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寬容
西晉文學家潘岳在《西征賦》中寫道:「乾坤以有親可久,君子以厚德載物。」人生在世,要學會寬容。
英國諺語說得形象:「世上沒有不生雜草的花園。」阿拉伯人說得風趣:「月亮的臉上也是有雀斑的。」說到底,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學會寬容,是做人的需要。歷代聖賢都把寬恕容人作為理想人格的重要標準而大加倡導,《尚書》中有「有容,德乃大」之說,《周易》中提出「君子以厚德載物」,荀子主張「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據司馬光《資治通鑒》記載,武則天時代的宰相婁師德以仁厚寬恕、恭勤不怠聞名於世,司馬光評價他「寬厚清慎,犯而不校」。鳳閣侍郎李昭德罵他是鄉巴佬,他笑著說:我不當鄉巴佬,誰當鄉巴佬呢?當時名相狄仁傑也瞧不起婁師德,想把他排擠出朝廷,他也不計較。後來武則天告訴狄仁傑:我之所以了解你,正是婁師德向我推薦的。狄仁傑聽了慚愧不已。
學會寬容,是處世的需要。世間並無絕對的好壞,而且往往正邪善惡交錯,所以我們立身處世有時也要有清濁並容的雅量。眼裡揉不得沙子,錙銖必較,為血氣之爭搞得跟賣麵粉的遇見賣石灰的一樣誰也見不得誰,不僅尷尬,還招致仇怨,實不值得。「天地本寬,而鄙者自隘」,《菜根譚》上的這句話可謂警世之言。所以清代的申居鄖說:「胸中要有涇渭,然亦須氣量含宏,不可太生揀擇。」弘一大師說得更直接:「精明者,不使人無所容。」我們常說的「得饒人處且饒人」,也是這個理兒。事實上,寬容並不代表無能,卻恰恰是一個人卓識、心胸和人格力量的體現,即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學會寬容,是成就事業的需要。三國時那個在政治上頗不得志的曹植,卻說出了一番富含哲理的話:「天稱其高者,以無不覆;地稱其廣者,以無不載;日月稱其明者,以無不照;江海稱其大者,以無不容。」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有恢宏的氣度,自古至今皆然。據《宋稗類鈔》記載,呂蒙正初入朝堂時,有一朝士指著他說:「這小子也參政?」呂蒙正裝著沒聽見。而與呂蒙正同列的人卻幾次讓呂蒙正追問那個人是誰,呂蒙正不允,說:「若知其姓名,怕以後不能忘記,所以還是不問的好。」呂蒙正後來終於成為北宋的宰相。
清朝金纓說得好:「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朱熹在《朱子語類》中又說:「心只是放寬平便大,不要先有一私意隔礙便大。」學會寬容,關鍵是要剔除心中的私慾和雜念,淡泊明志,有所追求;同時要推己及人,以直報怨,與人為善。在此奉上朱老總《游七星岩》詩共勉:「腹中天地寬,常有渡人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