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從25年前預測醫生過剩20%談起

作者:yunmu  於 2019-10-12 22:5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4評論

從美國25年前預測醫生將過剩20%談起

大家都知道, 現在美國醫生和生物學博士的就業市場是冰火兩重天, 一方面是市場上找不到足夠的醫生, 另一方面是許多生物學博士成為多年的博士后,又稱老千.或許很少人知道,20多年前美國曾預測現在醫生會過剩20%,

上世紀90年代,分子生物學如日中天, 尤其是1996年第一隻克隆羊「多利」誕生以後, 許多人認為世界進入了生物學的世紀, 生物學將給人類帶來無數的科學奇迹, 健康福利和就業機會.許多預防和治療的工作在分子生物學的靈丹妙藥面前將變得簡單和高效. 例如,現在慢性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消耗超過80%的資源,如果基因療法能夠根治這些疾病,還要那麼多醫生幹什麼?

 當年的醫學教授們甚至說如果NIH基金申請書里不包含一些分子生物學的技術,那恐怕是沒有獲得資助的可能了。你可以看到某些白髮蒼蒼的老教授還在自學分子生物學的情景。儘管本人作為單一PI申請到的一個NIH R01基金沒有含有分子生物學的技術,但是也含有當年其它的先進技術成分。

1994,紐約時報報道了著名的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AMA》預言醫生將大量過剩的文章並冠以醒目的標題: Study predicts large surplus of physicians(研究預測醫生的大量剩餘)。其它研究也說醫生將要過剩,醫生的收入將要減少。一般而言,當時美國醫學界估算,20年後美國醫生將過剩20%. 這些研究主要是按照當年HMO醫療保險的改變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來進行預測的.

這些文章還說,即使政府沒有實施醫療改革,到本世紀末,醫生的醫生總數也將達到55萬人,這將比這個國家需要的醫生多出大約15萬人.當年多數研究醫生供應趨勢的專家們都支持美國醫生將會過剩這一觀點.

誰知道歷史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現在美國在職醫生的總數已經超過70,而顯現出的不是醫生太多而是太少了.醫生的總收入(Compensation)2011年到2017年的6年內增長了50%. 近年IHS顧問公司為美國醫學院協會提供的研究預計到2025年美國將短缺4萬到9萬名醫生.研究報告說,如果要儘可能快速縮小醫生供不應求的問題,醫療體系必須多頭並進,這包括通過科技來改善效率,更多地培養醫生助理等低一級的員工等。

從目前來看,分子生物學的發展沒有原先預料的那麼快,大多數疾病並非單基因疾病,慢性疾病的發生髮展多是多個相關基因和生活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基因療法基本上還是處在研究階段, 基因工程製造藥物有所進展, 基因測試在某些疾病例如乳腺癌檢查中大顯神通,但在心血管疾病檢查中卻進展很慢。

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檢出某些單個基因對乳腺癌的發生有著十分強的預測性。例如,大約10%-15% 的乳腺癌和它的易感基因BRCA1 BRCA2有關。美國女性約有12%在其一生中會患上乳腺癌,但是如果婦女攜帶有這兩個基因的其中一個,這種概率增加到70%左右. 也就是有BRCA1 BRCA2基因的婦女患上乳腺癌的風險比一般婦女的高了6倍。

而現在認為主要心血管疾病的易感基因屬於一組成百個基因的數量基因,這個基因群和不良的生活方式的都可導致發病。在聯邦政府的Medicare健康保險計劃決定不再支付CardioDx公司的心臟病基因檢測之後,這家擁有16年歷史的醫療診斷公司於今年關閉了。政府停止支付的理由是心臟病的基因測試是不必要的,對患者沒有多大用處。也就是說精準度不夠。

但是,當年沒有人預測到的AI卻開始進軍醫學界了.例如, 自從第一張手掌 X 光片圖像為臨床醫學打開了透視的影像診斷大門以來,隨著 X 光片以及更多影像技術(超聲波,CT,核磁共振等)的發展,醫生能夠越來越清晰地洞察人體組織結構的病變, 從而作出正確的診斷。但是已經報告AI對某些病變能夠作出更為精準的診斷, 例如AI能夠在30秒內識別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高血壓眼底病變,老年性黃斑,青光眼等一系列眼底疾病. 效率也超過了人工檢查的好多倍.

