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家天下的制度溯源 馬力
一、中國古代的家天下制度
根據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說到中國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度與歐洲的區別時,首要的一點就是西周的分封制是同血緣關係和宗法制度聯繫在一起的,西歐中世紀的封建制則否。這一制度具有以下的諸多特徵:西周的分封制是自上而下建立起來的一體化的等級制度,君主對諸侯的封賞或諸侯對士大夫的封賞是以維護天子或皇家的利益為條件的。而西歐中世紀的封建制度則是從國王到領主各個等級獨立自主的契約制度。其契約是為了保護簽字雙方的利益,而不一定與國家利益有關。因此歐洲封建體系缺乏自上而下的貫通性和統一性。「封臣的封臣不是封臣」,此之謂也。
自秦以後中國不再實行分封制而是改成了所謂的郡縣制。這種新制度不是今天所見的非世襲的官僚制度,而依然是君主世襲的宗法制度。所以無論說是郡縣制還是中央集權制都沒有點出這一世襲制度的本質,而且容易與今天非世襲的行政制度相混淆而引起誤解。所以我還是稱其為封建制(見中國農業社會的制度變遷——分封制到封建制)。這裡的封建制一詞具有雙重的涵義:封區建政和封賞建約。一個封字強調了皇帝凌駕於一切之上的權力。在封建時代整個國家都是皇家的。家法就是國法,由皇帝說了算。皇帝依然可以封賞宗室親屬,只不過所封的可以是土地,官職或特權等,而不再是獨立操作的國。這樣的封建制更接近於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制,都具有封賞建約的特徵。由於天下是皇家的,皇帝依據科舉考試封臣郡縣官員,也被視為是一種封賞,為要官員履行為皇家服務的義務。因此本文將進一步把中國古代的分封制和封建制都看成是一種家天下的制度,並討論其形成的原因。使用的是已知的史料,只是加以邏輯上的分析。很多觀點是新提出的,希望引起大家的討論。
二、家天下傳統的文化來源
1、非人格化的薩滿圖騰
中國古代農業社會從分封制到封建制的變化圍繞著一個核心價值觀,就是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法觀念。這個觀念是怎樣形成的呢?這個問題很有意義卻沒有多少人注意到。本文將提供一個視角開個頭,冀盼能夠拋磚引玉。
在上古時期,華夏民族與世界許多地方一樣信奉薩滿教。有說薩滿一詞來自通古斯語,意為掌握了神秘知識,能進入人神狀態的人;由於會預言治病、與靈異世界溝通,因此也常被稱為巫師。在人類社會的早期缺乏文字和社群組織,薩滿教不像是今天的宗教,而更像是一種迷信。但它有口口相傳的完整教義,法術,和儀式等。上層社會用它來作為朝拜,祭祖,獻祭,占卜和詛咒等通靈的依據和儀式,因此薩滿教也被稱為巫教巫術。據說楚辭最早就是巫教祭禮時所唱的禱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字的出現,原始的巫術被周代之後的禮儀所取代,並注入了更多積極的內容。後來的道教及其道術如茅山道術,也可能與薩滿教有某種承傳關係。
薩滿教的主要內容是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也崇拜抽象的玄念如萬物的起源。這反映了人類認識世界的早期狀態。動物圖騰的崇拜忽視了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沒有像西方多神教那樣發展出人格化的神,有智慧,勇氣和愛情等人的精神屬性。這影響了人們的人格需求和最早的兩性關係。大多數哺乳動物為一夫多妻制。人類學認為人類原本也是一夫多妻制的,只有少數文明,如西歐,演變出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原因在後文討論)。因此在薩滿教的原始崇拜中,人的兩性關係被看成是有如動物般的繁衍需求和生存需求,而無視精神上的愛情需求。這使女性成為了生育工具,卻不顧女性的羞恥感,嫉妒心和對愛的渴望,無論是愛還是被愛。即便這種多妻制有違愛情和人倫,卻能依靠動物的本能存續下來。當華夏進入高度文明的社會後,多妻制的傳統產生了帝王的後宮制度。
