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逆全球化——制度轉型的歷史拐點

作者:mali50  於 2024-7-30 07:5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已有5評論

逆全球化——制度轉型的歷史拐點     馬力

一、全球化及其影響

反全球化,去全球化或逆全球化一語在眼下常常被提起,大意是某些發達國家想讓製造業回歸本國,減少資本和產業的全球擴張。由此看來所謂的全球化就是發達國家資本和產業的全球擴張。這裡要說的是這種擴張不是因為發達國家主動的產業升級,更不是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而是被本國的金融業壓垮的製造業,在走投無路時不得不離開本國遷至勞力和資源廉價的國家,以便賺取更多的剩餘價值。它們提高了所在國的GDP卻減少了GNP,並捲走了大量利潤;以此創造了所在國表面上的經濟繁榮,卻遲滯了它們的現代化進程。

以中國為例,如果假定1979年改革開放后的30年裡,包括房地產,醫療和教育等開支的大頭在內的市價上漲了三十倍,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歷史數據在不斷修改中),GDP的平均年增長率只有前三十年的三分之二(只需解一個指數方程。讀者可以自行計算,並歡迎討論)。按照前三十年的平均增長率,中國的GDP2012年就在當年的物價水平上超過了美國。如果考慮被外資帶走的大量利潤,經濟增長的速度更低。說到這裡很多人不肯相信。想想前三十年有那麼多企業倒閉嗎?一個全民就業沒有一分錢利潤被外人拿走的經濟,怎麼可能不如一個有大量人口失業無數企業破產,還有利潤的大頭被外資帶走的經濟?

資本經濟的競爭可以提高優勝者的效率,但這是一種以其餘企業的破產為代價的倖存者偏差。社會的總效率並不高。加上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破壞,社會效率就更低了。雖然創造了不少富人,但大多數人是更窮了。比較一下整體生活水平就知道了。改革前的中國一無外債,二無內債,個人還有許多儲蓄;國家還能為城市居民提供免費住房和免費醫療教育等服務。而現在國家和多數個人都負債纍纍,更別說有什麼免費福利了。除了基礎建設外,都在為內外資本家們打工。

二、產業鏈的轉移和去全球化

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在發達國家資本擴張的同時,也把資本經濟的生產關係和固有危機帶到了其它國家。資本經濟中資本積累與資本增值之間的矛盾同樣會造成新興國家的市場剩餘,並使新興國家走上了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老路。所不同的是由於新興國家所能佔有的海外市場只有發達國家興起時的百分之,千分之一,所能達到的發展上限較發達國家低。許多新興國家因此停留在中等收入陷阱中。這不是經濟政策的錯誤造成的,而是市場經濟依賴市場大小的規律決定的。

當外部市場趨於飽和時,越來越多的市場剩餘要靠不斷的漲價來收回成本,同時靠貸款消費來清除市場剩餘。這就使物價越來越高,而貸款消費又使國家走向泡沫經濟。最後與發達國家的製造業衰退前相同,在外貿中失去比較優勢陷入自我封閉和經濟危機。這時外資為了避免虧損而轉向新開發的國家,並在那裡形成新的供應鏈取代舊的。這對供應鏈被轉走的國家來說就好像是去全球化,而對供應鏈轉移的下家來說就像是遲來的全球化。隨著供應鏈的不斷轉移,越來越多的國家走向工業化並能生產和出口越來越多的產品。

總有一天,世界各國的產能加起來會大大超過全世界的總需求。伴隨著資本經濟中生育率下降和人口的不斷減少,大多數國家生產的產品都超過本國所需。外部市場越來越小,造成全球性的產能過剩。這時發達國家以及後起國家的產業與資本擴張已無處可去也無利可圖。全球化的歷史過程終於壽終正寢。由於資本積累與資本增值中間的矛盾,資本經濟是不能在孤立系統中發展的,必須依賴外部市場。這時不是用戰爭來消滅或破壞競爭對手,就只有改變運行了數百年的,個體私有制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究竟要怎樣改變呢?新的生產方式又是什麼呢?

三、歷史的拐點和新制度的產生

在缺乏外部市場的情況下,新的生產方式應該是以內循環為主的經濟模式,一種有價市場經濟和無價市場經濟相耦合的國家經濟。在這種耦合市場經濟中,購買力的儲存造成的市場剩餘可以通過無價市場的按需分配來吸收。一些理想主義的國家可能會實行類似前社會主義國家那樣的耦合市場經濟,歷史證明這是一種可以在外部的封鎖下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更多的國家可能採用一種過渡形式,就是前文介紹的私有化的或半私有化的工業合作社。還有的國家可能採取逐步過渡到形式,比如在個體資本經濟中逐步減少資本家所佔有的利潤或剩餘價值,代之以特權階層的無價市場實行等級化的按需分配。

