼小調的。或用張愛玲自己的話來說;雖然是在寒窯,但日子過得仍如寶石的川流,有不絕的愜意。

 

有幾人能說這樣的話?那是怎樣的一種淡定與從容!

 

從容了,才能細細品味生活中微不足道的趣味和魅力;從菜場回來的一個女傭,菜籃里一團銀白的粉絲,像個蓬頭老婦人的髻。又有個女人很滿意地端端正正捧著個朱漆盤子,裡面聳立著一堆壽麵,巧妙地有層次地招疊懸掛;頂上的一撮子面用個桃紅小紙條一束,如同小女孩頭上扎的紅線把根。淡米色的頭髮披垂下來,一莖一莖粗得像小蛇。

報刊上談吃的文字很多,也從來不嫌多。中國人好吃,我覺得是值得驕傲的,因為是一種最基本的生活藝術。

民以食為天,但看大餅油條的精緻,就知道『食』不光是填飽肚子就算了。燒餅是唐朝自西域傳入,但是南宋才有油條,因為當時對奸相秦檜的民憤,叫『油炸檜』至少江南還有這名稱。我進的學校,宿舍里走私販賣點心與花生米的老女傭叫油條『油炸檜』,我還以為是『油炸鬼』,滬語『檜』讀作『鬼』。大餅油條同吃,由於甜咸與質地厚韌脆薄的對照,與光吃燒餅的味道大不相同,這是中國人自己發明的。有人把油條塞在燒餅里吃,但油條壓扁了又稍差,因為它裡面的空氣也是不可少的成分之一。

第一次看見大張的紫菜,打開來約有三尺見方,一幅脆薄細緻的深紫色的紙,有點發亮,像大波紋暗花的絲綢,微有摺痕,我驚喜得叫出聲來,覺得是中國人的傑作之一。

 

這麼平民的生活被張大小姐看出如此詩意,只怕是那些老古板也要皺了眉頭哂然一笑了吧。中國人生命力的強韌,並非只體現在抵禦外侮和階級鬥爭,更多的是民眾間柔軟新鮮的心態,對過日子的熱情,再平常的事物也會看出好的來。其實,這是真正的生命審美,來自民間的,貼身的,綿綿不息的。

 

張愛玲又道;對生命的來龍去脈毫不感到興趣的中國人,即使感到興趣也不大敢朝這上面想。思想常常漂流到人性的範圍之外是危險的,邪魔鬼怪可以乘隙而入,總是不去招惹它的好。中國人集中注意力在他們眼前熱鬧明白的,紅燈照里的人生小小的一部。在這範圍內,中國的宗教是有效的;在那之外,只有不確定的,無所不在的悲哀。

你能相信這段話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女人寫出來的嘛?

 

中國自始至終是個狹隘的社會,當權者不容許百姓有與其不同的觀點,家裡的大老爺不容許妻兒有自己想法,文化圈不容許某個作家有獨立特行的思想和文風。當年左翼文化人士對張愛玲的文字一直持批判態度;民眾在抗日,你卻在寫些男女情事,風花雪月?當然張愛玲是不會為這些人所動,文章自然天成。但一俟政權易幟就不會有好果子吃了,所以張愛玲在很長一個時期在大陸文壇是無人知曉,那是個把草坪鏟了灌上水泥,把鮮花折了種上莊稼的年代,一個天才在這種社會裡,不是被迫自殺,就是出走。張愛玲雖然是寫言情小說的,在對時局的把握和預測卻比那些左翼文化人士看得更准,她很久之前就說: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毀壞中,還有更大的毀壞要來。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論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何等毒辣透徹的眼光?梁園雖好,並非久留之地。她的出走也是自然的。當一艘船在沉沒之際,個人是沒法抗拒的,只能抱了塊船板逃出生天。在今天回顧,從建國直至文革,當年搖旗吶喊的左翼文人幾乎沒一個是好下場的。

 

這是一個冷峻的女人,天資卓絕而俯瞰人世,冰雪聰明而拒人千里,她是沒有必要跟人周旋,要說的,已經全在小說文章里說盡了,故事後面文字行間迷障重重,綠窗燈殞紅塵已逝凄清無語。懂得不懂得是你自家的事,跟她無關。文人大抵是寂寞的,言到深處知者寥寥,古來如此。雖然是民國,雖然已開了新派風氣,但月中嫦娥還是只能顧影自憐,高處不勝寒。

 

她身後總有一個影子,避不開的胡蘭成,多少人仰慕她的才華橫溢,俱受冷面相對。偏偏是這個薄情寡義的小男人,最懂得她。『懂得』這兩字來得不易,無關身家地位,也不涉相貌年齡。只因為眼光思維相同,只因為察覺感悟相同,還有才華和文氣也得相當,這才有了『懂得』,人世間萬千生靈,只有那麼一個人跟你修得同船而渡。因此有了『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有了『從塵埃里開出花來』,進一步就是『歲月靜好,現世安穩』,但是歲月只靜好了一瞬間,現世,因身處亂世,更不可能是安穩的。

