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偶像的陰影】--從人格看古代文壇巨人(2)

作者:楓樹下  於 2012-2-24 08:4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6評論

杜甫

杜甫,現實主義詩人。

我們先來看看杜甫的身世。時下中國人講「拼爹」,就是看誰爸爸更有勢力,而隋唐時期有個類似的有趣現象,叫做「拼族」,看誰的家族有名望,也就是所謂的五姓七望。其中的李唐家族所隸屬的隴西李氏,本不在其列,但由於李世民因此大為光火,強行擠了進去。這還不算,李唐王室還玩起了「拼祖」,攀祖攀至李暠、李廣,直至遵老子為祖,開了一個很壞的頭,群眾中興起了火熱的「拼祖」遊戲,此謂上樑不正下樑歪。

我們熟知的李白,自稱為李暠之後,明擺著是跟皇家攀親;白居易更離譜,竟謊稱自己是春秋時期楚國太子建的後人,引後世詬病無數。凡此種種劣跡,在當時文人中極為盛行。

杜甫不然,他是三國末期名將杜預的後代,根紅苗正。杜預其人,富有傳奇色彩,文武雙全,據稱其打仗的時候,身邊的馬童必然捧著一部《左傳》,足見其痴迷。杜預橫掃東吳,是三國歸晉的功勛人物,文韜武略歷來廣受讚譽。杜家自杜預后,屢世為官,這對杜甫對仕途理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跟盛唐很多政治上志大才疏的文人一樣,杜甫也認為自己有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相才。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言其詩善於寫實,我們就以歷史和詩文為背景,從杜甫在官場對待君主和朋友這兩個方面,來深入解析一下我們這位詩聖的人格特點。

古人為官,講究一個忠字,為友,講究一個義字。杜甫在這兩方面,做得都很不怎麼樣。

公元740年,杜甫第一次參加科舉,落第。公元747年,杜甫參加了制舉考試。在封建社會,皇帝的詔命稱之為制,制舉,顧名思義就是皇帝直接選拔人才的考試。制舉的周期較長,等級較高,比如北宋的蘇軾就是因制舉考試的文章太過出色而步入政壇的。但這次制舉因宰相李林甫作梗,以考生全部落第的鬧劇收場。

相比於第一次落第,杜甫對這次的遭遇長期耿耿於懷。為了實現理想,杜甫開始尋求政治靠山,試圖通過權貴引薦打破窘境。雖然因制舉落榜自己憤然寫過「獨恥事干謁」,但是要做官,還是要干謁啊。我們雖鄙視摧眉折腰,但對詩聖干謁,不妨稍加寬容吧!

杜甫找到了前文提到過的張垍,此人雖涮了李白,但對杜甫卻青眼有加。據考證和推測,張垍通過暗地裡的通風報信,使杜甫得到了一個絕密信息:不良道士稱見到老子,得傳一部符書獻給唐玄宗,玄宗即將為此舉行大型祭祀活動。

杜甫第一時間寫就三篇吹捧玄宗、連帶著吹捧李林甫等權貴的詩賦,引得龍顏大悅:帝奇之……命宰相試文章。

毫無疑問,這是杜甫一生中最大的一次機遇,是皇帝專為他一人設立的考場。

杜甫後來不無得意地描述了當時的情景:「集賢學士如堵牆,觀我落筆中書堂」。但是,難得的機遇,熱鬧的場面,並沒有帶給杜甫實質的官職,杜甫得到的,只是一個候補官員的空洞結果,這當然令杜甫大失所望。在感謝張垍提攜的詩中,杜甫說「顧深慚鍛煉,才小辱提攜」,從中可見,杜甫認為問題出在自身。

在其後的一段時間,頑固的政治理想使杜甫變本加厲地阿諛皇帝,干謁權貴。杜甫源源不斷地寫詩著文,時而勸皇帝封禪,時而拍權貴馬屁。尤其是李林甫倒台,杜甫忙不迭調轉槍口,對自己曾經讚頌過的宰相大加鞭撻,對新宰相楊國忠及其心腹人等極盡吹捧。後世有冷靜客觀的文人,認為這是杜甫的一大人格污點,急功近利喪失氣節。

在杜甫的不懈努力下,終於得到了一個從九品的官職,官位相當於部隊里的副班長,沒法再小了。士可殺不可辱,杜甫憤而拒絕。后又得一從八品官職,天天在朋友家混吃混喝的杜甫因生計所迫,只好萬般委屈地接受了。

天寶十四載十月,杜甫就任該職,時年四十四歲。十一月,杜甫請假離京探親,當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戰鼓聲尚未傳至長安,華清宮依然鶯歌燕語,杜甫在歸家路上寫下著名的《麗人行》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其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已成千古名句。

以前常聽說開元盛世毀於安史之亂,杜甫這句詩告訴我們,盛世的光芒下,難以置信的貧富差距早已在孕育著巨大的社會動蕩,正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而這,與安史之亂無關。反過來說,一個真正的盛世豈可能如此輕易傾覆於一伙邊塞叛軍?

