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簡論
十四、市場競爭—薄利多銷 馬力
市場競爭被西方經濟學視為是私有經濟的長處。本文認為企業間的競爭是資本經濟的基本矛盾在有利潤儲存時無法避免的現象,即便它在事實上常常是有害的。成熟的資本經濟國家都有許多類似卡特爾、辛迪加或托拉斯那樣的聯合企業防止同行間自相殘殺的市場競爭。這些壟斷組織並沒有因防止惡性競爭而垮掉。與資本經濟早期的野蠻生長不同,如今大型企業內部的科研部門是引領新科技的發明和應用的主導力量。那個在閣樓里沒日沒夜地翻捯著瓶瓶罐罐,燒著鬍鬚就能發明個什麼,再申請專利建廠發財的時代已經過去。預防新冠的疫苗和藥物都是相關企業內部的科研團隊在企業的巨額資助下研發出來的。在這些研發過程中有競爭也有合作。
這些由需求主導的競爭與合作是推動當代企業、經濟和社會有序發展的新潮流。它與社會主義國家計劃經濟中的合作競賽在功能和意義上非常類似。從這一點上也可說明社會主義經濟在機能方面,是比自由資本經濟更高級的經濟形態。它的超前實踐成功模擬和預演了資本經濟的未來必將面臨的外部市場不足或自我封閉狀態下的經濟發展形式,「驗證」了之後幾十年才整理出來的耦合市場經濟的科學理論。一支高度組織化的,紀律嚴明和武器精良的現代化軍隊必能打敗摸著石頭過河的散兵游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類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工業經濟的高級形態在西方國家的封鎖下,有幸被迫地跳過了野蠻生長的資本經濟低級階段並因此創造了歷史,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差點解體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大本營美國。低級形態打不敗高級形態,只能藉助人性的弱點利用金錢的誘惑分化了成長中的新生兒,將世界拉回到恐怖和戰火中。
所以我們不得不回到那個野蠻的資本經濟時代,重新走過資本市場惡性競爭的老路,並再次面對和討論這個問題。之前說過資本經濟惡性競爭的一種常見情形就是價格戰。現在用兩節來介紹價格戰在市場競爭中兩種最常見的模式。首先說說薄利多銷的模式。利潤公式可以寫成Q = E - C。如前所述E可以看成是市場。通常產業的邊際利潤是隨產量變化的,所以有邊際效益遞減的法則。這裡的效益包括了生產時的利潤和消費時的需求。為簡單起見,假設平均利潤與產值成正比,Q = bE,常數b (0 < b < 1)是平均利潤率,代入后得到(1 - b)E = C。
這個公式又可寫成
E = C /(1 - b)
等式兩邊分別乘以b,再利用Q = bE獲得
Q = b C /(1 - b)
再假定單位產值的成本是 C/E = c,c (0 < c < 1)與b一樣也是變化的,但為簡單起見也設為常數。用C = cE消去Q一式中的C得到
Q = b c E /(1 - b)
現有把兩家同類產品的製造商分別標記為1和2,它們的利潤公式分別為
Q1 = b1 c E1 /(1 - b1)
和
Q2 = b2 c E2 /(1 - b2)
為了專註於利潤率的影響,假設兩家生產單位產值的成本是相同的,即c相同。而b1和b2分別是兩家的利潤率。如果產家2希望薄利多銷,其售價就會低於產家1,所得的利潤或利潤率也小於產家1,因此有b2 < b1 。
現在就來看兩家獲得相同利潤時的銷量有什麼不同。對比需要設定一個共同的參照量。由於利潤是廠家的終極目標,不妨選擇利潤為參照。看看兩家獲得相同利潤時的銷量有什麼不同。令Q2 = Q1有
b2 E2 /(1 - b2) = b1 E1 /(1 - b1 )
兩家的銷量比或市場比是
E2 / E1 = b1(1 - b2) / [b2(1 - b1 ) ]
不難看出b2 < b1 時,E2 > E1。產家降低售價后要獲得相同的利潤就需要擁有更大的市場。通常利潤率遠小於1,即b1 , b2 << 1。這時上述關係式大致可寫成
E2 / E1 ≈ b1 / b2
這表明在獲得相同的利潤時,產品的銷量大致與利潤率成反比。這一結論符合多數人的消費心理和供需關係,便宜好賣會薄利多銷。而本文說明這種市場關係不只是一種消費者的心態,還具有市場科學的依據。便宜固然好賣,薄利就得多銷。
這個例子中的兩個廠家也可理解為一個廠家的兩個不同的銷售方案,比較在獲利相同時,利潤率不同的兩個方案的銷售量有什麼不同。由於是以利潤為參照,獲得的市場比表現為利潤率之比。如果以營業額為參照,可以用售價來代替利潤率。當產家2薄利多銷減少利潤后,因售價便宜可以賣出更多的產品佔據更大的市場,並可以獲得與產家1相同利潤。這便是一種價格戰,用低價擠走同行的市場。同行因售價較貴,在其他方面不佔優的情況下,就可能出現產品滯銷造成虧損以致破產。產家打垮了競爭對手佔據了對手的市場后,再提升售價就能獲得更大的利潤。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