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68左翼運動50年

作者:謝盛友  於 2018-4-3 04:0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68左翼運動50

68運動(德語:68er-Bewegung)是指在1960年代中後期,1968年達到高峰,在歐洲及美洲主要由左翼學生和民權運動分子共同發起的一個反戰、反資本主義、反官僚精英等抗議活動所使用的一個活動口號,在法國、義大利等地皆出現學生示威的情況。

由於當時正值冷戰,不少左翼的示威者及反戰人士皆有同情共產主義的色彩,因此政府特別正視和緊張。

20 世紀60 年代在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此伏彼起的學生造反運動,其規模之大、範圍之廣,在歷史上前所未聞,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左翼運動的高峰。這次學生運動對於資本主義文化和教育制度,對於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政策,對於資本主義的制度,作了尖銳的批判,震動了西方社會。它對於「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的發展和西方文化的流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西方各國,以1968 年為中心的這場西方學生運動引起了人們很大的關注,不同的政治派別對它作出了迥然不同的評價。密特朗認為,「五月事件」不可能導致一次革命「, 環境還沒有幫助無產階級和知識分子走到一起來」。哈貝爾馬斯則說:「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是一次資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社會原則的造反。」

20 世紀40 和50 年代美國出現的「垮掉的一代」所代表的思潮,到60 年代仍然影響著歐美各國的青年學生。如艾倫·金斯伯格、傑克·克魯阿克、威廉·羅伯斯等人為代表的現代文學人訴諸自我意識的浪漫衝動,對壓抑人的資本主義社會的不滿和惘然,那種孤獨和受壓抑的情緒,繼續影響到60 年代的青年學生,他們接受的非正統、非教條的德行,啟迪著后一代青年。而這一運動的餘波,融入了60 年代學生運動中。

在60 年代新的社會政治條件下,「垮掉的一代」的作家本身的立場和態度也發生著變化,他們加入了反戰政治鬥爭。這樣,「垮掉的一代」不僅僅是消沉、頹廢的一幫。例如,1965 年9 月,英國倫敦舉辦了為期6 天的詩歌節,美國詩人艾倫·金斯伯格來到倫敦,參加了有7 000餘名觀眾參加的在阿爾伯特大廈舉辦的詩歌朗誦會。在會上,荷蘭詩人西蒙·文克若格朗誦了反對越戰的詩篇。

60 年代學生運動的起因,在不同的西方國家中情況各不相同。在美國、英國和聯邦德國,學生運動的爆發與政治關係密切,而法國「五月風暴」則源於學生青年的道德和文化反叛。導致大學生不滿情緒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學校當局對男女學生宿捨實行嚴格的分離。教育部和學校頒布嚴格禁止男女學生自由進出對方寢室的條規。廢除這一條規,成為「五月風暴」掀起前三年學生鬥爭的直接目標。1965 年秋季在巴黎最大的學生宿舍區安東尼區,1 700名學生用強力阻止在女生宿舍前建造看門人的傳達室, 在三個月中示威不斷。1967 年春季,在楠泰爾學院又發生了男生為進入女生宿舍而引起的騷動,學校召來了消防隊和警察。由於這場衝突, 一名督導被解僱。1968 年2 月聖瓦倫丁節,學生為爭取在男女生宿舍之間自由走動而發動的騷動在法國全國爆發。隨後,教育部長佩雷菲特重申禁令。這成為學生的不滿發展為與政府對抗的原因之一。法國學生從反對限制男女學生交往的大學當局開始,進而把鬥爭矛頭對準整個教育制度和資產階級國家。

性解放是當時西方青年學生反對傳統道德規範束縛、爭取個性解放的一種文化反抗的口號。1965 年8 月,在美國學生運動高潮中,「性自由聯盟」曾在加州大學校園內組織了裸體示威遊行。

1968 年「五月風暴」中學生與法國共產黨的分歧和矛盾衝突,在更深的層次上暴露了那種以歐洲共產黨為代表的議會政治道路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窘境。馬克思、馬爾庫塞[1]和毛澤東並稱為「三M」,成為西方學生運動的革命偶像。誠然,影響學生運動並在學生運動中極為活躍的,還有各種左翼和極左的政治組織、信奉極端革命論的「第四國際」托洛茨基派。到了學生運動後期,美國和聯邦德國的學生運動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壓力和打擊下,學生骨幹中革命盲動策略佔據上風,成立了極左的派別組織,甚至採取了不恰當的密謀暗殺和爆炸的消極反抗策略,使之嚴重脫離群眾,組織內部發生分裂並遭到破壞。

"紅軍旅"興起

上世紀60年代中期,歐洲青年中瀰漫著一股濃重的左傾理想主義思潮;其中一些人後來轉入80年代的和平運動;另一部分激進分子則轉而運用恐怖暴力手段與社會抗衡,以美軍和資本主義體制代表人物為襲擊對象,義大利"紅色旅"和德國"紅軍旅"乃這一派之代表。

1968年4月2日,第一代"紅軍旅"核心首領巴德爾(Andreas Baader)和恩斯林(Gudrun Ensslin)等人在法蘭克福的兩家百貨公司縱火,目的是為了反對消費暴力,以提出了對越南戰爭的抗議,這兩場火災造成了70萬馬克的損失。"紅軍旅"的歷史由此開始。

70年代上半期,"紅軍旅"因代表了某種理想,幾乎贏得40%聯邦德國居民的支持,許多人自願為"紅軍旅"成員提供秘密住所;而德國國家機器則以最殘酷的監禁手段對付"紅軍旅",由此在社會上激起巨大的聲援浪潮。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紅軍旅"的恐怖手段漸漸為社會所不容。1977年,該組織的恐怖活動達到頂峰,引起了大規模社會危機,讓當時的西德陷入憂慮與恐慌,史稱"德意志之秋"。時任德國聯邦總檢察長布巴克(Siegfried Buback)、銀行家彭托(Jürgen Ponto)等政要也被"紅軍旅"槍殺;德國僱主聯合會主席施萊耶(Hanns-Martin Schleyer)在科隆被綁架后遭遇殺害。

同年10月,與"紅軍旅"交好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劫持了一架德國飛機,降落在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沙。這些極左翼恐怖分子要求釋放獄中的"紅軍旅"成員,否則就處死人質。最終,西德派出了特種部隊衝進了飛機,制伏了恐怖分子,解救了人質。之後,猖獗的"紅軍旅"走向衰落。

1998年,"紅軍旅"宣布解散。

--

[1]赫伯特·馬爾庫塞 (德語:Herbert Marcuse,1898年7月19日-1979年7月29日),德國裔美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政治理論家,法蘭克褔學派的一員。他主要研究資本主義和科學技術對人的異化。在法國五月風暴中,馬爾庫塞與馬克思、毛澤東並稱為「3M」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1:2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