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廣魯才英 文昌心伶

作者:謝盛友  於 2023-7-24 05:1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流水日記


廣魯才英  文昌心伶

--- 悼念恩師鄭心伶教授

羅峰中學同班同學林尤劍日前來信:

微信傳來噩耗,我們的中學老師鄭心伶教授逝世了,享年87歲。難忘他曾經在羅峰中學教過我們,特此作小詩一首,以表深色的悼念。如下:

悼念恩師鄭心伶教授

授讀羅峰難忘記,聞悲異域憾深深。

恩師乘鶴今歸去,弟子求知將欲尋?

詩句千章留史冊,賢名萬里慰鄉心。

東君吹綠桃和李,海角天涯遍翰林。

願他老人家一路走好。

順此,也向你問好,祝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同學林尤劍親筆

-----

鄭心伶,筆名東君、協堂,1938年生,海南文昌縣人。作家,魯迅研究家。1946年開始讀小學。1952年進文昌中學讀書。1957年高中畢業後進華南師範學院中文系學習。1961年處女作散文《兩個聶魯達》發表於《羊城晚報》。翌年秋大學畢業,先後在文昌中學、羅峰中學和海南師範學校任教。1979年加入中國魯迅研究會。翌年加入中國作協廣東省分會。1984年調廣東省文聯,歷任《廣東文藝界》、《文藝新世紀》和《南國》雜誌副主任、主任和副主編。從1987年起,兼任《廣東魯迅研究》副主編。任中國魯迅研究會副秘書長、廣東魯迅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主要著作有《魯迅詩淺析》 (1982年,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1985年再版)、《魯迅作品賞析與教學》(與王祚慶合著;1986年,海南人民出版社)、《魯迅與青年作家》(1987年,花城出版社)、《銅鼓嶺的傳說》(與符致江合著;1988年,海南人民出版社)、《我與郁達夫》(王映霞編校;1988年,華岳文藝出版社)。《魯迅作品賞析與教學)獲1988年全國教育圖書優秀獎。《魯迅與郁達夫》和 《喜鵲與烏鴉》 由陝西華岳文藝出版社和廣東旅遊出版社出版。

在廣州中山大學讀書時,幾次與鄭紅一起看望鄭心伶老師。我在羅峰中學讀書時,鄭心伶等許多畢業於華師、廣外者在那裡任教,是羅峰中學教育回潮最鼎盛的時期。鄭紅則是文昌中學時心伶老師的學生。鄭心伶老師當年是廣東魯迅研究室主任,每次到他家,師母都會做很多菜來招待我們。每次看到鄭心伶老師,我都是聯想到他在羅峰中學,傍晚時打排球瀟洒的姿勢,或者修水利勞動時他挑擔子的樣子,根本沒有把他跟魯迅聯繫起來。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問:「老師,你研究魯迅,研究出什麼名堂?」老師:「先生說,為什麼中國人採取打屁股來懲罰小孩,因為屁股的肉多,容易打。」

倒是1995年在台灣時,有一次跟錢理群交談,他告訴我,鄭心伶的魯迅研究,建樹獨特。自古文昌人就是這個毛病,喜歡跟別人不一樣。

2009年,鄭心伶從廣東回到了海南文昌。回到自己的家鄉,鄭心伶和朋友在一次聊天中無意發現,文昌的文化需要進一步發展、傳播。為此,鄭心伶牽頭成立了海南文昌文化研究會,先後出版10多本關於文昌文化的叢書及刊物。

他是個閑不住的人,創辦文昌文化研究會、出版《文昌文化大全》叢書,恢復創立文昌瓊劇團並擔任董事長,鄭心伶的晚年生活就這樣忙碌並快樂著。文昌文化研究會在2008年底創立。文昌文化研究會還定期出版季刊《文昌文化研究》,由文昌各界名人撰寫文昌文化論文隨筆,內容涵蓋《文昌文化論壇》、《文昌精英文化》、《文昌文物保護》、《文昌華僑文化》、《文昌革命遺址》、《文昌氏族文化》、《文昌廟宇文化》等方方面面,每篇文章都經過了精心撰寫細緻編輯,讓讀者讀後掩卷深思,可以直觀了解文昌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現狀。文昌文化研究會還組織各方專家學者開展文昌文化論壇,把專家思維碰撞的觀點整理成論文,出版《文昌文化研究論文選》,讓文昌人品嘗到自己文化的不同觀點互相交織融合的盛宴。