戰火迅速蔓延至洛陽、長安,在長安以北二百餘里的奉先探親的杜甫沒有機會回到長安,就隨群眾一起踏上逃難之旅。向北逃至鄜州,杜甫聽說太子李亨發動政變,於寧夏靈武稱帝。杜甫匆匆安頓家人就地住下,匆匆趕赴靈武。

李亨政變之後,玄宗無奈派房琯等送出玉璽。雖然權力順利移交,但太子黨和保皇派的明證暗鬥一直在持續。杜甫聽說好友房琯留在李亨處繼續做宰相,哪管你新皇舊帝,直接投奔去也。

杜甫運氣很糟糕,被叛軍抓獲押回長安。一年後逃脫,直奔李亨當時所在的鳳翔。李亨看到杜甫對風雨飄搖的唐王朝如此忠心,就賜官左拾遺,主諫議,正八品。

再一次走近皇帝,對杜甫來說真是天賜良機,但是,杜甫卻因為為遭貶的房琯說話,觸怒天顏,最終喪失了這個政治機遇。

後人常以此事說杜甫耿直,其實縱觀杜甫一生的求官之路,一如其詩,也是極為現實的。所謂耿直,不過是因為自己官職卑微,仕途與其說要仰仗皇帝,毋寧說要仰仗好友,故此為房琯放手一搏。杜甫和李白在政治能力上一樣幼稚,只看到房琯因小事貶謫,看不到貶謫背後兩派爭鬥的大背景,出手之前,就註定了失敗。

杜甫因而亦被貶謫,此後,終生再未回到皇帝身邊。總結杜甫對君王的態度,可謂之愚忠。杜甫寫下了那麼多反映民生疾苦的佳作,卻同時做出了給玄宗上禮賦,勸封禪,戰亂時期百折不撓找肅宗李亨等事情。尤其在其五百字詩中一邊說「路有凍死骨」、自己的「幼子餓已卒」,一邊說自己「生逢堯舜君」,誇玄宗為堯舜,簡直不可理喻。又說「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真是杜甫人性的哀歌。杜甫後來稱自己為「乾坤一腐儒」,大概是對自己的愚忠進行反思的一點成果吧?

其實早期儒家的很多理念,並非後來那般僵化,所謂的忠,也不是後世的愚忠。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曾先後任職於秦漢兩代的大儒叔孫通,就以實際行動證明了這一點。其行事之收放自如,足令古今腐儒自慚。

我們再來看杜甫對朋友的義,前文說到房琯事件,似乎杜甫對朋友俠肝義膽,其實不然。

杜甫被貶至華州,由於距老家洛陽不遠,杜甫得以回洛陽探親。其時正值郭子儀與安在緒大戰鄴城,戰火綿延至洛陽。杜甫寫下《三吏》、《三別》等名篇,后辭官。《新唐書》說杜甫「關輔飢,輒棄官去」。

在戰亂飢荒的雙重打擊下,唐王朝風雨飄搖,人民流離失所。杜甫攜家人經歷了數次難以言述的悲慘逃荒,從甘肅天水,輾轉流離至成都,去投靠好友,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的裴冕,以及時任彭州刺史的詩人高適。而在此期間,發生了一系列變故,杜甫為一己私利,不惜對好友落井下石。作為古代文人,對皇帝愚忠尚可理解,對朋友寡義,則是難以寬恕的品德問題。

在杜甫做大官的朋友中,有三個布衣之交:房琯、嚴武和高適。在古代官場上,布衣之交非同小可,同富貴案例比比皆是,杜甫以他們為靠山是很自然的事情。杜甫在向朋友求助這件事上,向來是毫不手軟的。也難怪,連自己族中的晚輩都能夠連吃帶拿,何況朋友?杜甫大概苦日子過怕了,有條件必須充分利用,因此坦然向朋友及朋友的下屬一再伸手。

杜甫在裴冕的幫助下修建了著名的成都草堂,總算是結束了顛沛流離狀態。后裴冕調離,杜甫的鐵哥們嚴武接任。然不足半載,嚴武被召回,高適接替。這段時間,杜甫在當權好友的照顧下,生活大有改觀,寫下了《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名篇。

此時,政局又發生了重大轉變,史朝義自殺,其後收復兩京,安史之亂很快平息。得知消息的杜甫欣喜若狂,當即寫下著名的《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從「即從巴峽穿巫峽,便從襄陽向洛陽」來看,杜甫已經不滿足於田園生活,準備再度追逐自己的政治理想,要離開成都,返回洛陽。

為什麼是洛陽而不是長安?不光因為洛陽是杜甫老家,更因為吐蕃在安史之亂末期入侵,攻下長安,后雖很快被郭子儀收復,然關中受邊塞威脅,時局動蕩。

吐蕃退兵途中經過四川,打下數個重鎮,高適難辭其咎。其時閬州刺史上表,主張兩川合併,另派得力官員入主。朝廷採納,高適因此去職,嚴武復入巴蜀主持大局。在這件事上,杜甫幹得相當不仁義,因為閬州刺史的這份上表,出自杜甫之手。