2、從性崇拜到性奴役
人類在母系社會時期普遍存在著性崇拜或生殖崇拜,膜拜生殖器官和生殖行為等。中國廣袤的平原存在過母系社會是可能的。在南方的少數民族地區還曾發現過母系社會的殘餘。由於性創造了生命,性崇拜合情合理,並成為原始宗教中的一個圖騰。不僅考古發現可以證明這一點,在現代文明中也可以找到性崇拜的遺迹。隨著文明的發展,最初的生育崇拜和性器崇拜發展到女性崇拜。比如在多神教中有女神和愛神。在中國的神話故事中有女媧補天和造人的傳說。而在民間有王母娘娘等人物。當母系社會變成父系社會後,男性生殖器取代了女性生殖器成為性崇拜的偶象。女性跌落神壇后逐漸成了被男性奴役的對象。之後出現的薩滿教所崇拜的祖先都是男性。
在男權社會中,男女處在不同的地位受到不同的教養。作為生殖工具的女性沒有受教育的條件和權利,與社會文明產生隔離。不同的社會處境使男女間缺乏共同的興趣和語言。兩性關係成了生育或生理關係,而不是感情關係。為了生存女性還會被迫出賣身體伺奉男性,成為農業社會中最早的商品之一。男性的權勢越大,奴役女性的權利也就越大。其典型就是各朝皇帝的後宮制度。據《禮記》記載,周天子的後宮自王后以下有三位夫人、九位嬪、二十七位世婦、八十一位御妻。一共一百二十一位女人可算為妻妾。很讓人懷疑天子能不能一一叫出她們的姓名。天子每晚可以有九位妻妾同時伺寢,但這並不會提高女方的受孕機會。這種蹂躪女性的行為卻被叫作寵幸,被寵幸的女子第二天一早還要給皇帝跪拜謝恩,感到無比榮幸。中國古代的多妻制和後宮文化對維護封建帝國的統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這還會在後面討論。
3、性至上文化的屏蔽效應
注重生育不注重精神的兩性關係在官府和民間產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性文化和性文學。春秋戰國時受薩滿教影響的巫學仍然很盛行,尤其在湖南一帶。著名文人宋玉在《高唐賦》中寫到楚王與巫山神女的一夜之歡,不過是一個有性無情的故事。「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願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 。屈原在《九歌.少司命》中唱道:「夕宿兮帝郊,君誰須兮雲之際?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清末的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論及楚國女巫時說道:「乘風載雲之詞,生別新知之語,荒淫之意也。」
後來古代文人的詩作也常把女性的嬌美和嫵媚,當作他們憐香惜玉欲燃情急的誘因,讀起來與玉台詩差不多。在「國學薈」網的「愛情詩簡介」中收錄了76首愛情詩。李商隱的詩入選最多,他的情感也的確最豐富。然而卻沒有被許多人崇拜的大文豪蘇軾的作品,這也說怪不怪。有人說在蘇軾的評論「元輕白俗,郊寒島瘦」中,應再加上兩個字「蘇冷」。蘇東坡不乏描寫兩情相悅的作品,但主要是誇讚女子的貌美,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或醉心於雲雨之歡,如東拼西湊的洞房詩《南鄉子·集句》,即便美艷動欲,又能有多少深情?