疾病是患病機體形態結構和代謝功能超過生理性波動的種種改變。而病理診斷是在大體觀測器官的改變、鏡下觀察組織結構和細胞病變特徵而做出的疾病診斷,因為它直接地觀察器官和細胞變化, 所以它比利用各種影像所做出的診斷更具有客觀性和準確性。到目前為止,病理診斷仍被視為權威性的診斷。然而,現在AI對某些癌症指標的診斷的準確度和病理醫生已經相匹配了。

現在也不好預測AI只是幫助醫生來改善醫療成效,還是會引起醫生供求關係的改變. 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要正確預測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主要參考資料

 http://www.nytimes.com /1994/07/21/us/study-predicts-large-surplus-of-physicians.html

 https://www.genomeweb.com/scan/cardiodx-closing-down#.XIEFzShKjtQ

 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causes-prevention/genetics/brca-fact-sheet

 https://artificialintelligence-news.com/2019/04/01/deepmind-first-product-eye-diseases/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4 個評論)

回復 qxw66 2019-10-13 03:33
1)高碳飲食是疾病之源
2)AI應會取代很多位置
回復 yunmu 2019-10-13 10:42
qxw66: 1)高碳飲食是疾病之源
2)AI應會取代很多位置
高碳飲食可能是某些疾病之源,但是仍然有待於更多的證據
回復 qxw66 2019-10-13 11:04
yunmu: 高碳飲食可能是某些疾病之源,但是仍然有待於更多的證據
等到老命沒了
回復 yunmu 2019-10-13 17:51
qxw66: 等到老命沒了
現代醫學就這樣,除了急性中毒,其它都是慢慢證實或證偽。因為有了記錄,也能夠一代又一代地往前走
回復 qxw66 2019-10-14 01:10
yunmu: 現代醫學就這樣,除了急性中毒,其它都是慢慢證實或證偽。因為有了記錄,也能夠一代又一代地往前走
除了急性---這個西醫有點貢獻。。。慢性基本是謀財害命。。。最後全部證偽---但等到這天,骨頭早爛了
回復 yunmu 2019-10-14 04:39
qxw66: 除了急性---這個西醫有點貢獻。。。慢性基本是謀財害命。。。最後全部證偽---但等到這天,骨頭早爛了
實際現代醫學對防治慢性疾病的貢獻也很大。
我的意思是像這種一直消費的食品,一般不會引起很高的早死風險,否則的話,醫學界早就注意到了。如果有了流行病學或動物實驗增加了早死風險的數據,因為影響死亡的因素很多和人類的特殊性,所以往往需要進行大樣本隨機雙盲的臨床試驗近10年才能定奪。當然,如果流行病學或動物實驗顯示增加早死風險比較高,也要提醒大眾及時注意。
回復 qxw66 2019-10-14 09:21
yunmu: 實際現代醫學對防治慢性疾病的貢獻也很大。
我的意思是像這種一直消費的食品,一般不會引起很高的早死風險,否則的話,醫學界早就注意到了。如果有了流行病學或
沒啥貢獻。。。反式脂肪吃100年,妖魔化飽和脂肪60年。。。害死人上億
回復 yunmu 2019-10-14 19:41
qxw66: 沒啥貢獻。。。反式脂肪吃100年,妖魔化飽和脂肪60年。。。害死人上億
正是現代醫學研究指出了反式脂肪的害處.
對於飽和脂肪, 儘管動物實驗反覆證實高飽和脂肪確實會導致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高和動脈硬化,現在的定論主要來自一項回顧了72項涉及64萬人的流行病學研究成果的 醫學薈萃分析(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14:160)。該研究發現, 沒有明確的證據支持飽和脂肪的害處,飽和脂肪吃得最多和最少的人群,心臟病發病風險相同。然而也沒有說減少飽和脂肪總量的膳食會害死多少人.  目前還沒有針對飽和脂肪的大型臨床試驗的結果.
其實,現代醫學也有錯誤,但是它對每一種預防或治療的方法能夠定性定量地提出來,然後讓其它人來檢驗,不斷地修正和完善
回復 qxw66 2019-10-15 00:15
yunmu: 正是現代醫學研究指出了反式脂肪的害處.
對於飽和脂肪, 儘管動物實驗反覆證實高飽和脂肪確實會導致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高和動脈硬化,現在的定論主要來自一項回
現代醫學不是有錯誤,而是瞎掰
回復 yunmu 2019-10-15 03:21
qxw66: 現代醫學不是有錯誤,而是瞎掰
這只是你的意見,你必須給出事實才能令人信服
回復 qxw66 2019-10-15 03:30
yunmu: 這只是你的意見,你必須給出事實才能令人信服
當然99.9999999%的人不信偶的。。。反正偶有親身體驗,避之不及
回復 yunmu 2019-10-15 19:29
qxw66: 當然99.9999999%的人不信偶的。。。反正偶有親身體驗,避之不及
同情,醫學進步是指整體在進步。對一些個體有某些局限性,還有副作用和醫療事故等等
回復 qxw66 2019-10-16 01:08
yunmu: 同情,醫學進步是指整體在進步。對一些個體有某些局限性,還有副作用和醫療事故等等
這是宣傳
回復 yunmu 2019-10-18 07:48
qxw66: 這是宣傳
當然有部分是宣傳,但是大部分是事實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8 00:5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