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自我殖民——貧富分化的加速器

作者:mali50  於 2014-11-19 13:3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

自我殖民——貧富分化的加速器
馬力

貸款經濟的利潤方程》以最簡單的形式給出了適用於後殖民時代貸款經濟的利潤方程。之前無限市場的利潤公式和有限市場的利潤公式都是這個方程的特例。這個方程用數學語言再次說明本系列一再強調的一個基本觀點:在後殖民時代的貸款經濟中,資本增殖與資本積累可以是不同的兩回事。資本增殖不一定允許資本積累。而資本積累還可能阻止資本增殖。當資本家儲存過多的利潤后,即便用貸款清除所有市場剩餘后,企業利潤仍有可能是負的。但這負利潤可以由儲存的資本來補償。許多精明的企業於是以這種「虧本」經營方式來躲避稅務。

然而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經濟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國社會長期形成的主流文化強烈抵制個人的資本積累。因此在中國沒有發生西方國家資本主義早期那樣的血腥殘酷的原始資本積累。沒有積累和投資,就談不上以商品生產為目的的資本主義經濟。但這不影響傳統農耕社會的自給經濟。在沒有外部威脅和壓力存在的條件下,這種傳統的經濟模式是危機最少和最穩定的模式,同時也是發展最慢的模式。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有不少國家保留著那種穩定落後的經濟方式。對它們來說,蘋果手機並不比美麗的山水、清新的空氣和溫和的氣候更重要。

在繼續討論之前,先補充討論一下貸款經濟的利潤方程。從有限市場的產值方程可以看出為達到利潤上限,並不需要清除所有市場剩餘,而只需要清除第二剩餘價值。這時貸款經濟的利潤方程是

QL = Q–Loan

E = 0

第二剩餘價值△E是由購買力儲存造成的市場剩餘。如果包括超量供應造成的剩餘,第一個方程的等號右邊多一項-(δ - 1)E,說明利潤中還得減去超量供應造成的剩餘。第二剩餘價值為零是推導上述利潤方程的前提,因為在推導過程中假定原消費方程中的產值E是無限市場的產值,這就要求沒有第二剩餘價值存在,但可以有超量供應造成的剩餘。第二個方程很重要,它可以確定第一個方程中的貸款Loan

如果第二剩餘價值沒有消失,消費中的產值E就是有購買力儲存時的產值,因此應該被有限市場的產值Ea所代替。在有限市場產值下的利潤也就是有限市場的利潤Qa。這時的消費方程可以寫成

Qa = Ea - V - C + SSV (+ SV) - Loan

SSV + SV = (1–a*k)Q + (1–a)V + (1–μ)CEa = a*k*Q + a*V + μ*C 代入後有

Qa = Q - Loan

這個結果與前面的相似。但要使利潤達到上限便不能有第二剩餘價值存在,否則企業貸款Loan不能為零。但這時確定貸款量的條件或要求卻沒有明確給出,因此這個方程有兩個變數難以用於研究。而要用來計算實際利潤時,在有市場剩餘的情況下很難確定超量供應。所以上式中的Q只能用實際獲得的利潤來代替。這就使因購買力儲存產生的市場剩餘淹沒在一般的市場剩餘中。

為了確定貸款量,需要給出貸款的目的和條件。這就需要與另一個方程聯立。這個附加方程可以是有限市場的利潤公式

Qa = Q - △E

與上式比較有Loan = △E。這就是說只有當企業貸款可以消除市場剩餘時,才可能使利潤達到無限市場的利潤這個上限Q。這個利潤公式只是前面討論的有限市場的利潤公式。如果沒有市場剩餘,△E = 0Loan = 0,這個利潤公式就成了無限市場的利潤公式,所以仍然不能用來研究因第二剩餘價值造成的市場剩餘。

前文說到當企業承擔所有貸款來消除市場剩餘時,最後的利潤所得只是用來填補投資和花掉的利潤。例如前文中提到第二剩餘價值是

E = E–a*k*Q–a*V–μ*C

把資本家的購買力儲存產生的市場剩餘SSV = (1–a*k)Q + (1–μ)C代入後有△E = SSV–(a–1)V。由於(a–1)V = Loan,於是有

E = SSV–Loan

清除了第二剩餘價值后便有△E = 0Loan = SSV。這時貸款經濟的利潤方程變成QL = Q - SSV。因為等式右邊是用去的利潤,貸款經濟的利潤只是填補這部分失去的購買力。由此可見這樣的貸款經濟只能增加購買后的財富儲存,而不能積累資本或購買力。由於貸款的一部分被用來購買市場剩餘。這與資本家花完所有利潤是一回事。所以再賺回所有利潤只是補償之前的開銷而已。

事實卻是近三十年來西方國家的貧富差異迅速加大。據報道最近公布的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家伊曼紐爾-賽斯(Emmanuel Saez)與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經濟學家加裡布埃爾-祖克曼(Gabriel Zucman)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美國財富分配不平等已經接近歷史最高水平。在過去三十年間,美國最富有的0.1%高凈值家庭擁有的財富總額占社會財富總額的比例已經從7%上升至22%。與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美國底層的90%家庭佔有美國總社會財富的比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高峰的36%下滑到了2012年的23%,僅比0.1%最高凈值家庭佔有的美國總社會財富的比例高出一個百分點。據賽斯和祖克曼的研究報告顯示,大多數美國家庭負債的增加是造成90%底層家庭財富發生縮水的主要原因。

