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有點彆扭,因為當時並不存在篆刻藝術的名字,也沒有人專門從事篆刻藝術。所謂低潮也是後人給的一個總結。
順著歷史講,漢之後經三國進入魏晉。我們前面講了,漢印基本上是白文,到了魏晉,出現了一種「某某印信」的朱文私印。這個時期的印,文字瘦勁,布局隨意自然,沒了漢印典重渾厚的風格,鑄造上也沒有漢印精美。
到了隋唐,紙張已經完全代替了竹簡,朱文印也隨著印泥的使用,鈐在紙張上顯得比較清晰自然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隋唐的印章傳世很少。隋朝時間短,容易理解。唐朝那麼繁榮,應該對篆刻的發展有推動才對呀。原來唐朝官員也用印,但規定廢印一律上繳並銷毀。官員離職了,免職了,要將用印上繳禮部,先在廳前的石頭上破碎印文,再進行銷毀。可惜了!

唐官印:唐安縣之印
宋代倒是傳下來不少官印,個頭也比較大。以楷書入印是從宋代開始的。當時還流行四環重疊的「九疊文」。
元代基本上使用漢文篆書入印。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期有名的「元押」。它是將姓名畫成一種符號,以代替漢字。「押」始於宋,而盛於元,故稱「元押」。元朝為蒙古人統治,多數人不識漢字,就用這種「押」,使人難以仿效。

自漢后至明前的這一段時期,是篆刻藝術停滯發展的低潮階段。印文僵化,好疊文,藝術價值不高,遠離了漢印的優良傳統。直到明初的王冕和明中期的文彭,開始使用石材刻印,才為篆刻藝術的發展帶來了一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