 

如一顆流星掠過,短暫地照亮了被蒙蔽的民國時代。使我們看到活潑潑的平民生活,那種生活在苦難中也是昂揚的,自在的,至少有一種內心希求的安穩。那就很了不得了,其實托爾斯泰那句話應該反過來說;每個時代都有一樣的不幸,而每個時代各有各的幸福。張愛玲的生花之筆,使我們領略了一個原色的,柔軟的,未經意識形態污染而活色生香的民國。我們看見的老百姓並非被洗過腦的政治動物,也不是千人一面的身心枯槁者,六十年來這種面孔在文壇上比比皆是。和這種殭屍化的人物一比,就是張愛玲筆下反面人物也顯得真實可愛了,至少不惺惺作態,不抑制自己的人性,無論是好是壞。人世本是個萬花筒式的大舞台,每個人都是其中的一個角色,或規矩或恣意,盡了情表演就是,總有一天大幕會落下,回到後台卸了裝,發現我們其實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凡人。

 

民國有了張愛玲,也就有了溫潤婉約的光彩。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5 個評論)

回復 8288 2010-7-10 10:20
贊!
回復 yulinw 2010-7-10 11:52
好文,可見哪時哪會兒也是缺不了小資調調的~~
回復 tanghan 2010-7-10 11:53
文學是一種小資,高官達人和泥腿子都寫不出什麼象樣的作品。當然,文學也常常被戰士拿來刷標語,初看熱血沸騰,可惜不能持久,總被另一串標語覆蓋。
回復 卿心 2010-7-10 15:37
欣賞~~
回復 wazhh 2010-7-10 17:48
張愛玲的環境而已,不能代表整個的民國環境的。
所以,魯迅、茅盾、老舍、巴金、郭沫若,還有更多的其他的人的文章,結合起來,或許更多地反映了民國的環境吧。
對與不對的,您見笑啦。
回復 四合院的閑人 2010-7-10 22:08
張愛玲的小資無法推動社會。
不過,有的俺也喜歡。
回復 茉莉清茶Jasmine 2010-7-10 23:58
我喜歡張愛玲,張愛玲的一生其實蠻可憐的,遠沒有她的小說那麼精彩紛呈。
回復 文取心 2010-7-11 01:47
四合院的閑人: 張愛玲的小資無法推動社會。
不過,有的俺也喜歡。
小資任何時候都不能推動社會,但小資是整個社會中最敏感的神經。
回復 文取心 2010-7-11 01:50
wazhh: 張愛玲的環境而已,不能代表整個的民國環境的。
所以,魯迅、茅盾、老舍、巴金、郭沫若,還有更多的其他的人的文章,結合起來,或許更多地反映了民國的環境吧。
文學和歷史一樣,要過幾十年再看。
回復 小豬的媽媽 2010-7-11 02:18
為什麼要推動社會呢? 幾千年前老子小國寡民,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生活不是很好嗎? 魯迅和張愛玲的小說都是極品.
回復 陳營 2010-7-11 03:03
樓上wazhh所言「張愛玲的環境而已,不能代表整個的民國環境的。
所以,魯迅、茅盾、老舍、巴金、郭沫若,還有更多的其他的人的文章,結合起來,或許更多地反映了民國的環境吧。」很對的說。至少「一花獨放不是春」大家都是有共識的,樓主對張愛玲作品情有獨鍾也是見仁見智啊,樓主文筆粉好的說。
回復 丹奇 2010-7-11 03:09
文取心就是文曲星下凡了,如此文筆,令人佩服!
回復 四合院的閑人 2010-7-11 06:55
文取心: 小資任何時候都不能推動社會,但小資是整個社會中最敏感的神經。
所以無法和魯迅等大師比較,呵呵
回復 美國魯漢 2010-7-11 07:29
喜歡張愛玲的文筆也喜歡LZ的文筆。
但在我的腦海里,張愛玲始終是一個文筆優雅幽怨細膩委婉的內心可憐的大腕小資,可以稱她是民國大地上曾經有過的的一朵奇葩,卻不曾認為她有過一顆流星般的璀璨去照亮過民國的天空。
回復 lzh112 2010-7-18 09:57
文學是社會現實的反應。張愛玲的文字大部分都是上海及附近的周邊地區的所聽所見。遙遠的北方發生的事情她沒經歷過。所以她的文字只是部分反映了民國時代吧。樓主對她是很偏愛的說。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6 22: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