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正是西方國家貸款經濟迅速發展的時期。能夠加速社會分化的貸款經濟與之前討論的例子區別在哪裡呢?現在就來回答這個問題。假定企業貸款僅僅承擔企業的投資部分而不用以補償儲存的利潤,上述利潤方程中的貸款可以寫成Loan = ac*V。這裡的ac是消費比a減去純消費后所剩的部分。根據《貸款經濟下的貧富分化》一文,

ac = δ*c(1 – μ)/(1–(1–k)q–δ*c)

可以證明這個貸款ac*V = (1 - μ)C正是企業自身投資μ*C后所需貸款的部分。由於它不包括資本家儲存的利潤部分,這一貸款可以看成是企業為了繼續運作所必須的基本要求。

圖一:企業只承擔投資貸款時的利潤比

把這個貸款代入利潤方程后得到

QL = E(q –ac(1–q - c*δ)

做成比值qL = QL/E

qL= q–ac(1–q - c*δ)

這是單位產值的利潤。如果只想知道它與無限市場的利潤之比,可以畫出利潤比qr2 = qL/q的圖像。圖一便是不計超量供應(δ = 1)時,企業只承擔投資貸款時的利潤比。為了與企業承擔全部貸款時的情形相比較,作圖中使用的參數和圖解與前文中的圖一一樣。實線是高利潤低成本時的例子,虛線是低利潤高成本時的例子。線條沿貧富分化的參數k每隔0.2從下到上自01。不同於前一個例子的是,當企業只將貸款用於投資時,所有不同k的線條都彙集於(μ = 1qr2 = 1)的點。也就是說不管資本家儲存多少利潤,只須付清所有成本投資,都可以達到利潤上限獲得無限市場的利潤。而在前面的例子中,資本家必須用自己的購買力或貸款來投資並花完所有利潤后,才能得到上限利潤。這對資本家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喜訊,因為這種貸款方式允許資本家儲存利潤形成的購買力,卻不影響企業的純利潤。

圖二:不同貸款投資的利潤比較

貸款經濟的利潤公式表明當市場剩餘被貸款清除后,企業的貸款量Loan越小,貸款經濟的利潤QL就越高。圖二進一步描繪出兩種貸款投資在所獲利潤上的區別△qr = qr2 – qr1這個利潤差與企業的投資比μ無關,而且總是大於零的。圖中的實線和虛線為不同的單位成本而作。曲線代表不同的單位利潤,間隔是0.10.11 – c。總的來說,利潤差在低利潤或低成本時更明顯。不管設計利潤(單位利潤的上限)q有多大,當資本家儲存所有利潤時(k = 0),差別是最大的。只有當資本家花完所有利潤后(k = 1),利潤差才會消失。

減小企業貸款又如何來清除第二個方程中的第二剩餘價值呢?精英畢竟是精英。這點小事是難不倒他們的。過去為了清除市場剩餘避免企業貸款要讓產品跨海翻山,過五關宰六將遠銷海外。人家既然不歡迎,何不就地生財?把海外殖民地搬到海內來,用一條「看不見的」國境線把富人和其他人分成兩個國度,向邊境那邊的消費者推銷商品借雞生蛋。於是貧富兩極有如兩塊屬地。它們之間的關係也可以是殖民與被殖民的關係。在大量西方殖民地獨立、國內資源國有化后,這種貸款經營模式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帶來了資本主義經濟的一場革命:把以商品輸出為主的外向型殖民經濟轉變成促進貸款消費的內向型殖民經濟。

不是說孤立系統中的購買力是有限的嗎?不要緊,天無絕人之路,可以向海內殖民地發放消費貸款,並用資本家的媒體大肆鼓吹貸款消費的好處和榮耀。利用人的虛榮心、嫉妒心和攀比心刺激內需。這便是里根時代放寬貸款條件和金融管理的新自由主義。功夫不負有心人。寅吃卯糧末日狂歡的超前消費蔚然成風。曾幾何時海內殖民地鶯歌燕舞,歡聲笑語震倒了柏林牆。只是樂極生悲好景不長。以前外向殖民的海外利潤可以用來補貼國內的消費者。現在不僅沒了外快,還得靠本國人民的破產來積累資本。貸款經濟造成的兩極分化終究使海內殖民地變成海外殖民地那樣的貧瘠之地。如今連過時的制裁把戲都玩不轉。烏克蘭反俄政變失利后西方世界惱羞成怒鬧著要制裁俄國,氣勢洶洶不可一世。沒想到俄國沒傷著,強弩之末的歐洲龍頭德國和亞洲龍頭日本的經濟卻率先挺進了衰退領域。無計可施失去自信的堂堂西方強國居然在G20國際會議上集體玩起了小孩遊戲,以一時之快來緩解失落和失敗的痛苦。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20 04:5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