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清兵背上的"兵"和"勇"有何區別 (ZT)

作者:太陽圓周率  於 2009-10-17 09:5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5評論

  經常在有關清朝的書籍、文章或影視劇上看到「兵」和「勇」二字,但很多人對這兩種標誌並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史載,「兵」是清代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八旗軍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這些都是大清的正規軍,直接隸屬皇帝,八旗兵為世兵制,在16歲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選。「余丁」和不滿16歲的「幼丁」,可以挑補為養育兵,即預備兵。

  綠營軍則是為彌補滿軍的不足而建立的漢人組成的漢兵,是清入關后改編和新招的漢人部隊。這種軍隊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建制單位,故稱綠營兵,也叫綠旗兵,簡稱營兵。

  八旗軍同綠營兵雖然使命相同,都是保家衛國,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按朝廷的定製,八旗兵大部分衛戍京師,為國家精銳部隊,掌管京師安全;綠營兵則遍布全國各地,數量要比八旗兵多幾倍乃至幾十倍。通常影視劇上浩浩蕩蕩的清代大軍都是綠營兵。

  滿清入關以後,綠營兵日漸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清朝建立不久的康熙年間,力圖以和為貴,於是軍備廢弛,萎靡不振。八旗兵丁一勞永逸,長期處於養尊處優的地位,以至於三藩起事臨陣磨槍亦難振軍威,故鎮壓三藩之功實屬綠營兵。雍正登基后,立志彰顯滿軍尚武精神,乃三令五申「八旗為滿洲根本」,大動干戈,整軍治軍,終於使得士氣大振,維護了當時的國家統治。

  「勇」與「兵」相比,就是後娘養的了。雍正、乾隆朝後遇有戰事,若八旗兵和綠營兵不足用,則就地取材,臨時招募鄉勇組成軍隊,戰事完了后立即解散,不是國家正式的軍隊。直到清末太平天國時,曾國藩才改非正式的鄉勇為練勇(即湘軍),定兵制,發餉糧,稱為勇營。從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為國家的主要軍事力量。勇營的特點是拿國家餉的私募武裝,所謂「兵為將有」,士兵和軍官只忠於自己的長官,不直接效忠皇帝。
2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

回復 德州龍 2009-10-17 10:34
學習了,謝謝
回復 戶人 2009-10-17 21:25
清朝的「兵」和「勇」就像是正規軍和民兵的區別.
回復 太陽圓周率 2009-10-18 02:06
戶人: 清朝的「兵」和「勇」就像是正規軍和民兵的區別.
呵呵, 平定太平天國全靠民兵.
回復 太陽圓周率 2009-10-18 02:08
德州龍: 學習了,謝謝
常一起叫兵勇,原來不一樣滴.
回復 戶人 2009-10-18 06:19
太陽圓周率: 呵呵, 平定太平天國全靠民兵.
曾國藩加鄉勇。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3 00:02

返回頂部