「我是文昌人,家鄉養育了我、教育了我,我理應為家鄉的文化發展出一份力。」這是鄭心伶的成立文昌文化研究會的初衷。儘管出版了關於文昌文化的叢書和刊物,但鄭心伶發現,通過書籍的形式在文昌鄉村,尤其是上了年紀的村民中傳播難以被接受。

「很多上了老人跟我說,他們看不懂書。」鄭心伶回憶起跟村裡老人們的談話時的場景,他認為這是個無法迴避的情況,如何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發展文昌文化,他想了很多,最後他決定通過瓊劇來傳播和發展文昌文化。

文昌瓊劇以倡導文明戲、時裝戲、現代戲為主,聞名全島。1960年,原文昌瓊劇團成立,曾被譽為「瓊劇一枝花」,由於受市場衝擊,1987年後漸漸淹沒。

鄭心伶向文昌相關部門遞交了文昌瓊劇團成立的相關報告,得到了大力支持,2011年6月22日,文昌瓊劇團掛牌成立。

雖然文昌相關部門撥付了瓊劇團的啟動資金,但遠遠不滿足瓊劇團的日常運營所需,鄭心伶還自掏腰包,把準備買房的30多萬元拿出來給瓊劇團使用。

為了瓊劇團的發展,鄭心伶還「厚著臉皮」向學生要錢。在一次偶然機會中,海南現代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邢詒川認出了恩師鄭心伶,師生交談中,鄭心伶羅列重辦瓊劇團的重要性,傳承本土文化的必要性,以及瓊劇團所遇到的難處。邢詒川決定,以文昌工商聯的名義給海南省文昌市瓊劇團捐款100萬元。

「當時我太驚喜了,從沒有想過會得到這麼多捐款!」老師一激動就把這個可愛的學生抱了起來。

當時的瓊劇團有51個成員,年紀最小的演員17歲,最老的是鄭心伶。「有人叫我哥,有人叫我阿公、伯爹,在我眼裡,他們都是劇團的『寶貝』。」鄭心伶說。

創建、開會、把關劇本、指導演出、當演員們的「心理輔導員」……鄭心伶一刻都沒有閑過。

2012年10月22日晚,闊別26年的海南文昌瓊劇團重返舞台,首演成功。

「我們開辦以來鄭教授他們在這裡都是出錢出力而且不領工資,有時候劇團取得好的成績,好像比如我們在《僑鄉女人》參加第二屆藝術節的時候得獎的時候,鄭教授還拿自己的工資一萬塊錢來獎勵獲獎的演員。」文昌瓊劇團團長符儒奮說。

瓊劇團已經排演了11個劇目。「看著村裡的老人抱著孫子孫女、老公帶著老婆、老婆拉著老公,大家都來看瓊劇,我就覺得非常滿足。」鄭心伶說。

1962年,鄭心伶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華南師範學院中文系本科。文昌中學的符芹英校長和符郁文教導,親自往廣州點名讓他回母校執教。他從大學走上了自己特別的人生道路。此後,他做人光明磊落,做事敬敬業業。不論是從事魯迅研究,教育工作,還是文學創作,他都以超人的激情、熱情和靈感去努力鑽研,並且卓有成就。事業是他的至愛,時間是他的生命。工作上,他從不輕言放棄和失敗;時間上,他從不輕易浪費分分秒秒。「樂觀、堅忍、奮進」是他的座右銘,他的人生燦爛輝煌。

鄭心伶最突出的業績是對魯迅及魯迅作品的研究,將魯迅的精神發揚光大。早在童年時代,魯迅《踢鬼的故事》,就使他對魯迅的崇拜和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從此,他逐漸認識、了解、讀懂了魯迅和魯迅作品。特別是1976年,在恩師李爾重的推薦下,他調往廣東省文聯專事魯迅研究,如願以償地吃了魯迅研究這碗飯,為魯迅而戰,打扮一生的美麗。

------

2021-09-03 00:35:57

贊鄭心伶老師

作者:山梅林韻

在恢復高考以前

你便離開了羅峰中學赴任羊城

你的教友林植菲,鄧秀安和潘先煥老師等

還有你當時的學生

都默默地為你祝福

衷心地祝賀你高升

從那以後在南方或海南日報上

我們經常看到了你的署名

雜文是你的摯愛和專長

因為你說過魯迅是你的先生

在廣州石牌區的日子裡

有多少人都在關注著你的筆耕

魯迅研究所成就了專家夢

但羅峰中學卻留下我對你的仰慕之情

一個慧眼識人的伯樂

有許許多多的學生

謝盛友和韓東來只是其中的一兩個

你對家鄉教育事業的貢獻永世留名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12-20 20:2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