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一次旅遊,斷斷續續寫到了七月,總算粗略捋過一遍。此次也是因為女兒醫學院畢業了,在進入緊張的住院醫培訓之前,有個長一些的假期,帶她回去休息一下,順便進行一次愛國主義教育。
也許我的心胸不夠寬宏,沒有國際主義的視野,沒有世界大同的前瞻,我總覺得,無論國籍如何,改變不了的是祖籍。我對中國這塊土地上的先哲,聖賢,和數千年一以貫之的恢宏文化,滿懷崇仰欽敬。儘管中國歷代社會都有不盡人意之處,可是,讓我做無數次的選擇,我還是慶幸自己生為一個中國人。因此,也希望我的孩子,以她的祖籍是中國而自豪。
近三十年來,我們遍游美國的東部和中部,美國的山很多樹,水非常清,但是,無論走到哪裡,就是感覺不到那種「靈氣」。所謂地靈人傑,在這裡沒有感受。山勢雄而不偉,水流清而不悅,山是死的,水是死的,草木無韻,花朵不香。令人不能不懷念故土山河,那一脈精靈神韻,曲水流觴。
中國的山水是有神的,有靈的。那是無數古代大德、高僧、哲人、聖賢的思想和智慧,留下的光暈。正如南懷瑾大師所言,自從佛教東移,馬祖道一和他的徒弟百丈懷海禪師,在中國首創僧侶修行的叢林制度,為在中土延續佛教香火,開創了新的生機。無數的深山繚繞著寺院的鐘磬之音,在僧侶們朗朗讀經、靜靜修行的意念中,山神土地草木苗稼,俱生善念,共修德馨。南師說:「一個文化悠久的的國家,歷史剩遺在山川名勝的背景,已足以表示整個文化的光輝,何況它的精神,還是永遠長存宇宙,正在不斷的繼往開來呢!僅以叢林創建的制度來說, 它給全國的山光水色,已經增加了不少詩情畫意,表現出中國文化的風格,唐代詩人杜牧有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面對現代人的無知與破壞,南師更是痛心疾首: 「緬懷先哲,追思兩三千年留傳至今的事物,豈能不令人痛恨這些一知半解、盲目蔑視中國文化的人們!須知一個根深蒂固的文化,建設起來,是經過多少時間,和多少哲人的心血所完成。要想改變,以適應世界的趨勢而爭取生存,那也要學而有術,謀定而後動,豈是淺薄狂妄、輕舉妄動所能做到的!」
長江三峽古道無蹤,湘西鳳凰,西塘周庄, 在我們此行路上,見證了商業化的旅遊政策,人與人之間只有錢鈔的交換,沒有任何善意的往來和民風文化的交流,人情冷漠,爾虞我詐,常言:窮山惡水出刁民,當地政府過於短視,為了眼前可見的商業利益,毀掉了古樸的民俗民風,從那裡走過,就像被攔路搶劫了一把,留不下任何舊地重遊的念想。這也是我們對南京、杭州等地的民情友善印象深刻的緣故。
令人擔心的是,在現代化的建設與破壞中,我們的後代,終將失去最後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