無論人們怎樣無視兩性的靈魂交融,精神上的愛情是抹殺不了的。在《詩經》中就收集了不少周代的愛情詩,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在其板屋,亂我心曲。」「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等反映了普通人民的愛情和思念,膾炙人口感人至今。《全唐詩話》錄有唐代窮秀才崔郊懷念被賣給富人家的婢女所寫的一首詩《贈去婢》:「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那些思念之情是有錢人很難有的。他們的女人隨叫隨到,「朝朝暮暮,陽台之下」,哪還需要動情傷神多此一舉。而普通男子朝思暮想而不得,更別說三妻四妾,只能用愛和思念來打動芳心擁伊入懷。美麗而動人的愛情就是這樣產生的,難怪有一種與物質的疏離感,顯得純粹而高貴。
中國性至上文化的極端就是所謂的房中術。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時期有諸子百家,卻很少人知道其中包含了一家叫房中家,被稱為方術之一。房中術便是房中家的一種仙道秘術,可溯源至皇帝時期。那以後房中家有很多著述。《漢書.藝文志》就收有房中八家,共一百八十六卷,探究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男女兩性的房事健康等。如今常常聽說的房中術有御女術,素女經、男女雙修之類,與養生治病修行佛道混在一起。有男子用於女子的,也有女子施於男子的,如「媚術」或「媚道」等。至今已知書名的古代房中術作品就有好幾十種或幾百卷,很多已經失傳。
為了能夠持久地享受性愛,男性熱衷於讓女性達到高潮卻不射精之類的技術。然而房中術不止房事一種,還有進服女性的體液一類。所有這些法術都有一個特徵,就是忽視男女之間的精神交流與情感需求,把女性當作快樂和滋補的物理來源。這樣的房中術常常伴之以各種春藥,媚葯和仙丹等,激發性慾強壯陽功。傳說唐世宗用了大臣進獻的媚葯后不分白天黑夜都興奮不已,可以長時間臨幸許多女人,有的甚至被弄死。沉溺於此道后皇帝深居簡出,專意於享樂女色,以至二十幾年不理朝政。
如此對性文化的過度關注深深影響了中國古人對自然界的關注。除了中國的民族醫學比較發達外,自然科學自然哲學以及思維哲學都很落後。這裡我把它稱為文化屏蔽作用或效應,指全社會對文化中某個方面的過分關注有可能忽視其他方面的價值。這種忽視相當於一種屏蔽現象。效應一詞強調這種屏蔽現象不是有意的,而是一種意外的作用或結果。這裡說的雖然只是性至上的文化,實際上可指一切能使人沉溺其中的消極文化和低級趣味的庸俗文化。所謂的屏蔽效應相當於一種愚民作用。美國人形象地將其稱之為「奶頭樂」,不過是成年人的奶頭樂,茶壺樂(源自辜鴻銘的茶壺茶杯論),使人們陶醉其中滿足現狀,兩目空空無心追求精神價值挑戰權威。
三、家天下傳統的道德基礎
1、家國一體的基礎信仰
前面講了薩滿教的圖騰崇拜帶來的多妻制的文化傳統,還影響了中國古代的兩性關係和文學品味。雖然這一原始文化有利於建立中國農業社會的宗親制度,但從討論中可以看出這種文化對社會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將一種缺愛的多妻關係和性至上的文化推廣為統治社會和國家的指導思想顯然缺乏凝聚力,畢竟全社會的成員與皇家或王室並沒有血緣關係。這就需要另一種思想觀念用作連接外部民眾與統治者的紐帶。這個觀念就是從薩滿教的另一個崇拜,祖先崇拜,發展出來的孝文化和家族文化,強化民眾對家庭,家規和家庭秩序的重視。然後再把家庭觀念擴大為國家觀念,建立家國一體的封建意識形態作為全民信仰。
祖先崇拜包括了敬重祖先,祭祀祖先和繼承祖訓。這些崇拜是以某種形式的儀式來表示的,如早期的巫教用歌舞禱告和人牲祭祀等活動來紀念祖先,維護秩序和承傳祖訓,並在家中建立一個神化的絕對權威。有權勢的家族可以藉助多妻制及後來的後宮制度來擴張血緣支脈,形成一個圍繞著家族權威的龐大的宗族集團。當一個龐大的家族在不斷的兼并和戰爭中征服了大片土地后,就可以分封土地給宗室成員建立諸侯國。周天子的"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就是這個意思。家族的權威因此成了全天下的權威,君臨天下號令全國。這是中國古代分封制的來源。
