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域文化的不同,上海的弄堂與北方人的衚衕有所異同。弄堂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它是由連排的石庫門建築所構成的,是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徵。
街面房子也同樣有這些故事。
上海西區的公寓弄堂是嚴加防範的,住居雑亂,房間卻是成套的,一扇門關死,雞犬聲不相聞的。這種老死不相見是歐美風的,保護的是做人的自由,其實是 「 野人頭 」,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誰也攔不住的。
上海東區的新式里弄是放下架子的,門是鏤空雕花的矮鐵門,樓上有探身的窗還不夠,還要做出站腳的陽台,為的是好看街市的風景。院里的夾竹桃伸出牆外來,鎖不住的春色的樣子。但骨子裡頭卻還是防範的,後門的鎖是外國造的彈簧鎖,底樓的窗是有鐵柵欄的,矮鐵門上有著尖銳的角,天井是圍在房中央,一副進得來出不去的樣子。
只有棚戶的雜弄堂倒是全面敞開的樣子,油毛氈的屋頂是漏雨的,板壁牆是不遮風的,門窗是關不嚴的。這種弄堂的房屋看上去擠擠挨挨,如豆的一點一點,一鍋粥似的。像是大河一般有著無數的支流,又像是大樹一樣,枝枝杈杈數也數不清。它們阡陌縱橫,是一張大網。表面上是袒露的,實際上卻神秘莫測,有著曲折的內心。
弄堂產生了浪漫史和悲喜劇,然這種情景今不復在 ・・・
本篇的之一出來后,好多網友與筆者分享了美麗的記憶。
「 這好像都是些比較新的現代化弄堂吧,比較酷。 以前去閘北區看過,那裡的弄堂比這箇舊多了。 就連黃浦區也有很多比這舊很多的弄堂。老弄堂有另一番風味。 不過俺還是喜歡新的弄堂・・・ 」
「 真的是親切老家,我家就在康平路高安路,你的照片我是閉著眼都能來回走。可很久沒有回去看看,很是想念老家,老鄰居 ・・・ 」
「 我小時候也在弄堂里長大,在那裡伴洋嬤嬤,滾鐵圈,打彈子,頂橄欖核,抽刮片,抽賤骨頭,放風箏,打籃球,和鬥蟋蟀,那無憂無慮的美好童年,養成了上海人弄堂里獨特的文化,鐵門之內,都是我們小孩們的世界,放了學一直玩天快黑了,才聽到各自孩子的家長,叫孩子回家吃飯。你的照片引起了我美好的童年回憶 ・・・ 」
「 還有女小人跳橡皮筋,繩子套磚頭,過年放炮仗,斗田雞,飛紙飛機,跳方格。俱往矣 ・・・ 」
「 石庫門的房子有分天井,客堂間,前廂房,中廂房還有后廂房。還漏了一個灶辟間。那時大家晚上一起做飯。通常都是外婆級的人,大家還相互比比晚上做什麼好吃的 ・・・ 」
我無語了

感激油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