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轉載自早晨報中文網,作者:段耀初)
當傳統政黨體系無法回應民眾真實訴求時,變革的力量便會破土而出。
當世界首富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用寥寥數語宣告「美國黨」成立時,輿論場的震動恰似投入深潭的巨石。這位科技巨頭直言美國「因浪費和貪污而破產」,並將新政黨定義為「自由的饋贈」,更以一句「明年」擲地有聲回應參選之問。這場看似突然的政治宣言,實則撕開美國政黨政治積弊已久的裂縫,也讓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老牌民主國家的政治生態。
從本質上看,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構築的兩黨制,早已淪為資本博弈的精緻容器。回溯歷史,民主黨成立於1828年,早期是奴隸制的捍衛者,歷經大蕭條與民權運動的洗禮,轉型為種族平等的倡導者,高舉社會平等與政府干預的大旗。但在光鮮理念的背後,華爾街金融資本、矽谷科技巨頭與工會組織才是真正的幕後推手。這些利益集團通過政治獻金、遊說等手段,深度影響著政策走向,從金融監管到數碼隱私法案,無不透露著資本的博弈痕迹。
共和黨誕生於1854年,以反對奴隸制起家,如今高舉自由市場和小政府的旗幟,卻成為能源、軍工複合體與傳統產業的代言人。石油大亨對能源政策的左右,軍工企業對海外軍事行動的推動,農業巨頭對貿易政策的影響,都在揭示著美國政治體系背後的利益輸送鏈條。兩黨在移民政策、醫保改革、氣候議題上的激烈交鋒,與其說是理念之爭,不如說是背後金主的利益分配遊戲。普通選民在這種政治生態中,逐漸淪為被精心設計的投票機器。
占人口多數的中間選民,在這種極化政治中逐漸失語——這正是馬斯克試圖用「美國黨」填補的真空。他聲稱80%的美國人屬於中間派,現有兩黨無法代表他們的利益。
然而,政治從來不是簡單的數學題。中間路線看似包容,實則意味著模糊立場。在撕裂的美國社會,反對墮胎與支持女性權益、減稅與保障福利、強化邊境管控與推動移民改革,這些水火不容的議題,很難在一個政黨框架內達成平衡。馬斯克若想避免美國黨淪為政治玩物,就必須拿出超越口號的政策藍圖,而這恰恰是最考驗政治智慧的試金石。
歷史殷鑒不遠。美國第三黨往往難逃「攪局者」或「思想孵化器」的命運。自由黨鼓吹的大麻合法化與經濟去管制、綠黨堅守的生態優先理念,最終都被兩大政黨選擇性吸收,自身卻始終徘徊在權力邊緣。1992年羅斯·佩羅組建的改革黨,憑藉億萬富翁的財力與對財政赤字的批判,一度在總統選舉中獲得19%的選票,但隨著佩羅淡出,改革黨迅速分崩離析。2000年綠黨候選人拉爾夫·納德的參選,被認為間接導致民主黨候選人戈爾落選,暴露第三黨在兩黨制下的尷尬定位。
馬斯克雖坐擁商業帝國,但政治舞台的規則遠比科技和商業賽道殘酷。資金募集的渠道、競選團隊的搭建、選民信任的積累,每一環都要跨越高山。在競選資金方面,2020年美國大選總花費高達140億美元,創歷史紀錄,其中民主黨與共和黨佔據絕對主導。在組織建設上,兩大黨擁有覆蓋全國的基層網路、專業的競選團隊和成熟的動員機制。這些都不是一個新政黨能輕易複製的。
更值得玩味的是馬斯克的「政治野心」。這位科技狂人習慣用顛覆式創新改寫行業規則,但政治改革與商業創業有著本質區別。商業領域的成功往往依賴技術突破與市場洞察,而政治需要的是妥協藝術、利益平衡與長期深耕。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的強大影響力,既是優勢也是陷阱。過度依賴網路傳播,可能導致政策討論流於表面,難以深入觸及複雜的現實問題。
這場政治實驗的蝴蝶效應已經顯現。它不僅迫使民主黨與共和黨重新審視選民流失的風險,也可能激發更多政治素人入局,加速美國政治的平民化趨勢。近年來,美國政治中「局外人」的影響力逐漸上升,從特朗普的當選到桑德斯的異軍突起,都表明傳統政治精英的話語權正在減弱。但無論美國黨最終是成為攪動格局的鯰魚,還是淪為資本炫技的工具,馬斯克掀起的這場風波都在提醒世人:當傳統政黨體系無法回應民眾真實訴求時,變革的力量便會破土而出,哪怕這種方式帶著科技富豪特有的狂想色彩。美國政治的未來,或許正藏在這場充滿戲劇性的實驗之中。
(作者段耀初是北京中國未來研究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