周代的家天下,包括西周和東周,維繫了八百年。這是華夏民族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延續最長的朝代,靠的就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度。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幾十代后,宗親之間的關係越來越遠。更重要的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諸侯國之間不再是簡單地走親戚,而是有了商業利益的往來和政治利益的羈絆。越來越多的利益訴求難免生出各種心計和謀略,陰謀陽謀頻出,並為了更大的利益不惜損人利己,也越來越有違祖宗的訓誡和天子的意願。諸侯國之間的矛盾衝突越來越多越來越烈,拉幫結派勾心鬥角彼此兼并。此種情形連天子也無法調停,甚至失去權威淪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這便是禮崩樂壞天下大亂。到了東周後期,剩下的戰國七雄年年征戰不休,直到被秦國統一。
當分封制轉變成封建制后,家天下的統治並沒有根本改變。天下依然是皇家的,依然如《詩經》所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國民都是皇家的臣民,國事就是皇家的家務事。雖然不再是王室貴族分治國家,但家國一體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明代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起兵攻打建文帝朱允炆后奪取了皇位。為使稱帝能名正言順天下歸心,朱棣命當時的大儒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拒絕並責問朱棣。朱棣理屈詞窮乾脆答道:「這是我們朱家的事。」 意思是不關你事,你只管聽命照辦。方孝孺依然不從,被凌遲處死誅十族。
2、精神網路取代血脈關係
然而與分封制不同,封建制在宗親之間的分封如歐洲封建制的封賞類似,皇帝的賞賜不再是國,而是一種契約和協作,只不過有著明確的國家義務。皇帝的權威一直延伸到國家的最下層,包括名義上自治的鄉紳社會。諸侯貴族與同時存在的郡縣官員一樣,無條件地服從皇帝的絕對權威。在這樣的封建官僚體系中維持皇家權威的不再是簡單的血緣關係或宗法制度,而是將祖先崇拜的家族信仰以孝悌為名上升到至尊至聖的道德高度,成為全體官民自覺遵循的國家信條,然後順理成章地用於皇家統治。這才是儒家思想的本質。在家庭關係中,血親和輩分有著天然的不平等,是等級觀念最原始和最權威的道德和倫理來源。從漢武帝時代董仲疏提出的「廢黜百家,獨尊儒術」起,儒家思想便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倫理規範和道德制約。中國社會家天下的物質基礎逐步被精神基礎所取代。
說到儒家思想有一種老生常談的感覺,好像人盡皆知。實際上沒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儒家思想維繫古代家天下統治的底層邏輯。儒家思想有許多積極的方面。但本文不是要對此進行全面評價,只是討論其在古代的分封制向封建制過渡時,如何取代血緣關係來維持家天下的統治形式的。在《論語.學而》中簡述的儒家道德觀是「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這裡的「弟」通「悌」。孔子的學生有若解釋道:「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宋代理學家朱熹又將儒家的道德規範概括為朱子八德「忠信孝悌禮義廉恥」,並被視為儒學的精髓。在家是孝,在朝是忠。在家是悌,在朝是信。在私德中,儒家把孝悌放在首位,尤其是孝,「百善孝為先」。以此推及公德,忠信居首,尤其是忠,實則「百德忠為先」。在歷史上流傳著不少舍己奉孝的故事,如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和卧冰求鯉等。父親或母親去世后,需要守孝三年。一些朝代要求官員辭去官職,退回家中專心守孝;商賈則需停業;農夫亦需停止耕作。在女性地位低下的社會,官僚階層的人不孝比亂淫還可恨。在民間流傳著「孝不論跡、淫不論心」的說法。淫心可以有,孝心不可無。