杜甫為什麼要這麼做?我想,一是因為杜甫跟嚴武關係最鐵,連嚴武的母親都很喜歡杜甫;二是時局動蕩,朝廷最需要能打仗的將軍,而嚴武的軍事才能在當時是名列前茅的,在政治上比高適更有前途。

兩川合併,嚴武再度入川,一時權勢熏天,杜甫因而決定留下跟嚴武干,不失為一種政治前途。嚴武對杜甫真是沒的說,不但讓杜甫做幕僚,而且幫其向皇帝討官職。在古代,官職經常作為尊稱,辭世后則以該人平生最大的官職尊稱。杜甫被後人稱為杜工部,這個工部,就是嚴武為杜甫討來的工部檢校侍郎的簡稱,六品,這是杜甫一生中的最大官職。

跟著小自己十多歲的政壇明星兼好友嚴武做幕僚,官職也立刻提升至六品,杜甫應該大幹特干為政治理想奮鬥了吧?沒有,杜甫不但工作上有怨言,跟嚴武的部下搞不好關係,甚至跟嚴武也爆發了矛盾。不知道是嚴武對杜甫格外寬容,還是其他原因,在戰場上殺人如麻、平素里脾氣火爆的嚴武,最終放過了杜甫。

《新唐書》評價杜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事,高而不切……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正史的這個評價,不但給杜甫的為人品行定了性,也給杜甫的政治才能定了性。

人算不如天算,隨著嚴武暴病身亡,杜甫失去了最後的依賴,不得不再次踏上流離之路,直至客死湖南。

杜甫對君王的愚忠,對朋友的寡義,其歸根結底的共同原因還是功利二字,這些人生污點與其藝術成就共同聚焦,構成了杜甫清晰的人格分裂影像。杜甫生前背運,詩文的名氣也較李白、王維等相去甚遠,死後卻逐漸為人所推崇,直至明代被尊為詩聖,其中巨大的反差,想來還是與其當時在官場上聲名狼藉至為相關。

杜甫雖然愚忠寡義,但如果不以文壇偶像的角度評判,似乎也不算什麼了不起的罪過,但是如果結合他的家庭狀況,就不能不令人感嘆竟偏執到了如此程度。所謂的人格分裂,一點沒冤枉他。

古訓曰: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又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說,只有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才可能治理好天下。杜甫沒有表現出自己吹噓的政治才能,他的家庭狀況怎麼樣呢?杜甫又是怎麼對待家人的呢?

杜甫的家庭狀況,說一塌糊塗都是輕的,簡直就是慘絕人寰。原因是杜甫一向隨地安置家人,在自身和家人沒有任何生活保障的前提下,自奔前途,使家人長期忍受赤貧和飢餓,以致出了人命。

長安十年求官期間,大概是無法支付首都昂貴的物價,安排家人在二百裡外的奉先居住,等到最終獲得從八品官職后一個月,帶著月薪回家探親。一進門發現家人正在痛哭,原來自己的小兒子餓死了,這件事同樣記錄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

原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不光是杜甫所睹,更是所歷。

在古代的家庭結構中,男人的重要性是怎麼說也不為過的。杜甫離家求官,幾乎就是把妻兒推入自生自滅的絕境。無論杜甫怎樣在詩中描述自己的念家之苦、喪子之痛,都無法擺脫自己咎由自取的責任。

更何況,兒子餓死不能歸咎於戰亂,因為當時安史之亂的戰火還遠未燃至洛陽長安一帶。後來,杜甫遭貶謫后辭官,帶家人一起千里逃難,比家人在奉先可艱難多了,也沒有出現餓死人的狀況,就說明這個家有他沒他就是不一樣。

在這些背景下,我認為杜甫的官場遭遇和家庭悲劇,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嚴重的人格分裂所致。因此,重讀杜甫那些反映大眾疾苦的詩作,情緒不再像以前那樣單純了:杜詩能夠還原時代原貌,並且能在藝術和現實中找到精準的平衡點,這是人們累世讚歎所在,但這並不意味著詩人就是值得追隨和效仿的偶像。讓我們再來重溫杜甫的代表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片段,好好體會一下我們的現實主義詩人那虛幻的理想、廉價的淚水和空洞的呼號。請注意,此詩寫作的背景,是杜甫一生中受朋友庇護,過得最為滋潤的時候: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註:本文史料部分主要參考書目為《杜甫評傳》,陳貽焮著)

(待續)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0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0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6 個評論)

回復 雲間鶴 2012-2-24 09:07
有些作法在當時應當是當時制度允許的!
回復 早安太陽 2012-2-24 11:21
謝謝楓樹兄分享,收藏了細讀 問候~祝福~~
回復 楚竹 2012-2-24 15:09
時也,命也,運也
回復 mike05 2012-2-25 01:07
好文。還原了詩聖為人之人。幸好斯人已去天堂遠,不懼虛名後輩譏。如今有人說文革是搞不起來了。不然也。要批判還是大有內容的。
回復 小小.. 2012-2-25 02:56
好文
回復 若水無痕 2012-3-20 22:14
頂好文~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3:5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