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貸款投資時消費市場的上邊界

作者:mali50  於 2014-10-29 12:3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

關鍵詞:市場經濟, 資本主義, 生產成本, 貧富分化, 邊界問題

內稟市場的上邊界和下邊界》表明私有社會的有價市場經濟的市場是有界的,不僅有上邊界而且有下邊界。市場的邊界不能靠時間的無限性來消除,因為時間本身並不能吸收市場剩餘。在兩極分化的社會裡,貧富懸殊越大,內稟市場也就越小。只要富人有收入儲存,在沒有貸款消費和商品出口的情況下,市場經濟無法達到市場的上限。要消除市場剩餘,孤立系統中的每一個人都得花費所有收入,包括投資全部所需的生產成本。因此,資本主義經濟在原則上是無積累經濟。富人財富的積累要以商品的出口為前提。在出口順差消失的情況下,少數人的財富增長只能靠國內的財富轉移(如銷售吸血商品),和在轉移過程中的通脹造成的財富「增值」和窮人的進一步貧困來實現。這些引起市場上邊界的收縮併產生市場剩餘的原因與科技的先進與否沒有關係,而與私有經濟造成的貧富分化有關。這是一個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的問題,而不是生產技術問題,也不是單純的經濟運作問題。

在上篇的討論中,假定了生產成本的投資來自資本家本身的固有購買力。事實上,絕大部分企業需要銀行貸款才能啟動和維持企業的運作。因此有必要討論貸款投資條件下的的市場邊界問題。當貸款只限於市場投資而不用於生活消費時,這樣的市場,在不考慮商品和資本的進出口時,仍然可以看作是一個廣義的內稟市場。當廣義內稟市場的購買力主要用於生活消費時,這樣的市場可稱為消費市場(consumer market)。前文所說的內稟市場的購買力是M = M0 + a*V + b*Q + C。當不變資本的部分投資來自貸款時,消費市場的購買力需要減去這部分貸款投資。修正後的消費購買力是

M = M0 + a*V + b*Q +μ*C

這裡的μ是大於零小於1的投資係數。投資係數越大,企業自身的投資μ*C就越多,貸款量(1 - μ)C就越少。前文說的內稟市場是投資係數μ= 1時的特例。這時全部成本投資由廠家的利潤來支付。消費市場則是投資係數μ= 0時的特例。這時的成本投資全部來自貸款,消費購買力主要用於消費品(consumer goods)而不是生產投資。與之對應的消費市場的上邊界仍然是Eh = M。用利潤公式和前文介紹的單位利潤q、單位成本c和供過(於求)係數δ代入后得

Eh = M0 + E[a*(1–(1- k)q–c*δ) + μ*c*δ]

當前一周期余留的購買力與留給下個周期的購買力達到平衡后,可令M0 = 0

下面的討論主要集中於μ= 0時的消費市場。上式表明消費市場的上邊界正比於工人和資本家的消費係數ak。他們消費越多,上邊界就越高。而生產利潤(也包括商業利潤)對上邊界的影響同樣取決於資本家與工人的消費係數比kk < 1時,資本家的消費比(消費佔收入的比重b)小於工人。這時利潤越大,消費市場的上邊界就越低。因為有更多的收入被資本家儲存起來。反過來當k > 1或資本家的消費比大於工人時,市場的上邊界便隨利潤一道上升。與前文不同的是消費市場的上邊界與商品的單位成本c以及供過係數δ的關係。當資本家用自己的固有購買力進行投資時,內稟市場的上邊界隨成本和商品供應量的提高而提高,因為資本家需要破費更多的錢財用於購買市場上的投資設備。而在貸款投資的消費市場上,商品的成本越高,銀行貸款就越多,用於消費的收入就也越少。所以消費市場的市場比和市場上限隨成本的上升而下降

與內稟市場一樣,消費市場的上邊界不一定是消費市場的最大購買力,因為資本家的消費係數通常總是小於1。當消費係數ab都是1時,內稟市場的上邊界與市場上限重合。然而當消費市場的上邊界在消費係數都為1時卻仍然不能達到消費市場的上限。為了說明這一點,仍然用之前市場上兌現的產值總量E來定義最大購買力或市場上限。將利潤公式Q = E–V - C代人消費市場的上邊界Eh = M0 + a*V + b*Q + μ*C后,令a = 1b =1Eh = M0 + E–(1 - μ)C。當M0消失後有Eh = E–(1 - μ)C。消費市場的上邊界與市場上限的距離是E–Eh = (1 - μ)C。這差距恰好是用銀行貸款購買的投資成本。為了對這個差別有一個直觀認識,圖一展示了投資係數為零時(μ = 0),消費市場的市場比Ecr = Eh / E,即

Ecr = a*(1–(1- k)q–c*δ)]

為了區別於內稟市場的市場比Er,消費市場的市場比採用了不同的符號Ecr。圖中的實線和虛線分別表示單位成本c0.30.4時的消費市場比在不同利潤q下隨消費係數比k的變化。每條線的q與鄰近的間隔是0.1。與前述的內稟市場相同,所有的線都聚焦於k = 1之處。但在交點處市場比Ecr不再是100%,因此即便工人和資本家都花完所有收入,消費量仍然不能達到市場的上限。