由此可見,以孝為本家國一體是中國古代社會家天下的倫理基礎。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構建出儒家的治國理念,即孔子的學生曾參在《禮記·大學》中所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出忠孝之身,順齊尊卑關係才能治理一方平定天下。在這種家國共治的信條中,國法即家法、家法亦國法。天憲的權威,國家的等級和人治的規則,如在家庭關係中那樣順理成章天經地義。君君臣臣也如父父子子一樣井井有條尊卑有序。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儒家精神就這樣取代了血緣關係的物質基礎,系天下臣民於一家之中。宗親和輩分的從屬關係被推廣成君臣百姓之間的統治關係。在落後的農業社會,小農經濟的家庭自食其力自產自足。人們可以在近於封閉的環境中度過一生。此所謂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很多人都是文盲,閉目塞聽沒有多少非份之念。用這種家族文化治理這樣的社會固然比今天容易多了。
3、後宮制度強化官僚體系
周代的分封制之後,中國封建社會家天下的統治方式之所以十分有效,除了用儒家的精神脈絡來維繫向心型的皇家集權外,與封建制度繼承了周代的後宮制度也有關係。這使君王能夠快速繁衍更多後代。雖然儒家思想宣揚修身養性的道德倫理,皇帝的後宮卻不受禮法的限制。帝王可以擁有上百上千的妻子用來尋歡作樂,為自己生育兒女。朝廷中亂倫的事情也經常發生。這種後宮制度並不普遍存在於歐洲國家,所以歐洲的封建王國很難靠宗法制度來統治國家。之前說過中國古代的後宮制度與傳統文化中的多妻制有關,是建立在兩性關係的動物化和功利化基礎上的。與之相對應的是統治者對反叛者的斬草除根和滅族絕門。這同樣反映了家天下文化對血緣和親情的重視。
後宮是君王的一種特權。普通人沒有能力擁有這麼多女人。這讓人想起在許多哺乳動物群中,只有強壯的雄性頭領才有與所有雌性的交配權。這種特權固然與情感無關,只是為了享樂和生育的需要。多妻不僅使君王擁有許多親生子女和兒孫,還可以有很多父系三代的同姓親屬。周天子靠著龐大的血緣家族可以把諾大的天下分封給宗室成員。帝王們還以生育為借口,淫亂後宮尋歡作樂。例如周天子的後宮制度要求每晚有九位女子同時伺寢,這顯然不會提高懷孕和生育的機會。天子與妻妾之間更難有多少愛情。可見中國儒家的傳統道德十分功利,注重現實的利益,權力和秩序,很少考慮人的感情和期望。這是中國文化缺乏理想主義色彩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了讓貴族和富人也能有一個強大的家族協助朝廷治理地方百姓,中國封建社會允許一妻多妾或多妻的婚姻制度。從東漢開始到唐代,形成了龐大的地方士族。官場有官僚世家,地方有豪強世家,士林有文化世家,相互轉化融合最後形成士族門閥,集經濟、政治和文化為一體權傾朝野。三國時的諸葛亮便是荊州士族集團的代表。司馬懿出身河內司馬氏一族。曹操曾試圖削弱門第的影響提倡唯才是舉。但其子曹丕稱帝后實行九品中正制,強化了士族出生對官職的壟斷,為司馬懿篡權創造了條件。而孫吳能與曹魏長期抗衡,是因為江東孫氏獲得士族集團的支持。以後門第觀念影響了整個社會,在民間也盛行「門當戶對」的通婚習俗。然而物極必反。家世顯赫的士族豪強威震一方持才傲物,連皇親都不放在眼裡。唐文宗的太子想求娶滎陽鄭氏家族的女子為妻而不得。幾百年來士族階級對官場的壟斷致使仕人的分化越來越嚴重,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階級分化終於激起了下層讀書人的強烈不滿。唐末的黃巢起義和之後的五代戰亂幾乎摧毀了整個士族社會。
四、人格化偶像下的歐洲歷史
