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章啟群:優雅離我們有多遠?

作者:之風  於 2009-10-29 20:1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6評論

關鍵詞:

章啟群/文(原載《文景》2009年第三期)  
    
    上世紀20年代,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與林徽因陪同。當時報紙報道:林徽因人面桃花,泰戈爾仙風道骨,長袍白面,加上郊寒島瘦的徐志摩,猶如蒼松瘦竹春梅的三友圖,成絕世佳品。
    
    畫面中的林徽因、徐志摩,是那個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神採的剪影,定格了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風神峻骨。它流傳在一個世紀以來人們的記憶中,讓人們至今羨慕、仰望,不能忘懷。
    
    其實,那個時代,除了林徽因、徐志摩,包括魯迅、陳獨秀、胡適、陳寅恪、冰心、郭沫若、郁達夫、梁實秋等等文壇名流、學界翹楚,儘管他們所專不同,信念有異,性格更是南轅北轍,但其精神氣象無不讓人感到神清氣朗、神采奕奕。
    
    假如有人倡議,我們在全中國海選,再湊成一幅三友圖,作為這個時代知識分子的風神特寫,那將會是一個什麼圖景?
    
    在當下中國,美男靚女滿大街都是,影視明星、歌壇新秀、美女作家、模特、超女、中國小姐、世界小姐、以「脫」一舉成星的「星」們、以「跑」一舉成名的名人,還有學術大師、大腕、講壇擂主、名嘴……可是,我們卻難以湊成一幅朗月清風的三友圖。
    
    差別在哪裡?
    
    不是外形的漂亮,不是表面的聰明才氣,甚至也不是知識和思想。真正的差別,概而言之:一為雅,一為俗。有「雅」,於是脫俗。缺「雅」,於是入俗,甚至俗不可耐。
    
    沒有優雅,儘管有靚麗的外貌,不過花瓶擺設;有一點知識,不過雕蟲小技;有一點小才小智,不過嘩眾取寵,整個人生仍然逃不掉一個字:俗。
    
     人類的進步,是從野蠻不斷走向文明。社會制度的完善標誌著文明的進步。除此之外,文化是社會進步、發展的內在標誌。文化與GDP有關係,但不能等 同;與科技水平有關係,也不能等同;文化與博物館、少年宮、科技館、體育館、歌劇院有關,但不能等同;與社會的教育程度有關,也不能等同。文化發展的水平 有很多指標,但是,它可以體現在每一個社會成員、尤其是知識分子身上。
    
    一個有序的社會,應該展示出文明的向度和層 次。中國至少在三千年前的西周就建立了禮樂秩序。文明與野蠻就體現在君子和小人(野人)身上。受過教育的、代表當時文明教育成果的人是君子,因此,君子是 當時社會的理想人格。孔子教學生就是以君子人格作為目標。他教學生以「六藝」,並說:「不學《詩》,無以言」,提出「文質彬彬」的品質標準,這是當時對於 貴族子弟的最低要求,也代表著當時文明的向度。漢代以後出現的「三禮」,詳細論述了「禮」的意義、價值以及具體規定。「五經」是當時知識分子的必修課。完 成了這些教育就達到當時的文明水準,就是那時的文化人,具備君子人格的必要條件。相反,不能達到這個文明水準,不能自覺遵從禮樂秩序的,就是那些沒有受過 教育的奴隸、平民,即小人或野人。整個社會的價值標準十分明確,就是以君子人格作為理想的人格。當然,這裡面有貴族的特權思想,有階級差異,這都是時代的 局限性。可是,這一切不能否定它的合法性。
    
    君子人格理想的傳統在中國世代相傳,延續了幾千年。君子與小人(野人) 之分,是高尚與卑下、文明與野蠻、文化與反文化的分野。知書達禮一直是中國人對於文明的共識。斯文掃地是對於知識分子失范或某種顛覆文化價值行為的譴責。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是堅守君子人格的最後底線。作為整個社會的價值理想,君子人格理想對於社會全體成員都是一個典範。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無論是官 僚、商人還是農民,都自覺認同而不會反對這一社會共同價值理想。於是,它構成了社會中心價值體系的核心部分,對於社會秩序起到制衡作用,成為社會文明的一 種指揮棒。
    