     圖一:消費市場的市場比

達不到市場上限便意味著有市場剩餘存在。銀行貸款不是可以增大購買力嗎?為什麼反而達不到市場的上限併產生市場剩餘?因為用貸款購買只相當於租借,而內稟購買力反而減小了。原來的市場剩餘只是被企業用銀行貸款租借走了。因貸款是要連本帶利一道償還的,所以不同於自己掏錢購買時的銀貨兩訖。如果投資貸款三十年還清,相當於每年以更高的價格購買投資的三十分之一,即μ= 1/30在市場意義上,企業每年用現有購買力為以前的交易支付本息,與當年購買力的減小以及市場比或市場上邊界的降低是一回事。只有當消費超過收入並涵蓋商品成本的投資時,消費市場的上邊界才能真正達到市場上限。圖一顯示市場比達到100%時的消費係數比k是大於1的。圖一中的虛線還表明在利潤相同時,消費市場的上邊界隨商品成本的增加而下降。這是因為成本上升后需要更多貸款用於投資,消費支出所佔開支的比重減小。由於成本投資是按市場供應計算的,因此市場邊界公式中的供過係數δ是跟著成本的。當市場比與成本反相關時,也與供過係數反相關。

       

    圖二:達到消費市場上限時kq的變化

當消費市場的上邊界與市場上限重合時,有Eh = EEcr = 1。這時須有a[1–(1- k)q - c*δ] = 1。如果利潤Q不為零,可以解出資本家與工人的消費係數比

k = [1–a(1–q - c*δ)]/(a*q)

這個等式是說資本家的消費要佔收入的多大比例,市場才能達到它的上邊界。圖二是當供過係數δ = 1時,k在不同的商品成本c中隨單位利潤q的變化。圖中的實線和虛線分別表示工人的消費係數a = 1a = 0.8時的情形。由於單位成本和單位利潤之和不能超過1,圖中的每條曲線根據不同的c起始於不同的q(= 1–c)處。圖中的曲線是雙曲線,因為消費係數比k反比於單位利潤q。同時k還隨工人的消費比a的增大而減小。

當工人花完所有收入后,a = 1,資本家的消費係數可以減小至k = 1 + c*δ/q。再當市場供應恰好等於兌現的產值時,δ最小是1。這時k可以進一步縮至k = 1 + c/q。如果生產成本不為零,即c > 0,則有k > 1。由於b = k*aa = 1,這時有b > 1。這一結果說明消費市場要達到上邊界,資本家必須花掉比利潤更多的購買力。q = Q/Ec = C/E,也即c/q = C/Q代入k中得k*Q = Q + Ck*Q是資本家的消費,並恰好等於全部利潤和不變資本之和。可見當工人花完全部收入后,資本家也須花完所有利潤外加下一輪生產周期的成本,消費市場才能達到它的上邊界。這個結論與前文對沒有投資貸款時的內稟市場的討論所獲得的結果其實是一致的。因此圖二中所有曲線都不與k = 1的水平線相交。如果商品的單位利潤q為零, 消費達到市場上限的條件與資本家利潤的消費無關,只須a = 1/(1–δ*c)。當成本不為零時,勞動報酬(可以包括資本家的)的消費係數a大於1。這就是說勞動者的支出要比收入還高才能達到消費市場的上限。這種情況在沒有貸款消費時不會發生。所以消費市場的上限在沒有利潤時也不能達到。

用貸款租借的投資部分要求資本家每年付清貸款利息和部分本金,當年的市場剩餘實際上被分配到以後的許多年,因為還貸年份購買力的減小同樣產生相應的市場剩餘。這便是貸款經濟用時間換空間的遊戲。由於時間本身並不能真正吸收市場剩餘,更不能消除兩極分化或改變貧富階層的消費比例,市場剩餘在兩極分化的市場上只會越積越多,市場也就越來越小。於是資本主義經濟不得不進一步把貸款擴大到直接消費,把更多的市場剩餘分配給未來,希望用更多的時間換取更大的市場。其結果就是西方國家盛極一時的超前消費和信用泛濫。消費者承擔貸款風險為資本家清除市場剩餘后,資本家可以繼續生產贏利並把更多的利潤儲存起來,同時重新留下市場剩餘讓消費者用貸款來清除。因此消費貸款把富人的購買力儲存和財富積累造成的市場危機直接轉嫁給普通消費者,並以犧牲普通消費者來換取繼續儲存財富的機會。但以此贏得的時間卻是短暫的。當消費者的債務承受能力達到極限后,時間換空間的遊戲只能被迫終止。債務違約導致的經濟危機和企業破產便會在資本主義國家不斷發生。當實際購買力越來越小時,貨幣發行卻越來越多。經濟危機發生時購買力被進一步壓縮后還會產生「滯漲」現象。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真象有些人說的是一種「創造性破壞」,因此危機過後經濟會發展更快更好嗎?事實無法證明這一點。無論是歐洲國家還是美國,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基本上都在工業化的早期,因為那時的工業品市場最大。亞洲龍虎和其它新興國家更是如此,以致有中等收入陷阱和三十年「騰飛」之說。由於資本主義早期有巨大國際市場的存在,最早的資本主義國家持續發展了近兩百年。當戰後殖民地紛紛獨立后,西方國家幾乎無一例外地走上了下坡路。許多發達國家的傳統製造業相繼消失。同樣因為國際形勢的改變,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騰飛」之後很難超越之前的發達國家。國際競爭的加劇和經濟環境的惡化迫使資本加速壟斷和斂財,也因此加速了社會的貧富分化。中產階級的分裂或消失更提高了兩極分化的程度。國內外市場都在社會分化中不斷縮小並失去彈性。市場的萎縮和剛化又反過來促使金融資本利用通貨膨脹和吸血產品來提高投資利潤。當市場的發展內能減小時,社會的振蕩位能就會增加。社會於是越來越不穩定,百花革命和恐怖活動此起彼伏,刑事犯罪和社會暴力與日俱增,核大戰的威脅也一浪高過一浪。最後給人類帶來的只怕是災難性破壞。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01:4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