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熱鬧鬧的里約奧運會終於落幕了。中國奧運金牌總數從八年前的51枚第一名到四年前的38枚第二名再到今年第31屆奧運的26枚第三名恰好再現了中國市場經濟走過的道路。這似乎暗示著中國奧運金牌與市場經濟的緊密相關。因此金牌的失落也許隱喻了中國經濟和未來的失落,尤其是中國在南海仲裁中失利之後。
這種失落、不安和期待的心情在對中國贏得本屆最後一枚金牌——女子排球金牌——的歡呼聲中充分表現了出來。同樣的一枚金牌卻被抬到未有的高度,賦予了太多的歷史象徵,在激動的讚美和期望的淚水中飽涵著一言難盡的屈辱、焦急、復仇和希望。中國女排和女排教練朗平女士也因此背負更多的歷史包袱或使命,其重荷足以使身經百戰而不致忘乎所以的朗平教練知難而退或急流勇退。
一個人均產值六、七十名的國家在奧運金牌總數上僅僅落後前十名的國家應該感到知足和忻慰。今天的中國面臨的生死攸關的最大競爭是經濟和軍事,如今因「韜光養晦」已經擴展到領土和主權。拋棄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中國更需在科技和文化領域中佔據制高點和話語權,而不是在西方設定的跑道上,朝著西方指定的方向賽跑。在這條跑道上,人口大國的中國因受人均市場和資源的限制,永遠不可能超越西方發達國家。
然而中國對最近幾年出現的新的社會學和經濟學理論毫無興趣,不願對改革前後真實的經濟發展速度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檢驗,便只能在單一有價的市場經濟困境中垂死掙扎,直到失去最後一枚金牌。在俄國田徑等奧運團隊遭到禁賽后,「觀察者網」曾載文幸災樂禍地幻想著與美國瓜分俄國失去的金牌。這樣的心態不僅永遠不能成為世界強隊,甚至走不出迷途后的深淵。
夢總是很短的,病卻可以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