現在讓我們回到本文開頭提到的話題,中國封建社會為什麼不同於歐洲。許多人可能認為歐洲也會像中國那樣由封建制進入中央集權制。實際上歐洲在奴隸制時代就存在中央集權的王國,甚至產生過民主形式的共和國。直到西羅馬帝國崩潰后才普遍進入封建社會。這是因為歐洲有其獨特的文化來源,歷史傳承和倫理思想。首先是薩滿教在歐洲許多地方被視為蠻族信仰和巫術,一直受到猶太人和基督教的排斥。在一些地域不大的地區,如島和半島等,也沒有經歷過母系社會的性崇拜,卻有許多由移民建立起來的部落和城邦。圍繞著地中海一帶的許多城邦信奉多神教。諸神處於幾乎平等的地位,各司其職相互制約。這與講究輩分和等級的家族關係很不相同。以下各段落分別討論人格化的多神教信仰對歐洲婚姻制度,帝國制度和民主制度的影響。
歐洲古人根據自己的需求和願望創造了這些神,賦予他們人格化的形象和特徵,不僅有欲求還有思想和感情。對平等的重視以及對愛情的嚮往,產生了西歐一夫一妻制的習俗和家庭。早在基督化前的古希臘羅馬就有了一夫一妻的傳統。隨著基徒教文明的傳播,一夫一妻制的婚姻逐漸取代了中世紀歐洲各地的傳統,只是並不嚴格禁止男性與配偶之外的女性保持情人關係甚至生育後代。在中世紀流行的騎士文化中,和已婚男人或女人擁有情人關係成為上層社會的一種時尚,但私生子女依然處在被歧視的地位,一夫一妻的基本原則也沒有動搖。由於國王同樣需要遵守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歐洲很少有妻妾成群的後宮為國王生養許多子女。國王因此難以用分封諸侯國的方式來兼并和統治一個大國。
羅馬帝國從公元前的羅馬王國時期就開始擴張。即便開始時擴張的速度不是很快,國王也無法將被征服的地區封賞給國王的子女,而是設為行省,由元老院或國家元首委派官員去管轄。而同時期的周天子則是通過封地來擴張的,甚至在外族部落被征服前就將其地分封給了家人。因此可以說古羅馬沒有實行家天下的宗法制度,與那時的一夫一妻制傳統不無關係。羅馬帝國後來有一百多個行省,不得不將基督教合法化來統一信仰鞏固皇帝的統治。然而基督教不像儒家思想那樣,用建立在家庭倫理上的道德觀念來強化國家權威,而是借外在的上帝來號令天下。與中國家天下的宗法制度相比,這種行省制度缺乏凝聚力而有著更大的離心力。從公元前2世紀中葉起,羅馬統治階級內部圍繞如何管理行省的問題不斷發生矛盾衝突。義大利的羅馬公民對行省居民的權威和優勢日漸喪失。有些出身於行省的貴族自封為帝國的皇帝。所以西羅馬和之後的查理曼帝國崩潰后,歐洲便進入了中世紀四分五裂的封建社會。由於一個個小國和采邑的權威太弱,王權只能匍匐於教權之下。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不過是許許多多小邦國和領地的組合,難怪被伏爾泰嘲笑說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
信仰其實是一種榜樣。人格化的多神與虛幻的薩滿不同,不是玄乎其玄不可捉摸的存在,而是可以模仿的偶像。神之中沒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彼此間存在著獨立又制約的相互關係。每個神都可以作為榜樣的一部分,因此多神教可以是一種多元信仰。這種信仰影響了人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結構。早在公元前五世紀(中國的西周時期),古羅馬的文明城邦中就出現了民主管理,通過選舉建立了羅馬共和國,定期從貴族中選舉兩名執政官。後來還有了代表平民的保民官。多神教還可能與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有關。羅馬共和國的終身獨裁官尤里烏斯.凱撒死後,共和國變成了帝國。一神教的基督教逐漸取代了多神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家宗教。雖然一神教的上帝也是人格化的,但卻是專制型的。三位一體實際上代表了一種權威。歐洲中世紀后的新教革命賦予了個人對教義的解釋權,迎合了現代民主制度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