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糖飲料的旅程:從稀有奢侈品到過多有害品
全球最大的殺手是心血管疾病,或稱循環系統疾病。兩個月前,美國心臟協會的主刊CIRCULATION(循環)發表了兩篇大樣本的隊列前瞻性研究,並附上了一篇題為「Last
Nail in the Coffin for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給加糖飲料的棺材釘上最後一顆釘子」的社論。
社論指出,迄今為止已經進行了多個加糖飲料的研究,它們基本上都發現含糖飲料和2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和肥胖以及全因死亡率呈正相關的關係。
但是全部研究都沒有發現加糖飲料對身體有什麼好處。由此,加糖飲料完成了它們從當年人類追求的奢侈品到被認定為人類健康殺手的歷程。
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和兒童將遊離糖的攝入量減少到總能量攝入量的10%以下,
最好是在5%以下。
社論承認,要讓美國人遠離加糖飲料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甜味是人們愛好的味道,美國人從小就習慣於甜食,在許多人心中已經成為融入血液的文化。儘管專家們可以建議使用喝水(或調味水)來代替加糖飲料。然而他們知道這種簡單的方法過去就沒有運轉過,因此需要開發新的方法來使美國人減少飲用加糖飲料。
自古以來, 人類就喜歡甜味,有報道稱在五六千年的埃及法老陵墓中安放著蜂蜜,供法老在陰間享受。但是蜂蜜比較稀有,當時只能偶遇,或作為珍貴的贈品或貢品。
糖品進入民間的日常生活是從甘蔗製糖開始的。甘蔗原產於熱帶印度次大陸的國家,東南亞國家或中國南海區域,甘蔗結晶糖是在公元5世紀左右在印度發現的,但是中國是最早把蔗糖產業化的國家。
蔗糖由印度向伊朗,亞拉伯和歐洲傳播。在15世紀,威尼斯是歐洲食糖的精鍊和配送中心。那時糖在歐洲是一種奢侈品,價格貴得驚人。並被認為是最有藥用價值的溫暖食物,可以健胃,治療感冒和舒緩當年健康的主要殺手肺部疾病。加糖飲料只能是富人的福利或作為貴重藥品使用。
1492年哥倫布在橫渡大西洋途中,停靠西班牙的戈梅拉島,本來打算在那裡只休整四天,
但是他和該島女島長邂逅纏綿,雙雙墜入了愛河。一個月後哥倫布雄心再起,決定起程完成整個橫渡。離別時女島長依依不捨,送給他一綁甜甜的甘蔗。
哥倫布歷經千辛萬苦到達新大陸,沒有找到多少黃金。傷心之餘,更加懷念和女島長往日的甜蜜,就把甘蔗種在地里,以圖重溫舊情。誰知從此觸發了南美新大陸變為廣袤的甜蜜,那裡的熱帶氣候溫暖潮濕,十分適合甘蔗的生長。
因為歐洲對食糖的渴望,當年在新大陸沒有什麼經濟比種植甘蔗更能賺錢了。甘蔗園和甘蔗糖廠在南美洲漫山遍野地發展起來了。但是歐洲人帶來的病毒細菌導致頭次接觸這些歐洲微生物的美洲原住民的大量死亡。
為了生產蔗糖,歐洲人從非洲販運黑人到美洲作為種植甘蔗的奴隸,持續到十九世紀,大約有一千萬奴隸被販到美洲。部分歐洲人也來到美洲監管奴隸。估計其收入是歐洲本土工作員工的平均收入的20倍。
儘管甜菜和玉米也用於製糖,但是比例不高。正是由於美洲甘蔗的廣泛種植和蔗糖的大量生產,食糖的價格得以大幅度降低,從而使食糖進入歐洲的平常百姓家,引領了此後數百年來加糖飲料和各種糖果的社會風尚。
應當承認,在人類缺乏食物的年代,糖在人類發展是有正面作用的。但是現在人類的食物過於豐富,對不少人來說,
不用說遊離糖的攝入,
即使是對可以轉化為糖類的其它食物的攝入,也已經大大超過了人類的身體所需。
在數萬年和飢餓的鬥爭中,我們的基因被訓練得特別善於收集或儲存能源。無論是進食純能量或混合在其它營養中的能量,身體都會把它們作為能源收集起來,累積多了就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主要參考文獻
Alice H. Lichtenstein。 Last Nail in the
Coffin for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Now Let』s Focus on the Hard Part。 Circulation.
2019;139:2126–212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ugars intake
for adults and children, 2015
SUGA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g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