全球資本主義經濟被迫向合作社經濟的轉化是真正的逆全球化,也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終結。這便是工業合作社的時代意義和歷史使命。它是資本主義向民族經濟或社會主義轉型的拐點。這個全新的時代離我們並不遙遠。按供應鏈轉移三十年一個周期來看,不再需要幾個周期全球的工業產能就會嚴重過剩。轉型后的世界依然會有產品交換和民族競爭,也會有爭奪各種資源的戰爭。越早轉型越有利於本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財富積累,並能在新的競爭中占的先機。

在這種耦合市場的內循環經濟中,隨著生產力的繼續發展,按需分配占報酬的比例也會越來越大。有人說這不就是趨向共產主義了嗎?在這裡共產主義不是一個理想社會,而是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不能再適足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時就會出現的一種新的社會制度。這與馬克思所說的共產主義很相似,只是馬克思沒有揭示出實現這種制度的歷史過程和自然規律。它不是一個階級為了自身的解放而創造的理想社會,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不管你想不想它,它都會在歷史前進的某個階段呈現在人類的面前,為人類避免共同的危機提供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這樣的共產主義不一定是從資本主義和平長入,也許要通過階級的鬥爭來實現。就讓我們把這個問題留給未來吧。

四、生物和社會進化的減熵過程

明白了歷史發展的自然邏輯,我們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前社會主義國家所經受的失敗。與生物的進化一樣,人類社會也是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用熵的理論來說,越複雜越高級的系統有序性越高,熵越低,能量轉換能力也越強。人類社會的發展的確如此。如前所述,社會主義是比資本主義更有序更高級的社會,因此社會的總效率更高發展速度更快。然而一個高級的組織能夠生存下來必須要有一定的條件,否則它是會死的,蛻化成最低級的狀態。這與高級生物的死亡是同樣的道理。

這種高級的社會形態理應出現在低級形態之後。前社會主義國家是在西方國家的封鎖下,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設想建立起來的內循環經濟。它的超前產生會有其難以避免的缺陷和必然面臨的風險。它的主要問題就是在生產力不夠強大時,不能在短時間內超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和生活水平、因此容易受到資本主義制度的誘惑。在資本經濟的生產關係還能繼續的情況下,自由競爭的倖存者偏差造成的少數人的優勢吸引著人們幻想自己也會成為贏家,過上比目前更富裕和舒適的生活。實際上更多的人成了失敗者,不是破產失業就是加班加點地工作,過著不如之前的生活。

一種新的社會制度只有在生存所需時才會應運而生和存在下去。當生產水平強大到一定程度后,依賴外部市場的資本主義經濟便再也不能生存下去。這時新的社會主義經濟不會再次失敗,因為沒有退路,退回到孤立系統中的資本經濟只有死路一條。但這一天的到來依然不是必然的。在這之前,難免會有資本主義國家爭奪外部市場的戰爭發生。由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越來越強大和普遍,競爭中的人類很難跨過核陷阱,並因此毀滅在未來的戰爭中。今天核大國所擁有的核武器就足以毀滅地球人類。所以人類不僅需要發展生產力,還需要發展具有理想主義的現代文明,爭取在利益衝突面前能夠和平解決問題與各民族同富共存。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

回復 qxw66 2024-7-30 09:03
我覺得是西方的去中國化,反全球化是個假面具
回復 mali50 2024-7-30 10:02
qxw66: 我覺得是西方的去中國化,反全球化是個假面具
有這方面的作用。南方國家的比較優勢超過中國也是事實。所以連中國的企業也遷往越南墨西哥等地,也在去中國。
回復 mali50 2024-7-30 10:12
在研究經濟發展時通常用真實GDP來計算增長率,不用官方公布的實際GDP和GDP增長率。真實GDP是用標準幣值計算的,就是用第一年的購買力及物價計算的。不用官方的GDP增長率,因為官方數據在去通脹時只考慮常用消費品的通脹,不包括資產的通脹。在中國房地產業佔GDP的比重很大。
回復 borninheaven 2024-7-30 10:38
要去全球化, 首先必須去暖化理論,在全球暖化這最基本道德標準下, 去不了全球化
回復 mali50 2024-7-30 11:01
borninheaven: 要去全球化, 首先必須去暖化理論,在全球暖化這最基本道德標準下, 去不了全球化
全球暖化是一個不確切的說法,來自溫室氣體致暖的假定。實際上是熱量的南北輸送增強,造成極地增溫和氣溫梯度逆轉(北半球北熱南冷)。溫室氣體的作用要小几個量級。這種變化正是全球化的結果,尤其是南方全球化工業化破壞了地球熱源原來的生態,增強了地表熱容量和長波輻射。這就是為什麼這幾年氣候惡化加快加重。就中國來說,今年的大水和高溫打破了許多記錄。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12-22 19:2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