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包總的「大食物觀」包括榆樹錢和橡子面嗎?

作者:異域堂  於 2024-4-24 14:1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在「偉光正」熏陶下長大的包總,儘管只有小學文化,卻有「假大空」的領導才能,在把「疫情」,股市金融和市場經濟「清零」之後,又開始不斷創新名詞以示清華博士的新質創造力,其中「大食物觀」即為一例;何為大食物觀呢?即是: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的一種觀念。說白了就是「只要能吃飽,啥都可以試」。這本來就是一句廢話,但從總書記的嘴裡放出來就成了新質名言。
按說大國領導人的言談都是頗含深意的,所以我理解包總的含義是「地主家也沒有存糧啦」,大家各自為戰吧。
我是吃飽米麵糊糊長大的,一直吃了五十年,不同的是有稠有稀,稠的時候用筷子可以夾上來,稀的時候,喝了一大口卻沒有吃飯的感覺。那是最困難的三年「困難時期」。
在瀋陽,1960年夏季,儘管我家每月有34,35,30和27.5斤的糧食定量,卻因為糧站沒糧,每天每人只能派發二兩包米面,全家四口,弟弟13,我17,父母都近五十了,8兩包米面吃一天,是何等的稀糊糊哇?各種蔬菜搶購一空,最便宜的大白菜也賣到了五毛一斤。幸虧一周后,糧食運進來了。但那挨餓的滋味卻終生難忘了。按說平均每人每月30斤的糧食定量是餓不死人的,可是托陳錫聯司令的福,瀋陽市連續十年每人每月只有3兩豆油,半斤豬肉的供應。牛奶是只賣給嬰兒的,還定量。所有糧食食品要用糧票購買,所有糖果一律高價5元一斤。我家每月只有父親的工資:52.87元,哪有資格吃糖?

1968年,我被分配到鐵法煤礦採煤隊工作,全隊210人,除了十幾個學生和四十多個附近農村的亦工亦農人員及本溪老煤礦調的二十幾位師傅以外,有一百多人都是山東各縣在困難時期跑到東北來謀生的「盲流」,包括趙指導員也是揣著逃難證明來煤礦的。
大家閑時聊天,最感嘆的就是困難時期的兩種食物:榆樹錢和橡子面,前者是榆樹的幼葉,後者是橡樹的果實磨的麵粉。因為榆樹錢可以當蔬菜吃,但是時令很短;橡子面則味苦,且不易消化,吃多了,會便秘,甚至死人的。
我估計包總大談大食物觀,是警戒老百姓要有過苦日子和緊日子的準備,所以特提出榆樹錢和橡子面以充實大食物鏈的內容,也算是對習思想的深悟痛絕吧?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其它[熱點雜談]博文更多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17:0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