    因此,在中國古代社會,社會的上層,貴族、官員、士大夫、富商大賈、鄉紳,從衣食住行到言談舉止,尚禮 是基本要求,斯文是行為標準,因為禮義廉恥是君子人格一個門檻。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講的是信用;「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是品德與言行的雙馨。 他們即使不敢認為自己就是君子,但絕對不以小人自居。因為,在那個社會,被公認為小人的人,不僅沒有身份,也沒有信譽和道德可言,基本上被排斥在文明社會 的社交舞台之外。即使是剛剛擺脫窮困的暴發戶,無論他先前多麼低賤、落魄,也要穿起馬褂、長衫,附庸風雅。還一定讓子弟讀書應試,獲取功名,因為不讀書難 以達禮。
    
    正是在這種文化傳統之中,中國歷史上的忠臣烈士不勝枚舉,殺身以成仁的壯舉史不絕書。當年梁漱溟在中南海 懷仁堂,當面向毛澤東、周恩來正言,他要考驗一下執政黨有沒有雅量,考驗一下主席有沒有雅量,體現的就是這種君子人格的偉大精神,成為現代中國君子人格精 神的絕響。
    
    中國傳統社會的君子人格理想,代表著社會的文化向度,體現了文明社會的秩序。錢穆先生曾認為,中國文化 本質上是農村文化。因為一代代鄉村讀書人,通過科舉,走進皇城大都,成為官僚體制中的一員,而他的後代又逐漸衰落,被新的鄉下讀書人取代。進入國家管理中 心的人才基本上來自鄉村的有志青年。如果沒有知書達禮、君子人格的社會價值理想的指引,中國古代社會的這種延續、發展是不可能的。
    
     與傳統中國社會的價值理想相異,君子人格在當下的中國社會幾乎沒有任何價值。至少,整個社會沒有這樣的共識,沒有體現這種文明的向度。要不要把自己 培養成君子人格,不是一個安身立命的基本問題,而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問題。因為,它基本上不影響每個人的升官發財。君子人格既不是學歷,也不是技能,更不是 資本,實際上沒有任何好處和實際利益。按照君子人格的要求,自覺維護和遵守一些道德操守,甚至是作繭自縛,也許在社會生活中生存更加艱難。而做一個小人, 則沒有任何壞處,既不會喪失任何東西,而且不受任何道德約束,也許在社會生活中順風順水,獲得很多實際利益。所謂禮義廉恥、信用仁厚、剛正不阿,這些東西 都不能產生直接利益,人們往往棄之如敝屣。相反,只要能產生實際效用、利益,哪怕冒天下之大不違,被千夫所指,有些人也在所不惜。最簡單直接的是罵人,特 別是罵名人,其次是展示自己的艷照,還有的甚至挑戰社會倫理底線,只要產生轟動效益,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人們對於「恥」的漸漸麻木,導致了一種反文化的社會傾向,痞子化於是應運而生。痞子化即是反文化的典型表現。王朔的「我是流氓,我怕誰」,是這個傾向的總宣言。
    
    痞子化在當下中國漸呈洶湧之勢,挑戰一切文明的秩序,衝擊幾千年的禮樂傳統。在這樣的景況之中,試問:國人何來優雅?
    
    君子人格理想的摧毀,根源在當代中國教育。
    
     人最根本的東西是人格。教育,首先是培養人的教育,即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至少從孔子開始的中國傳統教育,一直以培養君子人格為首要。所 謂「傳道、授業、解惑」,首先是傳道。這是教育最基本要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我們當下的教育被人稱為應試教育,升學是這種教育的最終指向,於是,分數 實際上成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家長和學生都把學校當成技能培訓班,當成發財陞官的橋樑。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學校里的品德教育只能是花拳繡腿。我們的學校 因此忘記了教育最根本的任務:把學生培養成什麼人?
    
    通過調查我們知道,在今天中國的學校,一般的孩子也談自己的理 想。他們的理想無非將來成為科學家、影星、商人、經濟學家、教授、部長等等。這既是他們自己的理想,也是家長和老師對於他們的寄託。落實到學校生活中,這 些理想都是具體的,就是上好學校,例如北大、清華、哈佛、劍橋,等等。因此,讀書是為了考試,上好的學校是為了找到好工作,總之不外乎升官發財一類。因 此,他們的腦子裡整天想的就是考試。更可悲的是,離開考試,有些學生就一無所能,甚至惶恐不安。
    
    然而,他們沒有人格理想。沒有人想成為一個君子,哪怕是窮愁潦倒、四面楚歌。也沒有人畏懼做一個小人,只要有巨大的利益,這樣做是值得的。更沒有人要成為英雄,那似乎一點也不切實際。
    
     一個缺少君子人格理想的社會,人格就會猥瑣,唯唯諾諾就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因此,在工作的單位,上級就是法官,哪怕只是一個處長、科長,權威 形同上帝,沒有人敢於對他們的錯誤提出異議。上下級關係於是成為主奴關係。想想當年的梁漱溟,我們應該反思:這樣的人在我們的學校能夠培養出來嗎?
    
    中國教育在人格教育上的缺失,導致受教育者和沒有受教育者之間沒有真正的區別,因而失去了教育自身的神聖性。
   簡言之,中國正在實現政治、經濟、科學、軍事騰飛。然而,中國社會的文化現狀不容樂觀。優雅是文化的體現。優雅的缺失,惡俗必然成為時尚。從商業大片到 學術講堂,俗不可耐的東西無處不在,我們無法阻擋、抗拒。一個社會失去優雅,無論它的成員多麼有錢,珠光寶氣,寶馬香車,美輪美奐,總是帶著野蠻的氣息。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6 個評論)

回復 越湖 2009-10-29 20:36
不錯的文章。
不能認同的是:作者把小人和野人混合了。最後一句「總是帶著野蠻的氣息」。
「野蠻」在我看來,是原始的,未開化,不懂世故而已,但比小人要好些。小人是經過學習的,只是沒學好,而學了些令人不齒的東西。相對下,野蠻還有一分令人欣賞的純真。
回復 hu18 2009-10-29 22:23
迅哥兒說過:「風雅是破落戶的專利」。如今卻是暴發戶的天下,求風雅自然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尋不見。「風物長宜放眼量」,應將暴發戶和平演變成破落戶的希望寄托在第三代、第四代身上。
回復 afancy 2009-10-30 01:33
社會發展了,對「俗」與「雅」的判斷標準也不斷變化發展。
但有一點不會變正如這篇文章提到:
有「雅」,於是脫俗。缺「雅」,於是入俗,甚至俗不可耐。

在現代,知識和文化存在嚴重脫離的現象,所以「雅」不起。
回復 mzou 2009-10-30 16:47
hu18: 迅哥兒說過:「風雅是破落戶的專利」。如今卻是暴發戶的天下,求風雅自然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尋不見。「風物長宜放眼量」,應將暴發戶和平演變成破落戶的
回復 之風 2009-11-2 21:51
越湖: 不錯的文章。
不能認同的是:作者把小人和野人混合了。最後一句「總是帶著野蠻的氣息」。
「野蠻」在我看來,是原始的,未開化,不懂世故而已,但比小人要好些。
可能是理解的環境不一樣吧
回復 之風 2009-11-2 21:52
hu18: 迅哥兒說過:「風雅是破落戶的專利」。如今卻是暴發戶的天下,求風雅自然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尋不見。「風物長宜放眼量」,應將暴發戶和平演變成破落戶的
都說富不過三代,到那時他自然都會破落,但是跟迅哥兒講的破落確實兩碼子事來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30 07:3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